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坑溪三生步道
連日天氣不穩定,早上卻見陽光乍現,於是想出去走一走。
天氣雖言好,但天空仍有烏雲,
不宜爬山,不如去北海岸,挑一條輕鬆好走的步道散心。
邀了老婆同行,開著車往北海岸兜風。往基隆途中,天氣變得陰霾。不久,
竟飄起絲絲小雨。來到台二線萬里大武崙的濱海路段,海水躍入眼簾,海天一片灰濛,
而受颱風環流影響,海水頗有波瀾,一波波浪花翻湧向海岸而來。
由萬里、金山、石門,一路看海,來到了三芝尋訪大坑溪三生步道。
從台二線約20.8K轉入舊台二線,前行約二百公尺,抵達十七號橋。這裡是三生步道的入口。
三生步道全長兩公里,是經濟部水利局整治大坑溪之後,所闢建河岸步道,
步道兩側有農田,附近山坡也有闢建了層層的梯田,這條溪岸步道除了提供遊客遊憩,
也是農家及農產品出入的道路,兼顧「生產」、「生活」、「生態」三種功能,因而取名為「三生步道」。
從十七號橋出發,沿著大坑溪的溪岸走往上游,步道終點為大坑橋,
然後再原路折返,步道或在右岸,或在左岸,彼此有橋樑相互串連。步道沿途種植成排的櫻花樹,
每年三月櫻花盛開時,吸引不少遊客造訪。
圖:大坑溪三生步道
櫻花季節已過,三生步道就由絢爛歸於平凡,純然是鄉間的溪流及農田綠意而已。
由於步道空曠,沒有遮蔭,夏日漸近,天氣悶熱,就難以吸引遊客了。
小雨來的時候,撐著小傘,走在這條步道,反而覺得舒適愜意。步道平坦如夷,沒有任何階梯,
路面又寬闊,很適合散步。
雖然沒有櫻花可看,但步道兩側的田園,不時可見白鷺及黃鷺在水田溼地裡覓食,
也有農民冒著雨辛勤在雨中忙著農事,田園風光,恬靜怡人。
中段的步道,一邊種植櫻花,另一邊還栽種了一排的楊梅樹,
枝頭已結出如一顆顆小丸子般的青色小果,還沒轉為紅梅。
愈往上游,兩側谷地愈狹,山麓坡地有一層層的梯田。
約二十來分鐘,抵達步道的終點,接鄉間產業道路,眼前仍是一片鄉野綠景。幾十公尺外的道路左側有一拱橋,
對岸溪畔有一茂密的大榕樹,樹下有一間小土地公廟,遠遠望見時,便覺得眼熟,似曾相識。
走至拱橋時,才想起多年前來遊三芝時,回程曾開著車在三芝橫山村一帶遊蕩,
尋訪著名的橫山梯田,隨興在山區鄉間道路繞來繞去,就曾由大坑溪上游的鄉間小路抵達這裡,見過大樹下這座石砌小土地公廟。
這附近山坡有不少古樸的紅磚古厝。
望向附近山坡,紅磚三合院古厝,身影依舊,而上次造訪來此,已是六年前的往事了。
不禁有了歲月的感懷,這雨,讓人添了一些輕愁。
|
|
大坑溪畔的福德宮。
|
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築了新拜亭及廟牆。
|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水口民主公王水車公園旁的稻田
與老婆循著原路折返,斜風細雨,一路相伴。雨有時驟,風有時強,是典型的颱風環流風雨。
返抵十七號橋,橋頭另一側的岔路口立有一座「水口民主公王宮」的牌樓,廟名很特別,
以前就注意過。廟旁還有一座水口民主公王水車公園,於是順道去探訪此地。
開車轉入這條北13鄉道(公王路),循著指標,約幾分鐘就抵達水口民主公王水車公園,而廟就在不遠處的河口旁。
抵達水車公園,給我的第一個驚艷,不是園內的大水車,而是路旁一片綠油油的稻田。春天剛播種的秧苗,
盎然生長著,在土地鋪出滿眼綠意。撐著傘,站在路旁欣賞眼前這片稻田。
這綠稻美景及其蘊底,價值不易衡量。若只用經濟眼光,計算一甲田能生產多少稻田,
一斤稻米能賣多少錢,只如此算計,經濟型思考的官員或許會覺得不如將田地變成混凝土,
多蓋工業科技廠房來得較有經濟效益。水車公園另一邊的溼地水田,則聚集了近五十隻大小白或黃鷺覓食,
帶給我另一個驚艷,驚喜三芝鄉間生態環境的美好。
三芝位於大屯山系的北邊,山區溪流帶來豐沛的水源,
先民抵達此地拓墾,築圳引水,灌溉農田,也利用古老水車來做為動力,用於碾米及製茶,水車也成為三芝農業的一大特色。
因此三芝設立了水車公園,用以保存昔日農業社會的記憶。
|
|
水車公園旁的溼地,白鷺群集。
|
水口民主公王水車公園,不遠處為民主公王宮。
|
圖:水口民主公王宮
沿著水車公園的草坪,走過小拱橋,便抵達水口民主公王宮。
單殿式的廟宇,
大約像一般土地公廟大小,卻是當地最古老的廟宇與信仰中心。
這裡位於大坑溪下游的河岸,「水口」是地名;「民主公王」的廟名頗為奇特,
是神祇的名稱,源自閩南汀州一帶的地方信仰。關於「公王」的民間信仰,
起源眾說紛云。
至於「民主公王」,或說是唐朝閩南人趙文震,因從軍有功,死後被地方祭祀。
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為「民主公王千歲」,因而得名。
清乾隆25年(1760),汀州府永定縣江由興率先入墾三芝新莊仔這一帶,並由家鄉迎來民主公王,
立祠於水口現址,成為新庄仔移民的信仰中心,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年以上的歷史。
我原以為「民主」是現代辭彙,沒想到六百多年前,明太祖就使用過這樣的名詞。
圖:民主公王宮附近的稻田
明太祖朱元璋卻以專制殘忍聞名,不過這位出身佃農之子的平民皇帝,很照顧農民,
制定了極低的田賦稅率,寧可國家稅收不足,使官員俸祿微薄,也不願增加農民百姓的負擔。
身為皇帝,朱元璋以身作則,生活儉樸,而馬皇后也出身微寒家庭,
同樣以勤樸美德著稱於史書。朱元璋重農抑商,規劃出一個以小農為本的內向型農業理想國家,
安靜自守,不圖擴張,並立為祖訓,令後世子孫永遠奉行。此事影響歷史深遠。
後世歷史學者批評,明代的中國本握有海上擴張的優勢條件,卻被自己的保守政策給束縛住,
自動放棄了世界舞台,因而錯過了迎接近代資本主義與科技發展的機會。
這當然是從現代人的眼光來批評的。歷史學者費正清(Jonh King Fairbank)如此評論明朝時,
卻也耐人尋味的說:
「(二十世紀)正當科技與經濟成長在全世界的各個生活層面造成無數混亂,
卻還找不出可以將人類文明毀滅延緩的秩序原則之際,明朝獨立而自足的經濟成長,
以及相對的平靜安樂,也許終將受到歷史學者的推崇。」
這段話可以提供人們省思。現代人擁有即時通(MSN)、臉書(facebook)、智慧型手機等先進網路通訊科技,
隨時可與朋友聯絡,維繫友誼,然而現代人卻常感到人際疏離,心靈飄泊不定,
幸福感又是否能勝過雞犬相聞的傳統農業社會呢?
答案未知如何?我想問問白鷺鷥。
旅遊日期:2011.05.26 (寫於2011.05.29)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
include('../adsense1.php');
?>
【延伸閱讀】
.第1488篇 - 2020.01.31 旅行影片:三芝.三生步道
[旅行照片]
大坑溪三生步道。
步道兩側山麓的梯田。
三生步道,平緩開闊,是人行步道,也是農路。
步道終點,接鄉間產業道路。左前方茂密的榕樹下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
過小拱橋,抵達小土地公廟。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拜亭及外牆的後方,是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2005年檔案照片)。
附近鄉道旁的寶樹堂古厝(2005年檔案照片)。
三生步道(回程),左側為楊梅樹。
回程走大坑溪三生步道左岸步道。
左岸一小段木棧道,左邊為筊白筍田,是三芝著名的農產。
左岸步道旁的土地公廟,前有小公園。
十七號橋旁,北13鄉道入口的水口民主公王宮牌樓。
水口民主公王水車公園觀景台。
水車公園旁有大片綠油油的稻田。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三芝三生步道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