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蒐尋台灣老照片,看到1914年由絹川健吉拍攝,基隆郡絹川寫真館出版的《金瓜石礦山寫真帖》,
質感良好,呈現了近百年前金瓜石採金時期的風貌,特別選錄數張老照片,並摘述金瓜石採金史,
與有興趣的讀者一起來回味金瓜石的黃金歲月。
圖:金瓜石礦山事務所
台灣蘊藏黃金,古籍多有記載,例如康熙36年(1696)曾來台採硫的郁永河所著的《番境補遺》曾提及:
「哆囉滿產金,淘沙出之,與瓜子金相似。土番鎔成條,藏巨甓中,客至每開甓自炫,
然不知所用。近歲始有攜至雞籠、淡水易布者。」
「哆囉滿」是西班牙人命名的,大約位於台灣東部宜蘭、花蓮一帶。荷蘭人、
西班牙人佔領台灣的時代,都曾派人前往台灣東部找尋金礦藏地,有心卻無緣,黃金始終一無所獲。
嘉慶年間,李元春著《臺灣志略》,提及:「港底金在蛤仔難內山。港水深且冷,生番沈入,
信手撈之。亟起,口噤不能言,爇火良久乃定。金如碎米。」
然而,金礦埋藏何處,卻始終沒被漢人發現。直到光緒16年(1890),劉銘傳修築基隆、
台北之間的鐵路,在七堵架設跨越基隆河的鐵橋(今大華橋)時,
曾在美國修築鐵路及採金的粵籍工人偶然發現基隆河的沙金,立即掀起了基隆河的淘金熱。次年,在基隆河的淘金者超過三千人。
官府雖有禁令,但仍無法遏阻違法犯禁的淘金客蜂擁而來。
光緒18年(1892年)二月,官府設置金砂總局於基隆,民眾納稅領照之後,可獲准淘洗砂金。
次年(1893),曾在美國舊金山採金的潮州李家,從猴硐溯基隆河支流大小粗坑溪而上,
發現了小金瓜露頭。
這一年,李家與淡北商紳集資成立「金寶泉」商號,以七萬五千圓向官府承包礦權,為期一年六個月。金寶泉仍沿用「包租釐金」的方式,
與淘金者合作淘採砂金。
合約期滿後,官府收回官營,金砂局重新開張,不過這時台灣因清廷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金礦還沒有大量開採,就已拱手讓給日本人。
圖:金瓜石本山露頭,狀似南瓜(金瓜),也是金瓜石地名的由來。今已消失。
日本領台之初,瑞芳山區的抗日活動不斷,治安混亂。明治29年(1896)一月,總督府下令封山,禁止採金。
這一年的年底,總督府頒布《台灣礦業規則》,以基隆山頂的正南北線為界,
分為東西兩個礦區。
1897年,日人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取得西區的瑞芳
礦山(九份)礦權,東區的金瓜石礦山則由田中長兵衛(田中組)取得礦權。
當時的藤田組財勢較為雄厚,認為瑞芳礦山交通較為便利,且評估礦藏較豐,而取得西區礦權,並引進先進機械進行開採。
不料,瑞芳礦山雖然蘊藏豐富,卻分佈零散,且礦脈厚薄不一,不利於大規模的機械開採,加上台籍採礦工人管理不易,
藤田組信心及興趣銳減,後來將採礦權轉由顏雲年承租,最後更讓渡給顏雲年的台陽礦業株式會社。顏雲年掌握契機,成功經營,而成為著名的礦業鉅子。
相較於藤田組的經營不順,田中長兵衛就幸運許多,金瓜石礦區發現了大金瓜露頭的礦脈,
礦藏豐富且集中,開採極為順利,金瓜石一度成為日本產量第一的金礦。
1905年,田中組又在長仁礦床,發現礦床廣大的銅礦,使金瓜石既產金,又產銅,採礦事業蒸蒸日上。
隨後,田中組在水湳洞成立全台唯一的乾式製煉所,金瓜石也成為當時台灣唯一生產並外銷銅礦的礦區。
當時金瓜石、瑞芳礦山(九份)、武丹坑(雙溪牡丹)號稱為台灣三大金山,以金瓜石營運最佳。經營武丹坑的木村組,
也因武丹坑金礦礦脈零散及不足,不利機械開採,而面臨困局。1913年,田中組併購木村組的武丹坑礦山,擴大了營運的規模。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金瓜石礦山全景
金瓜石原稱「內九份」,原本只是荒僻的山區小聚落,只有幾戶民宅而已。
自從田中長兵衛取得礦權後,設立金瓜石礦山事務所,金瓜石迅速走向繁榮,
山中發展出小城,呈現市街景況,金瓜石號稱「日本第一金山」。
當時金瓜石從事採礦的礦工為日籍技工,台灣人僅從事搬運雜役等苦力工作。
由於職工多為日本人,因此山城建立了日本小學、佛寺,日式宿舍林立,
使金瓜石呈現出與顏雲年經營下的九份礦區截然不同的山城風貌。
大致而言,金瓜石是在田中組單一公司管理下,以日本人為主的礦山聚落,秩序井然,
充滿濃郁的日本生活氛圍。九份則在顏雲年採分租承包的經管下,小承包商群集,
充滿了燈紅酒綠的熱鬧景象。這兩個礦山聚落的文化風貌沿襲至今,仍然不變。
金瓜石的黃金產量在明治41年至大正元年(1908-1912)達到高峰,1915年,產量更創新高。
1914年,《金瓜石礦山寫真帖》的出版,正是記錄且呈現了田中長兵衛經營的金瓜石礦山全盛時期的景況。
圖:本山五坑(位於今日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內,已開放部份坑道供民眾參觀)
然而好景不常,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結束,
戰後各國陷入蕭條,物資需求減少,全球經濟陷入蕭條,日本許多礦山因而面臨經營的危機。
金瓜石的金礦產量因而銳減大半,田中組不得不縮減經營規模,進行裁員,並關閉虧損的武丹坑金礦。
金瓜石的山城榮景,從此由盛轉衰。
此時,田中組為謀求發展,舉價投資開發大屯山金礦及南港石炭山,卻都以失敗收場,
更導致公司危機。最後田中組因負債過鉅而不得不將股份轉賣,由宮信太郎取得礦權,成立「金瓜石礦山株式會社」。
新成立的金瓜石礦山株式會社,以雄厚的資本,進行採礦設備更新,並建設新的選礦場(今日的十三層選礦廠),以新技術進行礦石採選,提高了黃金的產量,
而逐漸恢復金瓜石的榮景。
1930年代,因國際金價狂飆,加上日本政府鼓勵黃金開採的政策,金瓜石又邁向另一次繁榮的高峰,而贏得了「亞洲金都」的美譽。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金瓜石受到戰爭波及,再一次的從繁榮而走向了蕭條,直到日本戰敗投降。
旅記日期:2010.02.09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參考資料】
.臺灣舊照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search.jsp
.張藝曦著,《日治時期金瓜石礦山史研究》
網址:http://hakka.nctu.edu.tw/Hakka-I-facultywebs/ihsi%20chang/PDF003.pdf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金瓜石泥礦製煉所。
金瓜石礦山發電所。
金瓜石礦山。
金瓜石久盛坑,位於武丹坑。1913年併入金瓜石礦區。
長仁坑露頭。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長仁坑沉澱銅採收場。
金瓜石郵便出張所。
金瓜石尋常高等小學校(圖片經後製處理)。
金瓜石淨土宗布教所。
金瓜石索道,將礦石運往水湳洞。
庚(火+庚)仔寮港全景,礦石從這個港口運往日本佐賀港。
深澳鐵路延伸至水湳洞後,才改由鐵路運往基隆港轉運。
水湳洞附近海岸。遠處為基隆山。
金瓜石泥礦製煉所。遠處為本山露頭(大金瓜),已因開採剷平而消失。
更多Tony譯述的...《台灣老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