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849)

[歷史回想] .國民黨為何失掉大陸江山?-由郝柏村新書發表會談起(上)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今年六月十六日,前行政院長、國防部長與參謀總長郝柏村發表新書《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郝柏村摘註》, 國內各家媒體都有報導,我也注意到了這則新聞。郝柏村花了四年時間,深入研讀蔣介石在1945至1949年的日記,提出了個人的解讀與看法。

1945年,蔣介石領導對日抗戰勝利;1949年,國民黨失去大陸江山。短短幾年之間,政局變化之大,為歷史所罕見, 其中轉折如何?身為國家領導人的蔣介石,想法如何?他的私人日記,向來受到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所重視與關注。

郝柏村在這場新書發表會中感慨說,中央政府遷台後,黨政要員對於大陸失敗原因都諱莫如深,當時他是一個校級軍官, 大陸鄭州、徐州、瀋陽,及最後的重慶、成都淪陷,他都在場,但卻無法知道何以失敗如此之快。

圖:1949年4月,共軍渡過長江,攻入南京,佔領總統府。

郝柏村的談話內容,吸引了媒體的注意。

其中之一,是他就軍事觀點,以「事後之明」提到了「六個如果」。 他認為當時國軍雖然作戰失利,但如果蔣介石戰略處置得宜,國民黨至少還能穩住局勢, 不致於造成整個大陸的失守註1

國民黨在內戰失敗,郝柏村認為以黃埔一期為主的國軍指揮官能力不足是主要的原因。他說, 黃埔一期生短短十年內從排長升到師長,對於戰略、戰術素養,尤其大軍團的指揮能力不足, 所以造成作戰失敗。

郝柏村出身黃埔軍校,這樣的說法,大概是「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我不認為這是主因。 黃埔軍校生十年內從排長升到師長,對於戰略、戰術素養、大軍團的指揮能力,誠然歷練不足, 然而中共建軍的時間比黃埔軍校成立的時間還晚,部份將領還是出自黃埔軍校, 中國共產黨的將領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中共建軍之後,先後對抗國軍及日軍的追剿, 一向以小規模的游擊戰為主,又有幾個將領曾有過指揮大軍團的作戰經驗呢?

郝柏村嚴詞批評黃埔一期生,而歷史學者則是批評蔣介石在國共內戰的領導能力大有問題, 以致造成國軍的潰敗。郝柏村提到「六個如果」,其實都不是黃埔一期的戰場指揮官能做決定的, 最終的決策及定奪,都來自於蔣介石。

而回顧歷史,民國15年(1926),蔣介石在廣州誓師北伐,率領的是一支有思想、有主義的部隊。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短短兩年之內,即統一中國。抗戰期間,蔣介石以「空間換取時間」,使日軍陷於戰爭泥淊,而無法屈服中國; 抗戰末期,蔣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知識青年紛紛投筆從戎,報效國家。 蔣介石的政治手腕及軍事能力,確實有過人之處。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擁有數百萬大軍及美援軍事裝備,四年之間,卻在內戰中失敗,政權土崩瓦解。原因何在? 曾親身經歷國共內戰的郝柏村,無法理解何以國軍失敗如此之快。當時的蔣介石本人恐怕也無法充份理解箇中原因。

圖: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圖為日本空軍轟炸中國重慶)。

國民黨為何會失大陸江山?民國26年(1937),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抗戰前一年(1936),中國共產黨被國軍追剿,歷盡二萬五千里的「長征」,毛澤東率領的殘餘共軍, 兵力不滿萬人,終於落腳於陝北的延安,轄境處於貧瘠的黃土高原,百姓人口約二百萬人而已。

在蔣介石眼裡,中國共產黨覆亡在即。不料,負責西北剿共任務的張學良卻發動兵變(西安事件), 軟禁蔣介石,促成國共合解,雙方同意停戰,共同對外抗日。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卻給了中共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八年之後,抗戰結束時,中共的部隊已超過百萬,統治的人口超過一億人。

雖然抗戰勝利後,中共的實力遠遠超過戰前,然而國民黨的兵力亦遠超過戰前, 蔣介石擁有美援裝備的現代師,還接收了汪精衛政權垮台後的軍隊,總兵力超過四百萬, 而當時滯留在中國的日本部隊,也都聽令於蔣介石,協助國軍,與共軍交火,防止共軍擴張地盤。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認為國軍擁有的部隊數量及武器裝備都勝過共產黨,因此急於以軍事手段解決掉共產黨。 反而毛澤東認為實力還不足,想藉和談要拖延時間,不想太快與國民黨對決。 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年,國共互搶地盤,在各地交火,整體上,國民黨仍佔優勢,國軍以優勢兵力攻下中共的臨時首都張家口, 也攻下了中共的老巢延安,迫使毛澤東倉惶撤退。

總之,日本侵略中國,雖然影響重大,但國共雙方都已預見此事。真正影響日後雙方實力消長的關鍵, 是國共在抗戰期間如何因應外力的挑戰及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

圖:抗戰時期的國軍部隊(1941年)

八年抗戰,國共都面臨嚴峻的挑戰。中共的政治中心延安在華北,距離日軍的前線僅一百公里而已,承受的存亡壓力更大。

日本認為共產黨的威脅,更甚於國民黨,而全力肅清共產黨。抗戰期間,國民黨將中央政府遷往重慶, 有長江三峽的天然屏障,日軍僅能空襲轟炸重慶,而無法揮軍進入四川盆地。

然而,國民黨確實遭到重大的打擊。蔣介石的統治基礎主要在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海重要的工商城鎮, 中國的資產階及主要支持蔣介石政權的社會力量,都集中在這些區域。抗戰爆發後不久, 這些地區就全部了日本的佔領區。

國民黨政府遷往四川盆地,原是舊軍閥的地盤,國民政府因而處境艱辛。不過到了抗戰後期,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引起美國參戰,國民政府成為同盟國之一,獲得美國軍事援助, 物資源源而來,處境又勝過中國共產黨。

中共則憑靠自己的力量在日軍佔領區內生存。中國土地遼闊,日軍僅能控制主要的城市及交通要脈, 廣大鄉村地區就成了中共建立組織,發展游擊隊的基地,從戰火中逐漸茁壯並擴大地盤。

對中共來說,打這種游擊戰,是如魚得水。因為抗戰之前,中共已被國軍追剿多年, 早已發展出各種有效的鄉村游擊戰術。如今在自己的土地,應付入侵的外敵,游擊作戰更是游刃有餘。 中共以前要號召農民「叛變」,推翻政府,有較多的阻力;現在則是號召農民「抗日」,抵禦外侮,訴求更有力, 對農民也有號召力了。

抗戰期間,國軍處於正面作戰,部隊主力被日軍壓迫,大多退守西南,以保衛重慶中央政府。 而共軍的主力則分散於華北,以游擊戰為主,在日軍佔領區的鄉村地帶建立起一個個小型的基地, 不斷擴大的地盤,且不時以游擊戰騷擾日軍,也讓日軍疲於奔命,又無從與共軍決戰。

圖:抗戰時期在華北抗日的共軍(八路軍)。

八年抗戰期間,民心產生了重大的轉折。

共產黨漸得民心,而國民黨漸失民心。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呢?

歷史學者認為,主要是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採取的策略不同,因此造成不同的結果。

抗戰時期,國民黨的作為完全以軍事為考量。中央政府遷往四川之後,為因應戰爭的龐大開銷, 不斷提高糧稅及勞役,造成人民負擔,加上通貨膨脹的打擊,百姓生活艱苦,甚至發生飢餓。 只是在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支撐下,百姓忍飢耐勞,共赴國難,既繳糧草,又出勞力, 修機場,蓋公路,以求國家民族的生存。

相反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不只專注於重軍事方面,則是抗日戰爭及社會改革並行。中共在鄉村建立政治組織, 動員農民參加抗戰,同時同時進行土地改革,打擊地主,將土地分給窮貧的佃農,因而獲得農民的認同與支持, 使中共在敵後地區建立了根據地。抗日戰爭期間,中共不僅壯大了軍事實力,更擴大了社會政治的影響力, 而逐步建立了統治基礎。

抗戰期間,國民黨的統治階層不斷的動員(壓榨)農民的資源,以投入抗戰。而共產黨的游擊隊及政工人員則在鄉村與農民共苦, 進行土地改革,贏得了民心,也奠定了抗戰勝利後與國民黨爭天下的基礎。

抗戰勝利後,敵國倒了,「日本鬼子」走了,國民黨雖然勝利了,卻也無法再以民族主義為號召來動員群眾。 而對廣大的中國農民來說,歷經戰爭歲月的洗禮及共產黨帶來的解放,這時顯然覺得共產黨要比國民黨更深得我心了。

圖:1945年,在美國大使赫爾利調解下,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展開會談。

其實抗戰還沒結束時,國共內戰就已經開打了。

民國28年(1939),日本攻下中國沿海各城市及取得華中的武漢重鎮,達成佔領中國的戰略目標後, 就已停止大規模的進攻,轉而鞏固佔領區。

國共稍稍獲得喘息空間,就開始火併,互爭地盤,而爆發了「新四軍事件」。 長江以南的共軍(新四軍)遭國民黨軍隊襲擊而幾乎全軍覆滅, 殘軍只好放棄江南地盤,轉進華北。此後國共之間,在抗日的空檔, 彼此仍有零星不斷的衝突。

美國早已預見抗戰結束後,中國勢必發生內戰,因此抗戰一結束後,就努力促成國共和談, 以避免中國陷於內亂,而使蘇聯有可趁之機。國共表面都對接受美國提議,願意展開會談, 實則爾虞我詐,各懷鬼胎。

抗戰一結束,國共立即展開較勁,展開日本佔領區的接收工作。蔣介石下令共軍待在駐地不動, 而由國軍接受日軍投降,中共豈肯同意?當時國軍主力多在西南,短期間部隊難以大量北運,而中共在華北戰場早已建立根據, 因此能夠迅速動員,搶佔地盤。

國軍部隊行動落後,蔣介石只能仰賴外援。蔣介石直接下令華北日軍就地抵抗中共的接收, 與共軍交戰。而美國亦提供空軍及船艦,協助運送國民黨的軍隊前往華北及東北執行接收任務。

戰後,共產黨宣布將日本駐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岡村寧次列為頭號戰犯,而蔣介石則宣布「以德報怨」, 並聘用岡村寧次為軍事顧問,調動日軍,對付華北的共軍。美國也派遣海軍陸戰隊五萬進駐北平(北京), 以避免這座中國北方最具政治象徵意義的城市落入中共的手裡。

當時的中國東北的滿州國,隨著日本戰敗而垮台,日本關東軍留下的大量軍事裝備及工業物資,更是成為國共必爭之地。 蔣介石在美軍支援下,以飛機船艦運送數十萬部隊趕往接收東北,而華北的共軍亦迅速向東北推進。 國民黨在東北擊退了共軍,佔領長春、瀋陽等東北重要的大城市,中共部隊則撤往鄉村地區。 而隨著中共政工人員進入東北鄉村,推動土地改革,獲得了農民的支持,廣大的鄉村就迅速成了共軍的地盤及兵源。

在東北戰場,國民黨佔領了重要城市,鸁得了面子;而共產黨則獲得人民支持,鸁得了裡子。 國民黨鸁得表面的勝利,不久之後,時間就證明,這只是短暫的勝利而已。
(∼待續

日期:2011.06.24


註1:以下是郝柏村所說的「六個如果」,資料引自媒體報導。

●第一個如果:一九四八年秋,如果東北戰場蔣介石採取軍師長的意見, 放棄瀋陽,主力向營口撤退,確保以營口與葫蘆島兩港,為補給線的據點,以三十萬大軍分守兩個主要海空據點, 足可牽制林彪五十萬大軍入關,可保華北平津走廊。

●第二個如果:如果以秦皇島港及大沽港為補給基地,足可保衛平津走廊, 則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不可能在北平(北京)宣稱建政。

●第三個如果:如果濟南守軍王耀武主力,於一九四八年初秋即主動放棄濟南, 而向青島撤退,與膠東守軍會合,組成以青島港為補給基地的十萬大軍據點,足可牽制陳毅主力南下,主導徐蚌會戰。

●第四個如果:如果黃百韜兵團,由新安鎮向連雲港撤退,構成以連雲港為補給線的十萬大軍據點, 不僅免除在碾莊被殲,且可牽制陳毅主力,無法集中對杜聿明部形成包圍。

●第五個如果:如果無碾莊的失敗,杜聿明部主力可順利撤至淮河以南,不致有徐蚌會戰失敗。

●第六個如果:如果有營口、葫蘆島、秦皇島、大沽港、青島港、連雲港為主體的據點, 足可牽制共軍主力過江。

郝柏村認為,如果能夠採用這些戰略,國民政府既能和亦能戰,可以等待美國政局的演變,而不致於全面的潰敗。

現在的年輕讀者,不熟悉中國大陸地理,可能無法充份理解郝柏村所說的各個地名及其地理位置。我在以下的google地圖上標記這些地名, 以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中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