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雙溪高中
兩年多以前,我寫了一篇《夢土地公.土地公夢》旅記,
呼籲社會重視保存台灣日漸稀少的古老石砌土地公廟。
文章發表後,有位讀者來信告知,台北縣雙溪鄉雙溪高中的校園內就有一座光緒年間的福德祠。
知道此事,自然謹念在心,以待日後探訪。而兩年多來,我的足跡移向蘭陽,已較少造訪雙溪。
久而久之,雖仍不忘此事,心情卻也隨著時間而漸遠漸淡了。
今天前來雙溪探訪虎豹潭古道,
才又想起此事,於是回程路過雙溪市區時,順道前往雙溪高中探訪這座土地公廟。
停車於雙溪高中旁平林橋附近路邊,走往雙溪高中。學校還未到下課時間,不過警衛得知我的來意,欣然放行,並熱心告知這座福德祠在校園裡的位置。
進入校門,直向前行,看見操場時,同時就看見福德祠就座落於教室旁的操場邊。
不少學生正在操場運動或打球。有兩位女學生趁著空檔來到土地公廟前點香拜拜。
圖:雙溪高中校園內光緒18年(1892)的福德祠
雙溪高中校園這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比一般山區所見的土地公廟稍大了,
廟身的對聯旁,刻字清楚,左側寫著「光緒壬辰年冬月」,右側寫著「麻竹坑庄眾弟子立」(註1)。
光緒壬辰年,是光緒18年(1892),距今已一百餘年。台灣現存光緒年代的土地公廟極為罕見,
以我在北台灣旅行多年,光緒年代土地公廟,至今亦僅見過三座而已(註2)。
這座土地公廟座落於雙溪高中校園內,獲得妥善存保,廟前有學校老師所撰述的福德祠歷史。
這所學校的校址原是一片耕地,屬於三貂堡麻竹坑庄,鄉民在此建立了這座土地公廟,名為「麻竹坑福德祠」,
以庇護鄉土。福德祠高164公分,寬105公分,縱深99公分,
廟的屋脊有精緻的雕花裝飾,也較一石砌土地公廟精致許多。
民國八十四年(1995),這塊土地被政府徵收為雙溪高中校地,福德祠原本應遷移它處,
後來學校及地方人士認為福德祠具有悠久歷史,為先民文化遺產,具有傳承鄉土意識的意義,
因此決定保存於校園中。校舍建造完工後,校方並為福德祠增蓋一遮雨棚,以保護這座土地公廟。
麻竹坑福德祠坐東向西,背對著平林溪,並不合乎一般土地公廟面對水流方向的傳統,
但合乎情理。平林溪的對岸已是隔壁庄(頂雙溪庄),麻竹坑福德祠自然是要面向自己的庄頭,看顧自家庄內的土地。
|
|
麻竹坑福德祠,背對著河川,對岸為雙溪市區。
|
麻竹坑福德祠,屋脊有精緻的雕花裝飾。
|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隔著平林溪,望見對岸一棟樓房古厝
離開雙溪高中,走到平林橋旁的路邊,準備開車時,突然瞥見平林溪對岸有一棟很特殊的樓房古厝。
這棟樓房有古樸的石砌側牆、西式的紅磚屋窗,
以及閩南式的屋頂,整體格局不凡,可能曾是當地的大戶人家。我曾多次路經雙溪此地,竟然從未注意到這棟房子。
於是開車過平林橋,前往一探。過橋後,右轉大同路,遇長安街時,已大約來到古厝所在的地點。
長安街的路口有一間大廟,名為「三忠廟」。古厝就位於長安街底。
廣場旁立有三忠廟沿革的大理石碑記。三忠廟,「三公廟」,祀奉南宋末年三位殉國的忠臣文天祥、陸秀夫及張世傑。
乾隆46年(1748),漳州連姓移民渡海來台,進入雙溪拓墾,
也從家鄉攜帶所祀奉的三公神位,後來成為雙溪當地民眾的共同信仰,而建廟共同祀奉。
三忠廟草創之初,僅為簡易的土埆厝,同治7年(1868)始建新廟,為雙溪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近年來經過大規模的整修,如今外觀新穎華麗,已喪失原有古廟的風貌。
|
|
三忠廟,位於大同路、長安街口的長安街上。
|
狹窄的長安街,竟保存著不少傳統古厝。
|
圖:林益和堂
從三忠廟進入長安街,驚訝的發現,這狹窄的街道內,竟保存著不少的老房子。
還沒找到剛才看見的那棟樓房古厝,已先驚喜遇見一棟名為「林益和堂」的西式洋樓。
聽當地人說,「林益和堂」是一間歷史悠久的藥舖,至今林家的後代仍持續經營。後來查資料,
得知林益和堂創立於清同治13年(1874),是雙溪第一家中藥鋪。
林益和堂為二層樓的建築,一樓保留了閩南街屋的亭仔腳空間,
二樓有外凸的小窗台,牆面有花鳥圖案裝飾,屋身的紅磚磚面則有白色橫帶做為裝飾,為日據時代台灣所流行的西洋建築樣式,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大醫院舊館等建築磚牆,
都可看見類似的白色橫條裝飾。
林益和堂的建築優美典雅,牆面部份以洗石子建材為搭配,裝飾簡潔而不流於繁複,風格接近昭和初期流行的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可能是建造於1920年代。
狹小的長安街,街上有雙溪最早的廟宇,又有這麼一棟典雅的洋樓藥鋪,猜想這條街應有所來歷。
當地一位老伯告訴我,長安街路底的河岸是雙溪昔日的碼頭,早期船楫所載貨品就從碼頭上岸,因此長安街是雙溪最熱鬧的街道,
當然重要的商店都集中於此。我剛才望見的那棟樓房古厝就位於舊碼頭旁,是昔日雙溪大墾戶周家的古厝,
周家主人在當地頗有權勢,鄉民尊稱為「周總理」。
圖:周家古厝
周家古厝的歷史更為久遠,是清代的建築。古厝原是閩南建築,石砌的牆身,
後來陸續增建,添增磚樓及西式的陽台、欄杆及窗台,而成為一棟中西混合的樓房古厝。
周家古厝屋旁的空地,蓋有一座「福匯亭」,涼亭俯臨溪水,可眺覽附近牡丹溪與平林溪的交會口。這兩條溪在此交會後,
改稱「雙溪」,續往東流,經貢寮,由福隆出海。周家坐擁此碼頭商業要地,亦可看出其在雙溪鄉的政經地位。
周家古厝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已換了新主人。周總理的孫子在台灣光復後,將房子賣給了林家現在屋主的父親。
我在周家古厝門外遇到林姓屋主,我問他:「應該如何稱呼這棟房子?周家古厝或林家古厝?」他笑著回答說:「我也不曉得。都可以吧!」以所有權而言,
自應稱林家古厝,而以歷史建築而言,則我想應以舊稱為宜。
我站在雙溪舊碼頭的河岸邊,眼前只見水流淺潺,溪床遍佈礫石,難以想像這裡曾是船檣往來停靠的港口,
碼頭附近的巷子,還有幾間古厝,或老舊,或破敗,已不見昔日的繁華。
我來過雙溪多次,竟不知雙溪市區的長安街,如此看似普通的一條狹窄街道,竟隱藏著像林益和堂、周家古厝這麼典雅的老房子。
我在北台灣旅行多年,理應已熟悉這塊土地,卻往往有如此意外奇遇。
於是心中有所深感。年輕時,覺得台灣只是一個蕞爾小島而己。中年開始旅行以後,愈來愈覺得台灣的土地遠比自己所想像的還要廣闊無際,
可能用盡自己的一生都無法走遍或認識完全。當愈走愈遠,
愈看愈多時,愈覺自己所知的有限與渺小,又怎能不帶著謙卑的心情在這塊土地旅行呢?
旅記日期:2009.06.02 (寫於2009.06.19)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註1:麻竹坑的「麻」,原字為「草」字部首,下方加「麻」的古字。
註2:除了雙溪高中這座福德祠外,
還有石碇紙寮坑古道光緒3年(1877)的福德祠及雙溪內盤山坑光緒12年(1886 )的新興宮。
[旅行照片]
舊碼頭前的雙溪河水,只剩淺水礫灘而已。
林益和堂。
長安街底的舊碼頭前,望向周家古厝。
福匯亭,位於家古厝旁。附近為牡丹溪與平林溪交會點。
周家古厝,傳統的石砌牆垣。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周家古厝,不同時期的建材組合。
周家古厝,寂寞面對雙溪流水。
周家古厝,二樓陽台。
長安街巷弄內還有不少的老房子。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雙溪老街.長安街古厝
【交通資訊】
國道五號下石碇交流道,往石碇方向,至雙溪口,左轉106縣道,至平溪鄉十分,右轉台二丙,過平雙隧道,至柑腳,續沿著雙柑公路往雙溪市區,即可抵達雙溪高中。由雙溪高中過平林橋後,右轉大同路,遇長安街口,即可看見三忠廟。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