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瑞芳].大粗坑古道.大粗坑山腰古道.小粗坑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736篇)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736)

[台北瑞芳].大粗坑古道.大粗坑山腰古道.小粗坑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走往大粗坑古道登山口的產業道路

清晨,遠望東北角方向,天空陰陰霾霾,雲層頗厚。

氣象預報,受盧碧颱風外圍影響, 山區可能會有短暫陣雨,果然車行到了瑞芳,天空就下起毛毛雨了。

這點小雨絲,還不致於影響我的遊興。想起七年前的大粗坑古道之行, 頂著攝氏三十五、六度的高溫,就讓我感慨說過,走古道,與其酷熱難耐,我寧願淒風苦雨。 何況淒風苦雨,更有古道滄桑氣氛。

清晨七點半,抵達猴硐,停車於弓橋社區活動中心旁的停車場。由此地出發,沿著大粗坑溪旁的產業道路上行, 經過猴硐國小舊校舍,約10分鐘,抵達「淡蘭橋」叉路,過了淡蘭橋, 就是金字碑古道的登山口。不過橋,取左行。

爬上一彎道,左側路旁不遠處有一座石砌的小土地公廟,停留拍照,略休息。續行,不久,抵達淨寺。 寺犬兇猛依舊如昔,一路窮追不捨,一陣對峙之後,總算順利通過。約七、八分鐘,抵達大粗坑古道登山口。 遠遠望見「菜刀崙瀑布」如一道白絲自山巒懸流而下,注入大粗坑溪。

登山口有水泥橋跨越大粗坑溪,通往附近的昇福坑礦場。昇福坑是台灣最後一個開採金礦的的礦坑, 如今亦已經歇業。我從水泥橋旁的石階路上行,展開了今天的大粗坑古道之行。

一路上坡,雨絲漸歇,空氣濕潤,氣爽怡人。這段古道,對我來說,其實是新的體驗。 當年走大粗坑古道,古道因颱風而崩塌路毀,我只好改採溯溪的方式,溯大粗坑溪,抵達位於上游的大粗坑聚落。 如今地貌已不同。古道已重鋪步道,而大粗坑溪岸新草叢生,想要溯溪上行,反而變成難事。

現在的大粗坑古道仍然有崩塌路段,但通行無礙,鋪上新穎的花崗石,算是路況良好的一條古道。

大粗坑古道登山口,右為大粗坑溪。 大粗坑古道,花崗岩石階路,路況良好。

圖:萬善堂

上行約10分鐘,抵達萬善堂,是一座收埋及祭祀無主孤魂(好兄弟)的陰廟。

廟左後方的山壁邊緣, 豎立了一塊小石碑,模糊斑駁的刻字,寫著幾位善心捐款的人名。落款刻著「明治三十二年」(1899), 那正是大粗坑採金熱潮開始的時期。

這座萬善堂讓我想起貂山古道上那座明治35年(1902)所立的「無緣之墓」。 這座萬善堂大概也是埋葬著一些懷抱著黃金夢來到這裡尋夢,而最終與富貴無緣的人。

續行,仍是石階路為主的上坡路。約15分鐘,遇左叉路,山徑入口有藍天隊標示的「大粗坑山腰古道」。 而這裡就已是大粗坑聚落了。不少被廢棄的房舍掩藏在這片樹林草叢裡。先不入山腰古道,續前行, 抵達昔日大粗坑的「大山國小」校址。

兩層樓的小學校,建築結構依舊佇立,而牆垣荒廢,殘破不堪。附近的房舍,或埋於草叢深處, 或僅剩殘垣斷壁,曾經繁華熱鬧的礦山聚落,如今一片死寂與滄涼。學校旁一間石頭厝, 近年來有人開設了一間小廟「大德宮」,成了大粗坑唯一的人家。雖然門戶開放,但卻不見人跡。

時序來到了秋日,蟲聲稀微,大粗坑聚落更顯得寂寥與冷清。很難想像,在採礦時期,這裡曾有「小美國」之稱。 我喜愛大粗坑這特有的礦山滄桑氣氛。放眼望去,青山依舊在,而眼前的蕭條情景,有如古人所云:「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大粗坑適合秋日造訪。若酷暑來此,晴空烈日,揮汗猶未已,怎有心情感懷呢? 而再過一陣子,秋芒綻放時,若再加上秋風秋雨,則滄桑更到位,更能觸動旅人的情懷。

萬善堂石碑(明治32年)。 大山國小(猴硐國小-大粗坑分班)。

圖:大粗坑山腰古道

我返回到山腰古道的入口。這條山腰古道是近年來藍天隊整理過的古道。

山腰古道聯絡大粗坑及小粗坑這兩個礦山聚落。

山腰古道途中有採金時期遺留下的金仔礦遺跡,礦坑距離小粗坑聚落不遠,所以這條山腰古道又被稱為「小粗坑採金古道。」

原本還擔心這條山腰古道較少人走,路況差,最近得知瑞芳鎮公所剛派人整理過,走過的山友提及路況甚佳,所以我才放心敢獨行這條古道山路。

果然如山友所言,山腰古道路況良好,沿途大多是平緩的腰繞小徑。全程走於森林中,氣氛幽靜, 又是傳統的泥土山徑,走來頗有野趣,愈走愈覺得驚喜。

古道途中有幾處崩塌,而稍有高繞陡下起伏,都設有繩索輔助,通行不難,但最好要準備手套, 拉繩攀爬較為方便。腰繞路好走,悠然而行,不知不覺走了四、五十分鐘。

經過一處小溪澗的崩塌地形後,不久,就遇見第一個金仔礦坑,礦坑前的古道上還有廢棄的台車鐵軌, 可想見當年採礦時的熱鬧情景。如今洞口野草橫生,顯得荒涼。

續行兩分鐘,抵達「銀絲瀑布」。幾年前,我曾由小粗坑聚落獨行至此。到達此處,離小粗坑聚落已不遠, 接著又經過一個金仔礦礦坑遺跡。

大粗坑山腰古道。 金仔礦礦坑。

圖:山神廟

不久,就抵達小粗坑聚落。山腰古道與小粗坑古道交會。

小山國小的遺址就在下方不遠處。我先往上行,去探訪山神廟。

辛苦爬一段陡上的石階路,接著泥土路仍是陡上,爬了十分鐘,終於抵達山神廟。 石砌的山神廟規模較一般山區的土地公廟格局大了許多,反映了當年此地的榮景。採礦結束後,小粗坑聚落沒落,山神廟亦隨之落寞。

來到山神廟,遇到一位山友在此休息,這是今天唯一遇到的登山客,他也是獨行至此。簡短寒暄問好,並聊起這附近的古道。

聊到了古道,他突然問說:「你有沒有聽過『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這個網站?」我只好尷尬簡單回答: 「聽過。」他介紹了這附近「Tony」爬過的幾條古道。我只好繼續尷尬回答:「我也走過這幾條古道。」

為何當下沒承認自己的身分呢?我並非不近人情,之所以沒這麼做,是今天一路獨行古道的心情。大粗坑、 小粗坑古道都是我情有獨鍾的古道路線,適合獨行獨自領略。在這樣的日子,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心情, 我未預料到會遇見登山客,而又提到了這樣的話題。 我不想因為偶然萍水相逢的一個小插曲可能產生的「蝴蝶效應」而影響了我從大粗坑這一路而來的古道氛圍及心情。

聊了一下,為避免話題尷尬,於是我起身告辭,想繼續往上走,去登小粗坑山。他聽我說要去爬小粗坑山, 卻好意說:「我陪你一起走。」寧願獨行的心情,很難向人解釋明白,我只好表示歡迎之意。 幸好他只是默默跟在我後面,話不多,沒有再提到「Tony」這個人,減輕了我的尷尬心情。

上行約十分鐘,爬抵小粗坑古道的越嶺最高點。右叉小徑上行約不到100公尺,就爬抵小粗坑山。小粗坑山, 海拔485公尺,有一顆「台陽」62號基石。一顆小小的基石,默默見證了這裡曾是顏雲年的地盤。

小粗坑山,台陽62號基石。 從小粗坑山眺望基隆山及九份山城。

圖:小山國小(猴硐國小小粗坑分班)校門

從鞍部高處折返,一路下行。約20分鐘,返抵小粗坑聚落的「小山國小」遺址。

小山國小是猴硐國小在小粗坑的分班。

採礦時期,大粗坑及小粗坑礦區都有不少住戶,因此猴硐國小在大粗坑、小粗坑都設有分班,而分別被暱稱為「大山國小」及「小山國小」。

小山國小校門口的石柱覆滿藤蔓草蕨,校園老樹亦藤蔓附身,樹下鞦韆繩索木板漸朽, 小小的校園內雜草叢生,教室外牆亦已被雜草侵擾,景況較多年前我來時所見更為荒涼。

我走過百條古道,而小粗坑聚落是我最鍾愛的古道景點之一,我的第一本著作《古道紀行》就是用小粗坑的小山國小校門為書籍封面, 對此地情感尤深。小粗坑也是顏雲年發跡之處,他後來創立「台陽礦業株式會社」,成為一代礦業鉅子。日據時期, 基隆顏家與板橋林家、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稱為台灣五大家族。

而世事漫漫如流水,如今基隆顏家的礦業傳奇故事,已成為過去式,一如今日的小粗坑聚落,繁華落盡。 只有青山依舊在,默默見證著百年來的世事興衰與悲喜。

從小粗坑聚落走古道下山,途中路旁還有一座石砌小土地公廟。廟前供桌一角仍可清楚看見「昭和八年」(1933) 的模糊刻字。約20幾分鐘,抵達山腳下的弓橋社區。再步行幾分鐘馬路,返抵活動中心旁的停車處取車。 最後的這一段路,這位山友突然好奇問我,拍了這麼多照片,有沒有放在部落格?這又勾起我的尷尬心情。 我只能含糊以對。

取車後,順道開車載山友前往猴硐火車站搭車,然後在車站前道別。 他日若有緣在山中再相遇,我想這位山友應該就不會再相問:「你有沒有聽過『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這個網站?」

旅遊日期:2009.10.20(寫於2009.10.22)


【路程時間記錄】
弓橋社區活動中心→10分鐘→淡蘭橋→8分鐘→淨寺→8分鐘→大粗坑古道登山口→10分鐘→ 萬善堂(明治三十二年)→15分鐘→大粗坑山腰古道叉路口→2分鐘→大德宮及大山國小
大山國小→1分鐘→大粗坑山腰古道叉路口→45分鐘→金仔礦一→2分鐘→銀絲瀑布→ 1分鐘→金仔礦二→5分鐘→小粗坑古道、山腰古道叉路口(小粗坑聚落)
小粗坑古道、山腰古道叉路→10分鐘→山神廟→12分鐘→小粗坑山→8分鐘→山神廟→6分鐘→ 小粗坑古道、山腰古道叉路口→3分鐘→小山國小(小粗坑分班)→12分鐘→福德宮(昭和八年)→ 8分鐘→產業道路→5分鐘→弓橋社區(九芎路)→4分鐘→弓橋社區活動中心
註:O形全程,約3~3.5小時。


[旅行照片]

從弓橋社區走往大粗坑古道登山口。左為猴硐國小舊址,右為大粗坑溪。
淨寺。兇猛黑犬衝出前,片刻的寧靜。
大粗坑古道登山口(不過橋)。過橋可通往昇福坑礦場,遠處為菜刀崙瀑布。
大粗坑古道,鋪上花崗岩石階,成為觀光步道。
大粗坑聚落。人去樓空,寂寥景象。
大粗坑聚落。遠望大山國小遺址及大德宮。
大粗坑山腰古道入口,綁有不少登山條。
大粗坑山腰古道。平緩的山腰路,(目前)路況良好。
金仔礦礦坑前的台車道鐵軌殘跡。
銀絲瀑布。
抵達小粗坑聚落。續爬小粗坑古道往山神廟及小粗坑山。
小粗坑聚落。廢棄的房舍。
小粗坑聚落。廢棄的房舍。
小山國小(小粗坑分班)校舍已被雜草侵附。
從教室望窗外,窗外一片雜草。
教室內有一石碑,刻著「德至寶堪求」。上次來時未曾見過此碑。
走小粗坑古道下山。山友走在前頭。
古道路旁不遠處的一座福德宮,供桌刻有「昭和八年」(1933年)字跡。
古道旁,老樹,廢屋。
小粗坑古道入口,就在北37鄉道,弓橋社區入口旁。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大粗坑古道_大粗坑山腰古道_小粗坑古道
●如何前往大粗坑古道?
從台北走中山高,下濱海公路交流道,至暖暖,接62快速道路,至瑞芳,接台二丁公路,再右轉102公路(往九份方向), 過瑞柑陸橋後,右轉北37鄉道往猴硐。抵達猴硐弓橋社區叉路,取左(九芎橋路),直行至弓橋社區活動中心旁的廣場停車。 從猴硐火車站步行前來,約15分鐘。

註:大粗坑山腰古道,途中有一兩處崩塌處,如遇天雨路滑,兒童不宜,須特別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