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724)

[台北瑞芳].苧子潭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苧子潭,北37鄉道與員山子分洪道在此交會

苧子潭,瑞芳的一個小地名,大概很少人聽過。

幾年前,政府為解決基隆河水患問題,在這裡興建了一座基隆河分洪道,當豪雨造成基隆河河水暴漲時,則啟動這座分洪道,將河水分流排入東海, 以減輕洪水對基隆河下游的衝擊。

苧子潭,相傳開闢於清朝乾隆年間,因此地基隆河河道彎轉,形成水潭, 農民於河岸種植苧麻,因而得名。「苧」(der)與「茶」的台語同音,又稱「茶仔潭」。

「茶」與「袋」的台語發音又相似,所以也有人稱「袋仔潭」, 認為地名的起源與此處潭水形狀如袋有關。總之,苧子潭的地名由來已久, 難免眾說紛紜。

苧子潭雖然是小地方,卻位處於昔日淡蘭古道必經之地。清代道光元年(1821),姚瑩的《臺北道里記》就有如此敘述:

「暖暖,迎日東行二里許…,三里至碇內渡溪北岸,更東行二里楓仔瀨,復過溪南岸, 仍東行三里,至鯽魚坑(「魚桀」魚坑),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狹窄…。二里至三貂嶺下…,四里茶仔潭, 過渡水深無底,有小店為往來食所。三里則三貂嶺矣。」

《噶瑪蘭廳志》則提及:「…四里苧仔潭,過渡一灣深綠,舟行如駛。兩頭皆有店可尖宿。」 近兩百年前的苧子潭,湖光山色,有渡口,有民宿,如今則見員山子分洪道的巨大水利工程, 還有基隆河岸高高的河堤,取代了昔日的碧綠深潭。

圖:苧子潭古道

苧子潭是淡蘭古道必經之地,而今日的「苧子潭古道」是否就是昔日淡蘭古道的一段呢?

滄海已桑田,古書記載又疏略,恐怕沒人說得準。我實地走了一趟,心裡也有納悶。

今日的苧子潭古道,由山腳下爬向附近的山嶺,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福安宮座落於山嶺鞍部, 然而古書記載淡蘭古道至此地,是行舟渡潭,然後續行三里,至猴硐,再登三貂嶺,似乎不是從苧子潭就開始登爬山嶺。

苧子潭古道的路線是通往九份。有學者及當地耆老提及,苧子潭古道是輕便路及汽車路還沒通車以前, 瑞芳與九份之間的唯一道路。

更有學者認為,苧子潭古道可能是嘉慶年間楊廷理新開闢的入蘭道路;學者認為,當時楊廷理開闢的這條新路不必翻過三貂嶺, 而是由苧子潭通往九份,再進入雙溪的燦光寮,然後出澳底。

從現有文獻來看,楊廷理幾次進入噶瑪蘭,都是走三貂嶺,且留有幾首詠三貂嶺的詩可做為佐證, 卻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楊廷理曾走過九份。可見學者這樣的推測,其實證據並不夠充分。

雖然苧子潭古道可能與楊廷理無關,不過它能保存至今,卻與一位姓楊的老礦工有關。若沒有這位楊老礦工三十年來維護這條古道,恐怕古道早已堙滅消失。

圖:古福安宮

由於新的公路取代了舊路的功能,苧子潭古道早就沒落了。

古道既然少人走,於是當地居民在山腳下另外興建福安宮新廟, 將山上古廟裡的土地公請下來,以方便信眾就近參拜。

楊老礦工則義務的維護通往古福安宮的山路,使得苧子潭古道得以保存下來。然而,由於部份舊路已被員山子分洪道興建時所截斷, 目前通往古福安宮的山路是楊老礦工開闢出來的,並非舊有古道。

曾有山友問楊老礦工,土地公都已搬到山腳下的新家了,為何還要辛苦維護這條山路及打掃山上的古廟呢? 老礦工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土地公的個性跟人一樣的,閒暇時候,也會想起古早時候,總會想回到舊居看看。 古道已經荒廢,所以需要整理,好讓土地公有路可走。

楊老礦工過去從事挖煤礦,他當然知道在礦坑裡工作極危險,然而礦工收入較一般工人高出許多, 窮苦人家只好冒險入坑工作。 楊老礦工有五個弟弟及三個妹妹,家庭負擔沈重,他只好從事礦工來幫忙父母分擔家計。雖然工作危險, 他卻豁達的說,生或死是看土地公,但弟妹有沒有飯吃要看他。一個人的命賭八個人的飯,是很合算的。

楊老礦工曾目睹同事因礦坑災變而罹難,自己也曾險遭不測,因此對於土地公心懷感激。 或許是感恩土地公的庇佑,因此數十年來,他自願擔任這條古道的義工,維護這條通往舊土地公廟的古道。

圖:從古福安宮俯瞰員山子分洪道

現存的苧子潭古道就剩這麼一小段而已。

從員山子分洪道附近的北37鄉道馬路上的福安宮新廟旁, 循著水泥石階路往上走,再接泥土山徑,還不到十分鐘的路程,就抵達了古福安宮。

古福安宮是傳統的石砌小土地公廟,從岩塊的風化程度,以及廟額、廟聯刻字的磨損程度,猜想廟的年代應當已有百年之久。

我在山區已見過不少這樣的古老土地公廟,但古福安宮令人驚奇之處,是這座廟竟位於 員山分洪道隧道入口的正上方。廟前幾步之外,就是水泥護坡,俯瞰而下,就是有如深壑的員山子分洪道了。 福安宮彷彿立於懸崖的邊緣。

據楊老礦工說,從古福安宮續行,有左右叉路,右往白瓠湖嶺,我猜想可能是通往小粗坑聚落, 這段古道因員山子疏洪道的興建而消失。 古道左行,則通往九份,路已荒廢,在老礦工及山友造訪的探勘整理下,古道已可與九份的琉瑯路觀光步道(琉瑯古道)相通。

從古福安宮出發,穿過竹林,跟著登山條走,前行約四、五分鐘,就可聽到102縣道傳來的汽車聲, 不久即穿出林間,接上琉瑯古道的石階路。順著石階下行,約兩分鐘,抵達步道出口,接102縣道。沿著馬路往下走,再左轉北37鄉道,約15分鐘, 返抵福安宮新廟。繞行一圈,實際路程約半小時而已。

圖:福安宮新廟

福安宮新廟對面的基隆河岸,有一座小公園,可眺覽基隆河及附近的分洪道工程。

基隆河,僅有一小流而已, 大部份的河床,佈滿裸露的礫石,很難與暴雨時基隆河洶濤駭浪的情景聯想在一起。

員山子分洪道工程,是政府討論了十幾年的舊案,之所以遲未動工,是考量到工程對於生態環境的衝擊。 民國90年(2001),納莉颱風肆虐北台灣,基隆河降雨量暴增, 突破百年記錄,連山城瑞芳都淹大水,下游汐止市災情更為慘重。

台北市也因水勢洶猛,而抽水站抽水機又故障, 東區成為一片澤國。捷運泡水,停駛半年。災情之大,令人震驚。政府痛定思痛,立即核定啟動員山子分洪道的工程計劃。

次年,政府編列316億特別預算,投入整治基隆河,其中以員山子分洪道工程為最重要的工程項目。 民國94年(2005)7月,員山子分洪道完工,基隆河下游的汐止地區才擺脫了每颱必淹的悲情命運。

我站在基隆河岸,回望福安宮新廟。想起水患,心中有所感觸。時代已變遷,礦業已結束, 昔日庇佑礦工的福安宮土地公,如今則應該好好守護員山子分洪道才是。

土地公,是古代所謂的社稷之神,受到百姓的尊崇與祭祀。雖然貴為社稷之神,地位至尊,然而儒家傳統的民本思想認為, 即使是社稷之神,也是要被考核績效。孟子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又進一步說:「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雖然講古文,但我想土地公應該聽得懂他的意思。

旅記日期:2009.08.18(寫於2009.08.27)

【參考資料】
《九份地區:享樂的老礦工與苧仔潭古道》(作者:lobo)
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lobo32xl/article?mid=5550&prev=5582&next=5466&l=f&fid=23

【路程時間記錄】
福安宮---8分鐘---古福安宮---5分鐘---琉瑯古道---2分鐘---102縣道---15分鐘---福安宮,O形一圈約半小時


[旅行照片]

苧子潭附近的基隆河。
苧子潭福安宮新廟,位於北37鄉道馬路旁。
福安宮新廟旁,水泥石階路通往古福安宮(苧子潭古道)。
苧子潭古道,前段路況極佳。
後段轉為傳統山徑,路跡仍明顯,山徑略有起伏。
古福安宮,位於山嶺鞍部。
古樸的廟聯刻字。
古福安宮位於員山子分洪道入口正上方。
古福安宮俯瞰員山子分洪道及北37鄉道。
續行。古道穿越竹林。
跟著登山條穿過竹林。
穿過這林叢,苧子潭古道接琉瑯古道(琉瑯路觀光步道)。
琉瑯古道,已鋪上花岡岩石階。
約兩分鐘,出口接102縣道。
走102縣道下山,再左轉北37鄉道,約15分鐘,返抵福安宮新廟。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苧子潭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