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805)

[台北新店].和美山(碧潭山).渡船头.琉公圳引水石硿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和美山(碧潭山)

和美山,又称碧潭山,位于新店溪碧潭西岸,海拔仅有152公尺, 是一条大众化的登山路线。附近又有碧潭风景区,也适合做为亲子郊游的行程。

今天的和美山之行,除了登山,也打算探访新店渡船头旁的琉公圳引水石硿古迹。 因此规划从碧潭吊桥西岸出发,登和美山,至湾潭,然后搭渡船至新店溪东岸, 探访渡口旁的琉公圳引水石硿,再沿着东岸的河滨步道返回碧潭吊桥。

一大清晨,抵达碧潭路的碧潭吊桥前,看见和美山及大佛寺的指标,转入这条上山的柏油道路。 路旁找有空位,停好车之后,步行上山。前行不远,左侧有石阶路通往大佛寺,于是转入石阶路, 先游大佛寺。

踏石阶,过佛寺山门后,石阶右侧筑有一道如城垛造型的护墙,每隔几步,墙上镌刻具有禅意的诗句, 边爬石阶,边读诗句,如沐晨风,心情舒展。随意举一首为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抵达大佛寺,向大殿内的观音菩萨行礼致意,然后续行。不久,即接回上山的道路。 沿着柏油路上行,路旁种有成排的印度橡树,不久,道路一分为二,两路殊途同归, 选左路,续行几分钟,抵达碧潭乐园旧址。

大佛寺石阶路,城垛造型的护墙有诗句。 大佛寺。

图:碧潭乐园旧址,旁有步道通往和美山

碧潭乐园已歇业,设施拆除,园区荒废,台北县政府正在整地,进行环境美化。 一栋荒废的房屋,墙壁满是涂鸦。和美山步道在面对房子的右侧,有一新建的石阶步道。

往上走,约一、二分钟,即可看见和美山登山步道的导览图,由此上行,为怡人的枕木步道。 上行不久,步道一分为二,呈环状路线,都可登上和美山。我选左边较陡的枕木土阶,可以直上和美山。 约三、四分钟,就登上了和美山。从碧潭乐园至和美山,约七、八分钟的路程而已。

和美山,虽然山不高,但视野展望不错,可眺望台北盆地;隔着新店溪, 也可望见狮头山(小狮山)蹲趴的伏狮模样。 和美山,旧称“大笨山”,不知起源于什么缘故?后来又称“碧潭山”,想当然尔与碧潭有关, 但不知为何又改称和美山,成了现在的正式山名。其实称为碧潭山,山名应更能深植人心。

从和美山续沿着棱线的枕木步道前行,约几分钟,抵达一间转播站机房及天线,这里有左岔路, 直行即是和美山的环状路线,可绕回到碧潭乐园;途中也有岔路出永业路81巷的美之城社区, 可再转搭绿6捷运接驳公车往新店捷运站,是和美山登山步道较为大众化的路线。

和美山登山步道导览牌。 从和美山眺望小狮山。

图:台电保线路,通往渡船头。

我则从这个岔路口取左行,进入台电保线路。山径路况良好,前后经过两座电塔, 一路下行,约15分钟,穿过陡下的竹林,抵达金龙路。

抵达这里后,发现路旁另有一条山径,指标写着“往渡船头.旧保甲路.和美煤矿坑口”, 这应是一条古道,不过路况看来荒凉,杂草颇多,所以还是决定走金龙路,接格子岭路 ,走往渡船头。

不久,抵达一处小村聚落,聚落入口有土地公庙的指标,于是进入聚落, 穿过巷弄,循着指标,抵达土地公庙。庙已改建,从庙的碑文得知此地地名为“下埔”。 庙后方的树下有一块刻着“福德爷”的石碑,应是昔日小庙的古物。

走出土地公庙,接湾潭路,路口有指标,左往渡船口300公尺,右往海会寺1.4公里。取左行, 走往渡船头的途中,还有岔路,指标并不清楚,但大致跟着“地母宫”的指标走即可。

约五分钟, 抵达渡船头,渡船头旁的一间庙宇就是地母宫了。渡船头停靠了一艘小船,却不见船夫踪影。 这时看见渡船头旁的电线杆设置一个按铃,并写有“渡船乘客请按钮”等字。按了钮, 不知船夫何时会出现,只能等待了。

于是在岸边闲逛,这时又看到岸边竖立一块导览图,介绍附近环境。这里的地名叫做“湾潭”, 因为新店溪流至此地时,产生180度的曲流大弯,因此而得名。湾潭分为顶埔及下埔。海会寺位于顶埔,而这里是下埔。 导览图还绘出附近的几处历史遗迹,例如和美煤矿坑口、矿工寮、屈尺道碣、行启纪念碑等,顿时令人心生懊悔, 后悔行前准备不周,竟然没搜集到这些景点资讯。

保线路出口接格子岭路。 湾潭休闲步道(乡间小路)。

图:新店渡渡口,回望湾潭渡船头。

正在懊恼时,忽然听见有人在背后呼唤,回头一看,船夫已站在船上,问我是不是要搭船? 没想到船夫来得这么快,赶紧走下岸边码头, 付20元船资注1。这艘船只载我这个乘客而已。

新店溪的摆渡,纯靠人力操作,只见船夫站在船尾,摇着橹桨,动作熟练, 船只缓缓浮江而行。今天新店溪水色混浊,犹如黄河般,不如往日碧如翡翠。 船夫说,前一阵子台风豪雨刚过时,新店溪比现在混浊多了。

这位船夫看来有点面熟,记得曾看过报纸报导新店的渡船头,父子两代传承,都是摆渡人, 提供当地居民渡河的交通所需,新闻照片中的船夫,应该就是眼前这位船夫先生了。 然而没时间聊天,约两分钟,渡船横越过约百公尺的河面,抵达新店渡的渡口。 这里有乘客候船,所以没时间向船夫请教渡口的历史往事。只能目送渡船缓缓离去。

上了岸,岸边设有导览牌,介绍渡口历史。新店渡口的历史始于清光绪7年(1881),当时新店溪还没吊桥, 新店渡就成为进入湾潭、直潭、涂潭、屈尺以及安坑等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昔日新店溪的中上游共有九个渡口, 如今仅存新店渡这个渡口而已。

导览牌旁,有作家席慕容的一首现代诗“渡口”(1979年),其中一段内容如下: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这首诗创作于民国68年,当时我正就读大一,席慕容的诗,以温柔深情著称, 很受年轻人的欢迎,我读过她写的《无怨的青春》、《七里香》等著作。 当时背得许多柔情诗句,却苦无对象可倾诉,青春颇有哀怨。时隔已久,现在已记不得书中的诗句。 我倒是一直记得席慕容曾说过的一段亲身经历,不过与爱情无关。

席慕容曾说,她在学生时代,每当读到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同学们慷慨激昂,她却心情复杂难过。因为她是内蒙古人。她的这番话,令我印象深刻, 至今不忘,而常提醒自己,待人处事,言词用语,须注意不同族群背景的人的不同感受。

图:开天宫,位于新店渡渡口旁。

矗立于渡口旁的一间大庙就是开天宫了。我今天选择走这样的环状路线,就是为了探访开天宫内的琉公圳引水石硿。

开天宫创立于清乾隆16年(1751),原名“开天盘古帝王祠”,是当初辟建琉公圳时, 祈求磐古大帝神力保佑水圳工程顺遂而兴建的。开天宫现已改建,庙宇新颖,已无古味。

进入开天宫,逛了一圈,却不见琉公圳历史古迹的指标。庙里几位工作人员坐着聊天,我趋前询问, 其中一位老伯回答说:“琉公圳石硿就在庙的地下室,不过门锁着,没有开放参观。要向(新店)市公所申请, 公所的人打电话来,庙方才会拿钥匙去开门。”听老伯这么说,颇感失望。我不晓得要事先申请。

正觉无望之际,一旁的妇人开口缓颊,对这位老伯说:“市公所只接受团体申请,他只有一个人怎么去申请呢?” 接着转头对我说:“这样吧,我带你下去看看,如果刚好门没锁,你就进去参观看看。”于是我又燃起一线希望。

由楼阶往下走,到了地下四、五层,走在前面的妇人回头对我说:“门没锁。石硿内电灯也开着,你可以进去参观。” 于是今天我因为迷糊而幸运得到参观琉公圳引水石硿的机会。怎么说呢?倘若我不迷糊,事前有仔细搜寻资料, 就会知道须团体申请才能来参观,反而就会放弃这次的探访行程了。

图:琉公圳引水石硿(县定古迹)

独自走入石硿内,眼前出现一条从巨岩凿出的隧道,高约二公尺,宽也约两公尺,岩壁上刻痕累累, 充满古味氛围。走在石硿内,心情超感动。

这是当年郭锡琉及大坪林庄民合力建造的石硿引水道,于乾隆18年(1753)完工, 称为“大坪林石硿”,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几年的历史,被登录为县定古迹。当时建造的石硿长约98公尺, 如今仅存约30公尺而已。

独自走在石硿内,心中颇有感触。小时候我家住在延吉街的大圳沟旁, 童年的生活多半在圳沟戏水,或田里玩耍,而却不知这条大圳沟就是琉公圳。

我大学时代在公馆读书,也不知新生南路的底下就是昔日的琉公圳。 年轻时,酷爱历史地理,熟识江山万里,知黄河之水天上来,长江流经青、康、滇、川、鄂、湘、赣、皖、苏, 而却不知旧家门前的大圳沟是琉公圳,不知圳沟之水从何而来。

我这一代的台湾知识份子,大概都有这种情形。对乡土的历史不熟悉,则容易对土地薄情。 若没有感情的涉入,则所谓的古物古迹,就容易被视为无用之物,弃之也就不会觉得可惜了。

我认识琉公圳时,琉公圳已几近消失,仅剩部份的排水沟或臭水沟而已。琉公圳的取水口, 经时代变迁,如今高出新店溪的水面至少一层楼高,取水口又因新店溪兴建河堤工程掩埋而消失。 站在开天宫地下四楼的阳台俯瞰新店溪的堤岸水泥斜壁,只能凭空想像取水口的座落位置。

参观完石硿,向刚才那位妇女表示感谢之意,因为她的一念之仁,让我今天的行程没有留下遗憾。 步出开天宫,沿着新店溪河岸的步道,一路散步走回碧潭吊桥。碧潭湖光山色,以此段最美,对岸有青山峭壁, 此岸沙洲有白鹭觅食。一路慢行,欣赏美景。约二十几分钟,过碧潭吊桥,返抵大佛寺山脚下。

这一趟环状路线,约两个小时,回想起来,依旧觉得路线很梦幻,爬山登顶,搭船渡河, 钻进二百五十年前的石硿里,又漫步于新店溪的碧潭河岸,看鸟飞水流,看吊桥如虹。 今天的清晨,心情很圆满。

新店溪碧潭右岸河滨步道。 对岸的和美山。

旅游日期:2010.11.03 (写于2011.11.08) 

【路程时间记录】
大佛寺山脚下登山口---5分钟---大佛寺---15分钟---碧潭乐园旧址---8分钟---和美山(碧潭山)---5分钟--- 转播站机房岔路---15分钟---格子岭路---10分钟---下埔土地公庙---5分钟---渡船头---2分钟--- 新店渡渡口---2分钟---开天宫---25分钟---大佛寺山脚下登山口

注1:新店渡船相关资讯如下:
◎每船限搭8人。
◎成人(12-65岁),单程20元。
◎幼童(6-12岁),单程10元。
◎65岁以上老人,单程10元。
◎未满6岁,免费。
◎物品:单程10元。手提行李免费。
◎设籍于湾潭路居民免费搭乘。
(注:告示牌没写营业时间)



[旅行照片]

碧潭吊桥桥头,转入大佛寺的上山道路。
上山道路,路旁有成排的印度橡树。
抵达废弃的碧潭乐园,续走新建的石阶路登和美山。
和美山登山步道。
从和美山眺望台北盆地。
续行棱线枕木步道。
从转播站机房岔路,进入台电保线路。
保线路最末一小段稍陡,拉绳往下走,即接金龙路。
遇岔路,取左(格子岭路)。路口有“地母宫”指标。
下埔土地公庙。庙后方树下有福德爷石碑。
从渡船头搭船横越新店溪。
新店渡渡口,回望湾潭。
开天宫山门。
从开天宫眺望对岸的湾潭渡船头。
琉公圳引水石硿(县定古迹)。
琉公圳引水口,因兴建河岸堤防而消失。
碧潭吊桥。
今天碧潭比较不碧。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在较大的地图上查看和美山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