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722)

[台北瑞芳].瑞芳老街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瑞芳老街的古厝

提起台北縣瑞芳鎮的老街,多數人想到的,是九份或金瓜石, 至於歷史更悠久的瑞芳市區老街,反而較少被人注意,缺乏前者的觀光人氣。

瑞芳,乾隆年間就有移民入墾,舊稱「柑仔瀨」,據說是因為早期有人在基隆河 渡口開了一家雜貨店(柑仔店),因此而得名。

清朝末年,九份發現了金礦, 吸引人潮上山採金,瑞芳為必經之地,渡口附近的一家商鋪,店名為「瑞芳」, 百貨俱備,成為前往九份採金或往返宜蘭的行旅的中途補給及休息站。往來旅人, 常相招呼「來去瑞芳」,或言「從瑞芳回來」,久而久之,「瑞芳」成了新地名。

以一商號店名而成為瑞芳的地名,則透露了瑞芳做為貨運補給站的優越地理位置。瑞芳位於昔日淡蘭官道的要津,從艋舺(萬華)出發,經錫口、水返腳、 五堵、八堵、暖暖、四腳亭至瑞芳,古道至此一分為二,一往九份,經燦光寮,出澳底;另一往猴硐,越三貂嶺,至頂雙溪,再經由草嶺入宜蘭。 瑞芳為淡蘭古道必經之地,也發展成為行旅往來的補給中繼點。

今日的瑞芳老街則是日據時代因採礦及鐵路開通設站之後, 才發展起來的新市街,大致分佈於瑞芳火車站後站的瑞芳街、逢甲路一帶,曾是昔日瑞芳最繁華的地區, 如今發展已遠落後於前站。老街上的老房子大都已翻新,僅剩零星的舊屋, 雜處於街道及巷道內,瑞芳老街既缺乏像三峽大溪湖口那 樣的整體老街格局, 也沒有九份金瓜石山海兼具的美景,也就難以引起觀光客的注意了。 瑞芳車站的前站,有不少排班的計程車,多等著載觀光客往九份而去。

圖:鐵道旁的日式宿舍(瑞芳街131號)

若從瑞芳火車站出發,走地下道往後站,出了後站就是瑞芳老街了。

街道名稱就叫「瑞芳街」。瑞芳街蜿蜒如蛇,由後站延伸彎繞至前站,通往四腳亭。

漫步在瑞芳街,沿著街道方向,先取左行,順著鐵路方向前行, 不久就看見了外牆剝落、門庭冷清的「瑞芳旅社」。

這間旅社曾是瑞芳第一大旅館,如今屋舊牆損, 顯得落寞寂寥,大白天,大門未開,不知是否仍有營業?老街上僅有幾間傳統雜貨店及飲食店。

續往前走,鐵道旁有幾間舊屋,其中一棟日式宿舍(瑞芳街131號),坐落於鐵道旁,可能屬於鐵路局所有, 亦已破舊,庭院雜草叢生,失去昔日的光彩。

折返回後站,直行瑞芳街,右側有兩棟樓仔厝古厝,屬於日據時期的西洋樣式建築,兩棟的二樓都已荒廢, 一棟更已成危樓,已用圍籬封閉,並標示警語。古厝岌岌可危,可能不久於人世。下次來時,或許已蓋新樓。 左側還有一排兩、三間舊式的閩南平房,亭仔腳(騎樓)古樸有味。其餘則多已改建,老房所剩無幾。 街上的土地公廟「龍安祠」,亦已改建為新廟,了無古意。

瑞芳旅社,繁華已逝。 老街古厝(瑞芳街19、21號)。 夾處於新樓房之間的老房子。

圖:廖建芳古厝

來到了十字路口,橫向的逢甲路,就是102縣道,是昔日瑞芳對外的主要街道。

如今看起來狹窄且冷清,沿路少店家及人潮。我取右行,造訪逢甲路上幾棟老房子。

逢甲路166號的廖建芳古厝,是一棟傳統的樓仔厝,保存相當完整,騎樓有優美的砌磚拱廊,拱圈底處搭配西式的洗石子裝飾。 二樓採水泥牆面,山牆有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式裝飾,山牆上的匾額以洗石子雕塑「廖建芳」商號。從這棟老房子,可以遙想當年街景盛況。

續行至逢甲路158號,一棟坐落於路旁石砌駁坎上方的紅磚厝,是瑞芳最早的牙科診所「林牙科」,由林恩墻醫師所創建。

林醫師是台中清水人,台灣光復後,他來到瑞芳,在逢甲路上開設了瑞芳第一間牙科診所。林醫師會選擇在這裡開業, 則可知逢甲路當時的繁華程度。林醫師退休及過逝後,後代承續其業,但牙科診所已遷往火車站前的明燈路。

林牙科古厝原是日據時代的駐在所,厝前下方的駁坎、石階路及石階上方兩側的洗石子石柱, 都仍保有日式駐在所的格局。林牙科遷走後,古厝荒廢,庭園荒蕪,房屋屋頂門窗逐漸破損, 屋旁院內一棵老榕樹仍盎然茂盛,枝葉下結著一張蜘蛛網,一隻蜘蛛在網上耐心的等候獵物。

老屋老樹,見證過老街曾有過的繁華,也經歷了今日的冷落。

瑞芳第一家牙科診所-林牙科。 林牙科,日據時代的警察駐在所遺址。

圖:義方商行

續行,不久就來到逢甲路29號的「義方商行」。

這棟老房子是瑞芳鎮上最著名的建築物, 曾是瑞芳礦業鉅子李建興的企業總部,猴硐著名的瑞三礦業就是他所創辦的,至今猴硐介壽橋頭的懷德亭內還有他的紀念銅像。

李建興,出身平溪窮苦農家,從從事煤礦包工,承攬日本礦業公司的礦務工程。昭和5年(1930), 李建興舉家遷至瑞芳,興建「義方居」。根據資料,「義方」二字緣自《三字經》的內容:「竇燕山, 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李建興有個五兄弟,故取此名,以為勵志。

昭和9年(1934),日本三井煤礦認為猴硐地區的煤礦逐漸枯竭,於是將礦權轉讓給李建興。 李建興因此成立瑞三礦業公司,設總部於此,幾位兄弟同心共同經營。瑞三礦業更深入地下探勘, 發現蘊藏量更豐碩的煤層,煤產大增,李建興從此建立了煤礦事業版圖。

二次大戰期間,昭和15年(1940),李建興及其兄弟遭到日本當局嫉恨,遭以通諜祖國罪嫌逮捕入獄, 亦牽連數十名員工入獄,直到戰後才獲得釋放。台灣光復後,李建興獲官派出任首屆瑞芳鎮長。在政府培植下,瑞三煤礦成為台灣最大的礦業公司。

瑞芳因此而更趨繁榮,全盛時期,瑞芳成為台北縣第一大鎮。然而,隨著礦脈枯竭,採礦結束之後,瑞三礦業的榮景不在,瑞芳的繁榮亦隨之沒落。

猴硐車站外,瑞三礦業的礦場舊址,荒廢已久,如今已被政府選定為煤礦博物館預定地,並在瑞三礦業公司的協助規劃下,在不久的未來,將正式開館對外展出。

短短百年間,瑞芳的礦業已為陳跡,而礦業文化則依舊吐露芬芳,吸引著遊客及旅人的到訪。

旅記日期:2009.08.12(寫於2009.08.19)


[旅行照片]

瑞芳火車站月台。
「瑞芳旅社」。
傳統的閩南街屋(瑞芳街18號)。
瑞芳逢甲路。繁華不再。
廖建芳古厝(瑞芳街166號)
廖建芳古厝側牆。
林牙科舊址,日據時代的警察駐在所(逢甲路158號)。
林牙科舊屋已荒廢。
義方商行(逢甲路29號)。
義方商行,昔日瑞三礦業的總部。
女兒牆有較多的巴洛克裝飾。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瑞芳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