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731)

[台北貢寮].三貂角燈塔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三貂角燈塔

三貂角,位於東北角,台灣本島的極東點,就座落在雪山山脈伸向太平洋的三貂角岬尖處。

「三貂」地名,相傳源自於西班牙語「San Diego」(聖地牙哥)的衍音。

西元1626年,西班牙的船艦由菲律賓群島揚帆北上,繞經台灣的東北角,西班牙人望見三貂角, 將此地命名為「San Diego」。隨後西班牙人在基隆的社寮島(和平島)登陸,展開在北台灣16年的統治。

當時西班牙人也企圖將勢力伸入蘭陽平原,相傳位於三貂角南側的頭城鎮石城里的「石城」地名, 可能與西班牙人在該地設立防禦堡壘有關。由於年代久遠,石城遺跡已消失,事實是否如此,已難考證。

三貂角的三貂角燈塔,則與西班牙人無關,而是日本人所興建的。昭和4年(1929)及6年(1931), 三貂角海域分別發生了撫順丸及華南丸船難事件,因此台灣總督府在此地籌建燈塔。昭和10年(1935), 燈塔完工,即是今日的三貂角燈塔,已擁有七十幾年的歷史。

白色圓柱型的三貂角燈塔曾歷經戰火洗禮。二次大戰期間,燈塔遭盟軍炸射而損壞, 戰後修復,恢復光明。現在的燈塔仍然留有當年機槍掃射的殘跡。

圖:三貂角燈塔步道

三貂角燈塔的位置很明顯,從福隆沿著濱海公路往宜蘭方向前行,來到馬崗漁港附近, 就可看見公路旁的三貂角燈塔的指標。

循指標右轉叉路上山,幾分鐘之後,就抵達了這座位於山丘上的燈塔。

抵達這裡,才得知三貂角燈塔是北台灣唯一開放參觀的燈塔。燈塔內設有展示室, 展出燈塔相關的設備及資料。可惜來晚了,錯過參觀的時間註1, 所以只能在外面欣賞燈塔外觀而已。

燈塔旁還有一座高聳的大圓球,是交通部民用航空局所屬雷達台的導航雷達,至於三貂角燈塔則不隸屬交通部, 而是歸財政部關稅總局管轄,這種行政編制是全世界僅有的特例,歷史背景可追溯至清朝時代。

燈塔旁設有觀景亭台及步道,以三貂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裡的海景當然很有看頭。偏北側的觀景台設有一座木造涼亭, 可眺望馬崗漁港方向的碧海藍天,景觀台旁建有一條步道可通往山下的漁港。南側另一處觀景台, 則建有一圓頂造型的白色石亭,放眼望去,宜蘭龜山島隱約浮現於滄茫汪洋之上。

圖:三貂角燈塔前,母與子

擁有山海美景的三貂角燈塔,適合戀人來此山盟海誓。

今天就遇到一對新人來此取景拍攝婚紗。 白色燈塔,搭配新娘的美麗白紗。碧海藍天,與新人儷影相輝映。

燈塔及其附屬的建築,都是白色系。燈塔旁的圓形涼亭及廣場欄杆也都漆成白色, 頗有南部歐洲地中海的風味,加上西班牙式的地名,在這裡拍攝婚紗,頗有異國情調的氛圍。

新人拍婚紗,總是幸福的畫面,正如眼前這片美麗的海洋。而誰都知道,海洋雖美,卻詭譎多變,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暗潮洶湧,又時有不測風雲發生。

婚姻生活好比是航行於大海的一艘船,航行有時順,有時不順,有時風,有時雨, 有時浪,有時湧,而我想男人應該自我期許,讓自己成為一座發光的燈塔, 讓汪洋中航行的這艘船船上的成員,看得到光明的方向與希望。

這是我在三貂角燈塔隨遇的感想。除此之外,我本以為來到三貂角,眺望三貂海域, 遙想當年西班牙人的船艦通過這片海域的情景,或許會有一番歷史感懷。結果卻沒有。

大概是因為西班牙人統治北台灣的時間過於短暫,只有16年的時間, 缺乏歷史的縱深,而蘊積不足,無法在這塊土地留下文化上的影響。 如果有一天,我去到了台南的安平古堡,至少能脫口哼唱一曲《安平追想曲》, 荷蘭人的紅毛身影,應會自然而然的浮現在腦海,而在三貂角,我腦中一片空白, 找不到西班牙情懷。既然如此,那就省點筆墨,不必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旅記日期:2009.09.11(寫於2009.09.25)


註1:三貂角燈塔開放時間如下:
開放時間:上午九點-下午四點(不收門票)
星期日及例假日照常開放
星期一及例假日之次日、除夕、端午、中秋節休息。


[旅行照片]

三貂角燈塔。
三貂角燈塔正門,開放參觀時間已過。
燈塔旁的圓形涼亭。
遠眺龜山島。
燈塔另一側的木造涼亭。
從涼亭眺望馬崗附近的海景。
小朋友憑欄望海。
涼亭旁有步道通往海邊的漁港。
三貂角燈塔。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的導航雷達。

[旅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