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莎韵纪念公园
知道“莎韵之钟”的故事,还是最近几年的事。两年多以前,第一次走苏花公路,
经过南澳武塔部落时,想到莎韵之钟,但当时不确定其位置,没有绕进武塔部落,只是匆匆路过而已。
后来才知道,原来莎韵之钟就座落在苏花公路旁,我竟擦身而过而浑然不觉。
今天来到南澳探访苏花古道,行程结束后,
前往武塔部落去参观莎韵之钟。从南澳市区(火车站)至武塔,大约5至6分钟的车程,过苏花公路133K里程指标后,
不久就看到“武塔”的标志,接着看见武塔派出所,然后抵达“叶家香”休息站,是一处位于公路旁的产品展售中心,
门前有广阔的停车场,以供大型游览车及小轿车停放。
莎韵之钟就位于“叶家香”右侧的“莎韵纪念公园”内。这座公园并不大,入口有一座类似鸟居的牌坊,
进入后随即抵达莎韵之钟所在的钟亭。钟亭旁环绕着一片草坪,草坪的一侧有五个绘有原住民图像的帐篷式小亭,
大概是假日时做为贩售纪念品或商品的小摊子。
莎韵之钟挂在钟亭的中央高处,亭下有一块大理石碑,正面写着“莎韵之钟”,背面有莎韵事迹的简介:
西元一九三八年秋,本乡泰雅族发生一起可歌可泣的事迹,利有亨社少女莎韵.哈勇,为送老师出征,
遭遇暴风雨,不幸失足掉落南澳南溪殉难,当时台湾总督为表彰莎韵的事迹,颁赠了一只钟给利有亨社,
以资纪念,这只钟就称为“莎韵之钟”。
|
|
叶家香休息站。
|
莎韵之钟。
|
图:莎韵纪念公园(背后山峦为旧武塔部落方向)
我抵达莎韵纪念公园时,武塔派出所员警正在公园旁的苏花公路执行临检,热心告诉我,每当整点时,
莎韵之钟的钟声会响起。我到达的时间刚好将近整点,于是就在钟亭等待钟声响起。
整点一到,果然钟亭檐下的扩音器传出了当当的钟响,钟声像一般小学的上下课钟声。
钟声响过,蓦然扬起哀凄的音乐前奏,随后传来日语的歌声,正是著名的《莎韵之歌》,
顿时钟亭的周遭就洋溢着历史的氛围了(注1)。歌曲结束之后,
同样的曲调又再扬起,这回唱的是国语版的《月光小夜曲》。
创作于七、八十年前的《莎韵之歌》,远超过我的年纪,而我所以熟悉此首旋律,
是因为后来这首歌被翻唱成为国语歌曲《月光小夜曲》。早期的紫薇,后期的蔡琴都曾唱过这首歌。
听着《莎韵之歌》及《月光小夜曲》的哀伤歌声,眼光望向南澳南溪的上游方向,那利有亨社(Ryohen;流兴社)所在的深远山区,
不禁陷入历史的怀想里。
昭和13年(1938)9月,泰雅族少女莎韵协助日本老师搬运行李下山,不料途中遇到暴风雨,她在经过南澳南溪的独木桥时不幸坠溪失踪。
两天后,新闻报导此事,标题写着“蕃妇跌落溪中,行方不明”。原本只是一件单纯的意外坠溪事件,却因当时的时代气氛及政治操作,
最后竟演变成为一个传奇的故事与时代象征。
当时中日之间已经爆发全面战争一年多,日军陆续占领中国的北平(北京)、上海、南京等大都市,随着战事的扩大,
在台湾的日本青年亦陆续接到入伍的出征令。台湾总督府积极推动“皇民化运动”,台湾逐渐进入战时体制。
台湾总督府获悉莎韵坠溪失踪的事迹,为配合当时战时动员的需求,于是以此做为政治宣传,将莎韵塑造成一位爱国少女,
因协助老师顺利出征而不幸遇难。为了宣扬莎韵的“爱国行为”,总督府发动艺文界宣传莎韵的英勇事迹。
昭和16年(1941),台湾总督长谷川清亲自颁赠一只纪念钟给莎韵的家属,并在莎韵遭难的地点立碑纪念。
《莎韵之钟》的流行歌曲、绘画、戏剧及小说纷纷问世,风靡一时。昭和17年(1942年),莎韵的故事更被改编成为电影,
也被编入小学教科书,而成为当时台湾家喻户晓的爱国故事。
|
|
|
《莎韵之钟》电影剧照
1942年拍摄(来源:维基百科)
|
莎韵画像(作者:盐月桃甫)
1941年绘(来源:维基百科)
|
“爱国乙女莎韵遭难之地”石碑
1941年立
|
图:莎韵之钟
战后,莎韵之钟遭到了冷落的命运,纪念钟下落不明,而莎韵的遭难纪念碑也遭到人为的破坏。
莎韵的故事,战后也出现了种种不同的版本。有人说,这根本是日本殖民政府编出来的虚构故事,
根本没有莎韵这个人物;莎韵的家属后代则有人说,莎韵当时已是成年人,年纪比那位日本老师还年长,
根本不可能发生如《莎韵之钟》电影所描述的师生恋情剧情。
部落长老则说,利有亨社位于深山,日警驻在所的物资须从南澳街上采买运补上山,
日本人本来就是征调原住民轮流提供劳务,莎韵只是接到命令而去协助背扛行李而已。当时同行的还有五、六位族人。
莎韵的故事,距今不过七十几年,却说法纷歧,且互有矛盾。在我看来,这正反映出台湾历史的特殊性,
一件历史事实,往往各自表述,或过度美化,或过度丑化。战前,莎韵的家属,被邀请在尊荣的总督府里受赠纪念钟,
以表扬他们的家庭里诞生一位这么优秀的爱国少女。战后,莎韵的家属面对新来的官员,则惊恐的否认莎韵的事迹,
强调这是日本人虚构出来的,以免被贴上“皇民家庭”的耻辱印记而遭到歧视。
《莎韵之钟》的传奇故事,仅短短流行几年而已,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而划下了句点,莎韵之钟的钟声不再回响于武塔的山谷。
国民政府新编订的小学课本教材,少康、勾践、田单,取代了莎韵,成了新的传奇故事。
《莎韵之钟》只剩残存的基台,被人们遗忘在僻远的旧利有亨社(流兴社)的山林里。
图:莎韵纪念碑与武塔部落
武塔派出所的员警告诉我,从公园旁,沿着南澳南溪堤防旁的道路进去,走到堤防尽头就可以看见莎韵纪念碑。
我依照员警的指示,开车前往,果然看见这座纪念碑伫立在武塔公墓入口斜对面的堤防上。
莎韵纪念碑的部份字迹遭到破坏,原碑写着“爱国乙女莎韵遭难之地”,
“乙女”,即是日文“少女”的意思。石碑上的“爱国”及“莎韵”等字已遭抹去。
石碑背面的日本纪元亦已被刮除。
若是单纯悼念意外不幸意外死亡的少女,这么一块小小的纪念碑,又座落在偏僻的山区,这石碑应不会遭到无情的破坏。
当时莎韵协助运送行李的日本老师,正奉召入伍前往中国华北作战。莎韵既然被冠上了“爱国”美名,战后,在新政府的眼里,
就等于成了“汉奸”。莎韵的纪念碑,从立碑至毁碑,从被歌颂到被糟蹋,
不过短短四年时间,“爱国”的行为变成“叛国”的行径,正是历史变化无常而令人感慨之处。
我凝视着这块遭难的莎韵纪念碑,为此而感伤。不知情的人,或许会误以为这个旅人的潜意识深处是否还在怀念日本殖民统治的时代。
理解台湾历史的人则能明白,我是在为土地的沧桑而悲伤。
图:武塔国小
莎韵的故事沉寂了近60年之后,历史的记忆又被唤醒。民国81年(1992),一位16岁的日本高中女生来台参加羽球赛,
在KTV唱卡拉OK时,听到《夜光小夜曲》,很喜欢这首歌,回国后将这段游记投稿报刊。
经过媒体追查,才得知这首歌的原曲是《莎韵之钟》,后来日本NHK电台前来台湾拍摄《莎韵之钟》记录片,
追寻这段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往事。
民国86年(1997),南澳乡公所设置“莎韵纪念公园”,放置重铸的莎韵之钟。十年后的民国96年(2007),
台湾电影《练习曲》,描述一位年轻学生骑着单车环岛旅行的故事,《莎韵之钟》的景点及歌曲,成为电影的片段。
这一年的11月初,武塔国小的校长带着30几位学生,经过一整天的长途跋涉,返回到僻远山区的利有亨社部落寻根。
这条几近荒废的旧路,就是当年少女莎韵扛着行李曾走过的路。这条旧路,如今被登山客昵称为“莎韵之路”。
这一年的11月底,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更首次在南澳中学举行两天的“莎韵之钟-殖民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邀请日、韩、中、台学者与会,探讨《莎韵之钟》涉及的殖民地台湾的历史记忆。
至于莎韵的故事,本身只是一件因意外事故造成的生命悲剧。昭和13年(1938)9月27日,十七岁的少女莎韵,
帮忙扛着老师的行李下山,途中遇到暴风雨,老师却没有叫她折返。她当时的心情应是希望赶快完成这趟任务,
能平安回到家里而已。
七十几年前的一场无情风雨,造成莎韵不幸坠溪身亡,而她却因缘际会的成为时代的传奇人物。七十年几年后,
莎韵的名字,没有被人遗忘,成为台湾历史记忆的一部份。我们对莎韵深情以对。
旅记日期:2009.03.17 (写于2009.03.22)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statbar.php');
?>
注1:《莎韵之钟》(创作于1941年)的日语版及国语
版(夜光小夜曲)都可以在YouTube网站里找到,以下是日语版。(播放时,记得打开你的音响喇叭开关)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莎韵纪念公园。
莎韵纪念公园入口牌坊。
莎韵之钟。
莎韵纪念公园全景。
莎韵之钟座落于武塔部落堤防上。
武塔国小(左为武塔部落联络道路)。
武塔国小校园。
武塔国小校园。
武塔国小校园。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
include('../footbar_his.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