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717)

[台北雙溪].內盤山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內盤山古道

內盤山古道位於台北縣雙溪鄉的盤山坑。盤山坑,因位置近遠,而又分為「外盤山」與「內盤山」。

外盤山鄰近柑腳聚落,內盤山較偏遠,與平溪的火燒寮、坪林的枋山坑接壤。

三年前,我曾來過內盤山,當時與幾位山友從平溪的火燒寮走盤山坑古道,越嶺至內盤山, 打算再越嶺至枋山坑,卻找不到後續的山路而放棄。後來,有山友探訪這附近的中坑古道時, 發現了內盤山古道。原來,我們當時走錯了山路。

去年九月,我探訪中坑古道時,得知內盤山古道途中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 就一興探訪的念頭。根據資料,這條古道的路況良好,又可通往中坑古道如桃花源般的草原境地,若想遠離塵擾, 尋一處無人的草原陶然獨處,則內盤山古道便是理想的選擇了。

圖:古道上的小水泥橋(盤山坑13之1號民宅附近)

從台北開車至平溪十分,再走平雙公路(台二丙)至雙溪柑腳,轉北42鄉道,再轉入盤山坑產業道路, 直抵道路終點,停車於盤山坑13號民宅前的廣場。

廣場一角的柚子樹旁,有一斜坡道通往下方的13-1號民宅。古道入口就位於民宅前的菜園小路, 循小路走往溪邊,沿著溪岸的護堤前行。不久,遇一座古樸的小水泥橋,過橋後,沿著溪岸前行, 但見溪水潺潺,小魚悠游。此溪為盤山坑溪上游。不久,又過一水泥橋。

途經一片野薑花田及農圃之後,古道第一次越溪,溪岸處設有簡易的防牛木柵欄。近日少雨, 溪水不多,無須脫鞋,便輕鬆踏石過溪。過溪後,行經一片空曠草地,進入森林中。古道續沿著盤山坑溪支流的溪岸向上游而行。 沿途有零星的柚子樹,結果累累。一路也有微微牛糞味撲鼻相伴,顯示確實有牛隻在此古道上活動,不過始終未見任何牛蹤。

雖然內盤山古道知名度不高,較少登山客行走,不過沿途路跡相當清楚,應與農民在此拓墾有關,而當地住戶從上游取水, 沿途可看見架設的水管。沿途溪谷水量不多,但溪水清澈冰涼。

古道大致沿著溪岸上行,前後四次越溪,古道穿梭於支流的兩岸,溪谷陰涼, 儘管樹梢之外,艷陽當空,而溪谷遮蔭處卻有初秋的涼意。

內盤山古道,沿著盤山坑溪支流溪岸上行(1) 內盤山古道,沿著盤山坑溪支流溪岸上行(2)

圖:福安宮(大正13年)

第四次越溪處,有清澈的小潭,清澈見底,溪床礫石粒粒可數。這裡也是下游住戶鋪設取水管的取水口。

過溪後,又設有一座防牛柵欄,跨欄而過,古道就此脫離溪谷,爬向山稜鞍部。

爬上一坡之後,即看見山路左側另有小徑,幾公尺外,有一座石砌小廟,此即內盤山土地公廟「福安宮」, 建造於日據時代大正13年(1924)。小廟俯臨下方的溪谷, 庇佑在此地拓墾的農民及往來的行旅。

土地公廟的歷史超過八十年,石砌的廟脊及屋簷,已青苔斑斑,滿是蘚痕,歲月滄桑可見。廟匾的刻字則仍可辨讀, 廟的外牆也刻有當年十餘位捐款建廟的民眾姓名及金額,獻金一元、二元 或五元不等。建廟的發起人為「鄭紅番」,姓名有趣,不知是否為平埔族人,抑或是漢人?

古老的土地公廟,證實內盤山古道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古道,而查閱1904年的《台灣堡圖》, 這條古道亦已存在,由內盤山,通往中坑,可出坪林的枋山坑, 有可能是淡蘭古道支線(中段)行經雙溪山區的眾多古道之一。

古書對於淡蘭古道雙溪支線的著墨不多,這條古道路線因此隱而不明,留給後世不少的古道想像空間。 土地公廟雖然見證過古道的歷史,卻靜默無語,旅人佇立於廟前,對此幽靜山林,遐想悠悠古道歷史。

圖:中坑古道左右線交會點附近的草原

過了土地公廟,續往上爬,約三、四分鐘,內盤山古道與中坑古道右線交會,兩路合而為一。

由此而去,約六、七分鐘,抵達越稜高處,然後轉為下坡。續行十分鐘, 中坑古道右線與中坑古道左線會合,前行不遠,有一片小草原。

去年九月,我獨走中坑古道時,就是在這片草原用餐休息。我特別喜歡這片草原環境, 群山環繞,與世隔絕,宛如桃花源祕境。在樹蔭下的草地,靜坐休憩,看山看雲。 偶爾樹叢傳來鳥鳴,戛然劃破寂靜,又恢復一片寧靜。

中坑古道沿途散佈著大小不一的草原,多為昔日農民拓墾的山區農地,廢棄之後,形成草原。草原邊緣,不難發現昔日的駁坎或石垣遺跡。

今日的內盤山古道之行,僅至此地而已。由此續行約1小時,可抵達中坑頭鞍部,那裡另有一座大正元年(1912)的福安宮, 古道續可出坪林枋山坑及闊瀨。 中坑古道是昔日坪林(屬文山堡)闊瀨庄與雙溪(屬三貂堡)柑腳庄之間主要的聯絡道路。 據說當年公路局規劃坪雙公路(北42鄉道)時,原計劃經由中坑溪谷,經外盤山坑,出柑腳, 這樣的公路路線符合古道舊路,也比現有的公路更平緩而距離更短,後來因其它的因素而變更為現在的路線。

公路的規劃,路線的選擇,除了專業的評估之外,難免受到地方有力人士的關說及影響。 人之常情,都希望道路能從自家附近通過, 使進出方便,土地才能增值。坪雙公路雙溪段的路線,或許因此而有所變更。

對此結果,我卻沒有任何的不滿。若事實果真如此,則反而使古道舊路獲得保存,不會因改建公路而堙滅。 這古道山林及美麗草原才能幸運的長留於人間,留給後人踏青尋幽。

旅記日期:2009.07.22(寫於2009.07.24)


【路程時間記錄】
盤山坑13-1號---8分鐘---第一次越溪(主流)---6分鐘---第二次越溪(支流)---8分鐘---第三次越溪(支流)---16分鐘--- 第四次越溪(支流)---5分鐘---福安宮---3分鐘---中坑古道右線叉路---7分鐘---越嶺鞍部---10分鐘---中坑古道左右線 交會點草原,單程約60至70分鐘。


[旅行照片]

盤山坑13之1號民宅(古道入口)。
古道上的小水泥橋。
古道沿著盤山坑溪上游的溪岸,旁有野薑花。
古道第一次越溪。踏石而過,回拍溪景。
古道續沿著盤山坑溪支流溪畔上行。
古道路跡清楚,綠意盎然。
第四次越溪的溪谷,一池清潭為下游居民的取水口。
防牛柵欄。
大正13年(1924)福安宮(內盤山土地公廟)。
捐修者姓字及獻金,字跡仍清晰可辨。
中坑古道右線。
中坑古道左右線交會點的草原。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內盤山古道
註:我的交通路線:
走信義快速道路接國道三號甲至深坑, 接106乙縣道,至雙溪口,左轉106縣道;至平溪鄉十分,右轉平雙公路(台二丙)至柑腳, 再右轉北42鄉道(坪雙公路),至27.5K附近叉路,右轉盤山坑產業道路,前行3.3K,過興旺橋, 至盤山坑產業道終點-內盤山13號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