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土牛碑(位於石岡土牛國小校園)
「土牛」位於台中石岡的東側,隔著大甲溪與東勢遙遙相望,土牛的地名與清朝時代土牛溝的歷史有關。
當地的土牛國小校園內還保存了一塊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土牛碑,見證了這段史事。
土牛溝的歷史可追溯自康熙末年。由於漢人持續移民台灣,逐漸侵入原住民的生活領域,造成衝突頻繁。
官府為避免爭端,於是劃分地界,豎石立碑,禁止漢人越界拓墾。然而仍然無法扼阻此一趨勢。
乾隆年間,官府實施大規模的劃界,「以山溪為界;其無山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限」,
希望以一條明顯的地界,分隔「番地」與漢地,彼此互不干擾,和平相處,相安無事。
所謂「土牛溝」,是指這條挖出來的溝渠地界。由於挖出來的溝泥堆成土堆,外形如臥牛,被稱為「土牛」
,所以溝渠被稱為「土牛溝」。土牛溝曾是台灣歷史上一條重要的地界。而土牛國小的土牛碑是目前台灣保存最良好的土牛溝古碑。
圖:土牛碑
這塊土牛碑座落於土牛國小校門口警衛室後方的涼亭內,造訪時,向警衛打聲招呼,即可進入校園參觀。
涼亭旁有展示土牛碑的相關資料。
土牛碑,又稱「土牛民番地界碑」,花崗岩打造的石材,歷經兩百五十年,字跡依然清晰可辨。碑文如下:
奉憲勘定地界
勘定朴子籬處,南北計長貳佰捌拾伍丈伍尺,共堆土牛壹拾玖個。每土牛長貳丈,底闊壹丈,高捌尺,頂闊陸尺。
每溝長壹拾伍丈,闊壹丈貳尺,深陸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墾。
乾隆貳拾陸年 正月 日 彰化縣知縣張 立。
碑文記載了土牛溝的規格及形式,讓我們今日得以清楚想像其規模及輪廓。
這條土牛溝長約一公里(285.5丈),溝寬約4公尺,深約2公尺。每隔50公尺,堆起一座長約6公尺、寬3公尺、
高2.5公尺、頂寬約2公尺的土牛堆(註1)。
碑文提及的「朴仔籬」這個地名,是因清代當地有拍宰海平埔族人朴仔籬社。今日的石岡地名「朴仔口」,
即是由朴仔籬衍變而來的。而這個地區因豎立了十九個土牛堆,地名就被稱為「土牛」了。
當時這條土牛溝通過土牛國小附近,石碑原立於土牛國小校門口以西約九十公尺處,後因道路拓寬而移至校園內保存。
立碑當年,土牛國小以東的東勢地區及以南的新社地區,都禁止漢人進入拓墾,仍為原住民的保留地。
而兩百多年後的今日,讀到碑文「永禁民人逾越私墾」之句,則令人有滄海桑田之感。
歷史的發展,總是不停的變化,有時如風浪波瀾,有時如水流涓涓,豈有可能保持現狀永遠不變?
嘉慶二十年(1815),官府解除了禁令,漢人從此深入東勢角及新社地區。土牛碑也逐漸走進了歷史。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土牛客家文化館
位於土牛國小旁的土牛客家文化館,為土牛劉氏的祖祠,「九二一大地震」時被震毀。
後經劉氏宗親同意,重建為客家文化館,由文建會補助經費,依原貌重建,
正殿仍做為劉家公廳,供奉祖先牌位。
劉家祖祠為三合院的格局,前有半月池,並以門樓及門牆分隔內外埕,門樓屋脊的燕尾造型,
大門懸有嘉慶二十一年(1816)官府頒賜的匾額「貢元」,顯示劉氏家世的尊貴。
三合院的兩側另建有橫屋,仍有劉氏族人居住。園區有池塘小徑,以及古碑、古井、老樹、惜字亭等景物,環境相當幽雅。
土牛劉家的歷史,幾乎就是土牛的地方發展史。
劉氏先人約於乾隆十五年(1750)進入石岡拓墾。至劉啟東(1771∼1826)時,
因經營樟腦油而致富,隨著官府禁墾政策解禁,劉啟東招募佃農,進入東勢角拓墾,
擁有廣大田產,而成為當地一大家族。嘉慶末年,劉啟東於土牛建立祖祠,
號為「德馨堂」,即是今日的土牛客家文化館。
劉啟東逝世後,四個兒子劉章仁、劉章職、劉章喜、劉章崧四大房承續祖業,
繼續弘揚光大,並熱心地方公益,德馨堂正廳內懸掛了不少道光年間官府頒賜的匾額,
都與此有關。
圖:劉章職古墓
劉啟東的次子劉章職,道光年間貢生,曾被任命為彰化縣樸仔堡總理,其著名事蹟為創立「義渡會」(東勢義渡會)。
當時東勢、石岡之間無橋樑,往來需靠船渡大甲溪,而土豪劣紳所設的渡船,憑恃掌控交通工具,
往往對乘客勒索銀兩,行旅商民頗受其害。道光十三年(1833),有十八名婦女搭船至東勢廟會看戲,
遭到船夫調戲,船上婦女驚恐,結果造成船隻翻覆,十八名婦女全數溺斃的意外慘劇。
當時地方因此一事件,幾乎發生械鬥衝突。劉章職出面調解,嚴懲禍首,而為避免再發生類似悲劇,於是向地方仕紳勸募,
成立「義渡會」,購田十餘甲,以每年租穀收入作為義渡經費,提供免費船渡,以供行旅往來。
彰化縣官府得知此事,頒賜「仗義卹鄰」匾額以表揚劉章職的義行。
劉章職的墓園距離土牛國小不遠,就座落於豐勢路(台三線)里程160.5公里處的道路旁。
墓園於日治時代昭和六年(1931)重修,墓前有東勢義渡會捐石建造的牌坊。而劉章職創建的東勢義渡會,
其組織從道光十三年沿襲至今,未曾中輟。
今日的石岡及東勢之間,已建有橋樑,兩地往來無礙,船渡已無需求,東勢義渡會乃轉型為「
財團法人台中縣私立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依舊從事地方公益活動。
東勢義渡會是台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慈善組織之一,
義渡會的董事也大多是當年捐款創建義渡的地方仕紳的後代,承繼先人精神,持續服務地方。
旅遊日期:2011.02.18 - 02.19(寫於2011.02.23)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延伸閱讀】
.第0418篇 -2006.10.19 尋找土牛溝
註1:
土牛碑原文原文無標點符號。一丈等於十尺,一尺約等於33公分。
[旅行照片]
東海大學女生宿舍餐廳,山櫻花正盛開。
2月18日載著大女兒及宿舍家當返回東海大學女生宿舍。
為攤平客貨運的運輸成本,於是順便安排兩天一夜的台中遊。
第一站來到台中石岡。
圖為土牛客家文化館前的巷道,盡頭處為豐勢路(台三線)。
土牛客家文化館大門。對面土地公廟旁路旁可停車。
客家文化館免費入園。老婆和小東不是在買票,是買魚飼料。
先與古厝合影留念。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大人參觀古厝,小朋友來餵魚。
古厝前的半月池。
地震全毀的劉氏祖祠,依原貌重新建造。
劉氏宗親無償提供土地給政府使用55年,做為客家文化館。
左側的第二橫屋(護龍),為劉氏宗親出資建造,現仍有人居住。
德馨堂大門(門樓)。
門樓匾額。嘉慶二十一年(1815)古匾。古厝約創建於此時。
正廳及內埕。劉氏祖祠上次改建是在昭和二年(1917),
除了保有客家傳統建築的白色屋牆,也採用當時流行的洗石子石材。
左右橫屋(護龍),各築有矮牆與正廳前的內埕有所區隔。
內埕角落保存一塊咸豐甲寅年(1854)的先人古墓碑。
正廳供奉劉家祖先牌位。
後院的古井。
後院的巨大麵包樹。
半月池畔的敬字亭。
土牛客家文化館全景。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土牛客家文化館。土牛國小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