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若松國民學校畢業紀念冊(1943年)
我不曾見過母親少女時期的照片,更別說是更早以前的照片。
日本昭和時代的台灣社會,大概只有少數富貴家庭才擁有照相機這種摩登(時麾)的新事物。
普通人家,除非有必要,大概也捨不得花錢去相館請人拍照。
母親出生於昭和4年(1929),當時家境清苦,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童年照片了。
前一陣子,母親參加國小同學會,有一位老同學,仍保存了當年的畢業紀念冊,熱心影印一份分贈同學,
並且還細心考證出照片中的每一位同學的姓名,附於照片之後,以供對照。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母親童年時的照片。我仔細端詳,來回觀看,卻看不出照片中哪一個女孩是我的母親。勉強指出一位,再對照名字,我竟然認錯了母親。
母親畢業於昭和18年(1943),是「若松國民學校」第五屆畢業生。以前母親一直以為她讀的小學是現在的興雅國小。
我看到畢業紀念冊時,懷疑「若松」可能就是現在的「西松」,再向母親查證她以前上學路線,
是往南京東路五段的方向,正是西松國小所在的位置。上網蒐尋,果然西松國民小學的前身就是日據時代的「若松國民學校」。
圖:若松國民學校(今西松國小)
若松國民學校創立於昭和11年(1936),原名台北市州立西松山公學校。
昭和16年(1941)年,台灣總督府正式廢除「公學校」(台灣人就讀)、「小學校」(日本人就讀)的差別待遇,
一律改稱「國民學校」,才更名為「台北市若松國民學校」。
母親畢業於昭和18年,算來已是14歲的少女了。在當時來說,這並不算稀奇,台灣總督府是在昭和14年(1939)正式頒布《義務教育實施要綱》,
昭和19年(1943年),台灣正式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
屆齡學童強制必須接受義務教育。在此之前,政府只能勸導兒童入學,並沒有強制性。
因此,視各個家庭家長態度,有的小朋友7歲入學,有的8歲入學,或9歲、10歲才入小學,情況不一。
即使如此,在母親那個時代,台灣的兒童就學率已達70%,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本土,已接近歐美國家的水平。
而觀看母親小學的畢業紀念冊,學校的建築、教室上課、課外活動等照,讓人感覺到六十幾年前,日本統治(日治)時代的台灣小學教育,
其實已具有相當的基礎及規模了。
畢業紀念冊的照片中,有一張一排排小學生手持木槍整齊劃一在操場訓練的照片,則讓人感受到了當時的戰爭氣氛。
母親入學的年代,中日戰爭已經爆發,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熾盛,台灣總督改由軍人出任,台灣社會逐漸進入戰時體制,
小學教育自然也受到時代氛圍的影響,更著重於愛國意識的培養及軍訓課程。
這種學生操槍的畫面,對於生長在戰後的我這一代來說,其實並不陌生。我讀小學時,也是接受類似軍國體制的教育,
兩代不同的是,母親是被灌輸「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而我的人生使命是「反攻大陸,解救同胞」。
相同之處則是,「大東亞共榮圈」最後只是一場虛幻,而「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也同樣以虛幻收場。
圖:母親班級上課的情景
母親國小畢業之後的兩年,戰爭結束,台灣光復。從此「國語」由日語變成北京話。
國民政府禁止使用日文,於是受過教育的母親從識字變成了文盲。
又過了兩年,母親結婚,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母親前後生了七個孩子,包括中間夭折了一個週歲的男孩。
幾十年過去了,母親始終沒有學會新的國語,而舊的日語已忘光了,只會講母語閩南福佬話(台語)。
我記得小時候,政府規定電視台一天只能有一小時閩南語節目,在每天的晚上六點半至七點半。
過了七點半,對母親來說,電視就沒有任何用處了。
而我這一代,生長於台北都會,加上學校禁止母語,十幾年的教育下來,
已習慣使用國語思考及表達,而且用國語來教導下一代,以致於自己的孩子不會講母語。
母親與我的孩子,祖孫之間,除了簡單幾句日常台語之外,彼此無法使用母語溝通,
需要我居間做翻譯或代為傳話。
我對此一直懷有愧意。每想到母語是斷絕在我這一代,也讓我有了時代的失落感。
母親這一世代的台灣人,是所謂的「昭和世代」,大多接受過完整的日本小學基礎教育。
而母親的國小同學會,在熱心同學的聯絡下,從戰後一直持續舉辦,超過半個世紀,也是很難得的情形。
而每當舉辦同學會時,同學們都邀請當年的日籍班導師來台聚會,並給予熱情招待,一直到日籍老師過世後為止。
這樣心意,是台灣人的人情味,以及傳統對於老師教導的感恩之心。
若說昭和世代的台灣人內心深處懷有某種微妙的日本情結,我想原因並非是少數人所認為的是受皇民教育的影響,而是因為戰後的失落感所造成的。
從1945年至1949年,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普遍經歷了失落感。1949年以後,失落感則是台灣全體住民的共同經驗。
所不同的是,有的族群失落了熟悉的故鄉,而有的族群則失落了原本熟悉的時代。
如此看來,1949年的台灣,並不是一個大江大海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徬徬與茫然的失落年代。
不同的族群之間,有不同的失落感,而時代的曲折,使族群之間不易理解及同情彼此的失落感,而當時的國家體制又助長了族群之間的對立與敵意。
經過了六十年歲月,戰後的第二代,也已然來到了人生的中老年歲月。有了歷史縱深及人生的閱歷,
而漸有能力去理解不同族群之間曾遭遇過的歷史失落感。若能更溫柔的看待歷史,
更寬容的論述歷史,則或許我們能夠將那個失落的一代的遭遇,轉化為可歌可泣,如大江大海般的時代史詩,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旅記日期:2009.09.29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照片]
|
|
|
若松國民學校校旗
|
若松國民學校校長山下先生
|
運動會
|
教職員合影及名單。
母親班級畢業團體照及名單(母親同學整理的名單)。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