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72)

[宜蘭蘇澳]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蘇澳港

上午八點多,抵達蘇澳,天空細雨霏霏,山頭陰霾重重。

車子才剛進入蘇花公路,心念一轉,決定折返。今天原本要到南澳去探訪蘇花古道。

為何偏偏挑這樣的天氣來蘇澳?說來還是因為貪圖安逸造成的。蘇花古道(大南澳段)海拔落差達七百公尺, 若是大晴天走訪,必定會爬得汗流浹背,於是就想挑一個較陰涼的天氣。

原以為今天的氣象預報符合預期,豈料人算不如天算。台北還陰天,宜蘭已飄雨,且愈往南走,天氣愈不穩定。

或許是天氣陰霾,雲層低垂,今天蘇澳的水泥工廠煙囪排放的煙霧顯得特別濃密註1。 一大清早,遠遠望去,數根高聳的煙囪大排煙霧,宛如消防滅火器噴出的霧狀氣體,直衝天際。 幾次來蘇澳旅行,高速公路快抵達蘇澳近郊時,遠遠望去,對蘇澳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根根高高的煙囪排放的濃濃煙霧了, 而今天的濃煙卻特別的顯眼。

記得曾經看過環保署發佈的空氣品質監測通報,有時宜蘭縣也會名列黑名單,讓人困惑不解, 宜蘭縣一向以「好山好水」聞名,又是農業縣,怎麼會沒有「好空氣」?來過蘇澳之後,就約略猜想到原因了。 風從海上來,這水泥工廠排放的煙霧自然是吹向蘭陽平原了。

身為旅人,遊山玩水之餘,所見所聞,若關乎國計民生,亦當忠實反映。或許這些排放的濃煙已合乎環保規定, 可能是天候因素造成的視覺錯覺而已。當地環保局可實地監測是否有違規。有則改之, 無則嘉勉。

蘇澳晨景。 蘇澳晨景。

圖:無尾港賞鳥解說中心

既然已來到蘇澳,當然不能空手而歸。於是轉往蘇澳的「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一遊。

抵達無尾港時,天候已逐漸好轉,只有間歇微微細雨而已。

無尾港,雖然有港口之名,但其實當地並無港口,而是一片海岸沼澤地。不過這裡曾經有過舊港口, 是清代《噶瑪蘭廳誌》所記載的「馬賽港」,原為新城溪的出海口。

日據時代昭和17年(1942)一場颱風風災,使新城溪改道北移,這裡的舊河道溪水漸稀, 河道逐漸淤塞。民國57年(1968)時,颱風引發的土石洪流使出海口完全淤塞,而成為一片沼澤地。這裡成了沒有出海口的河港,於是漸漸就被人稱為「無尾港」。

原本的河港成了沼澤溼地,孕育豐富的水生動植物,因而吸引了冬季候鳥選擇棲息於此地以避寒冬。 無尾港逐漸以賞鳥活動而知名,然而由於棲息的候鳥眾多,也吸引獵人來此打獵。民國82年(1993), 政府將此地108公頃的海岸地列為水鳥保護區,當地也成立「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協助巡守,並提供遊客賞鳥導覽解說服務。

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候鳥停留期間,是無尾港賞鳥最佳季節。我今天來剛好趕上賞鳥季的尾端。 可惜因為臨時起意,未帶望遠鏡,大多數的時間,只在步道上聽見林間或草叢的鳥鳴聲,以及遠望沼澤上的水鴨渺小身影而已。 雖已是初春季節,沼澤地的水鴨數量仍然相當多。尤其是在「港口城隍爺廟」前的沼澤溼地上有成群的水鴨悠遊其間。

賞鳥步道。 賞鳥平台。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圖:無尾港傳統石板屋

除了賞鳥,我也順遊這個濱海的聚落。通過村內的主要馬路為「嶺腳路」。

嶺腳,是當地的地名,因位於蘇澳七星嶺的山腳下而得名。

無尾港有一間迷你小學,叫做「岳明國小」。校園內就有步道可通往賞鳥步道。 解說中心就位於學校的斜對面,提供導覽諮訊,也接受團體預約導覽服務。

從解說中心旁的小路逛進社區裡,這裡的房子大多已改建為水泥樓房,不過還可看見當地傳統的石板屋。 這種石板屋由黑色的石板(頁岩)砌造,石材來自當地的海邊,早期居民利用閒暇時在海岸邊採集,累積至一定數量後, 再用這些石板來建造房屋或圍牆。有的石板屋已有百年的歷史。

村內也有一座百年古井,口徑相當大的井身以紅磚砌造,因年歲久遠,紅磚古樸而典雅。 古井鄰旁的土地公廟,已經翻新,廟對面是「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的辦公室,當地社區居民也組織了「河川山林巡守隊」, 以守護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辦公室的屋簷掛著「螺響無尾港」。 無尾港已無港口,螺響什麼呢?原來,這裡仍然保存著宜蘭傳統的「牽罟」捕魚方式。

昔日無尾港村民有「牽罟」捕魚的傳統,每當在海邊守望的人發現魚蹤時,便趕緊吹螺通知村民。村民一聽到螺響的聲音, 便立即放下田間工作,趕緊回家取出「牽罟」的裝備,趕來海邊一起「牽罟」捕魚。螺響,成了無尾港居民共同的生活記憶。 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傳統的「牽罟」捕魚已經沒落,但無尾港每年都會舉辦類似的「牽罟」活動,以凝聚社區情感及保存這項捕魚的傳統。

百年古井。 水泥樓房與傳統石板屋。

圖:無尾港永安宮

永安宮,位於社區的中心,是無尾港居民的信仰中心,主祀北極玄天上帝。

這間廟外觀新穎, 進入廟內參觀,才發現樑柱、門神及牆壁彩繪、神龕等雕飾都頗為古樸優美。

逛無尾港社區時,注意到巷道口有一座小廟,原以為是土地公或有應公廟,蹲身察看,才發現廟內擺了一個小草人, 臉部貼上彩紙,簡單畫出五官表情,眉心還寫了一個「王」字,草人背後插著五色旗, 不知是什麼宗教信仰或儀式。後來在賞鳥步道及通往海邊的小路上也遇見兩座同樣的小廟。

後來向當地一位老伯請教,才知這是當地人俗稱的「兵將」,是村裡永安宮神祇派駐的兵卒,在村裡道路口守衛, 以防止孤魂野鬼入侵,以保護居民安寧。老伯說,這種兵將在都市裡較少見,但在無尾港這一帶的沿海村落相當普遍。 每當神明誕辰時,廟方會派出神轎將各崗哨的「兵將」請回廟裡換新裝;每逢初一、十五, 當地居民也會準備飯菜祭拜這些辛苦的「兵將」。這也成了無尾港的地方宗教文化的特色。

後來查資料得知,原來種稱為「五營兵將」的信仰由來己久,廟宇大多設有五營兵將,只是都市化之後, 廟宇多改廟前或廟裡插上青白紅黑黃五色旗幟,來代表五營兵將,已較少實際在各路口設崗哨,置兵將。 無尾港這種兵將崗哨相當罕見,我還是第一次看見這種五營兵將的崗哨小廟。

兵將崗哨。
兵將草人。

圖:無尾港湧泉 (遠處為七星嶺)

當地社區有一條小路可通往海邊。途中有左叉路,可銜接賞鳥步道,通往賞鳥平台。

直行則走往海邊方向,可看見當地著名的湧泉景觀。

途經沼澤區時,果然看見清澈的湖水,池底有小氣泡不斷湧現,氣泡冒出水面時,激起小小漣漪。這樣的小水泡, 我在蘇澳冷泉泡湯時曾見過。或許這裡的湧泉也是屬於冷泉。我無法求證。 池畔泥地溼爛,若想靠近試探,恐怕鞋腳會陷入泥沙之中。

我獨自來到無人的無尾港海邊。眺望汪洋大海,傾聽波浪濤聲。站在海邊,與賞鳥平台遙遙相對, 中間地帶就是水鳥保護區了。海邊有隆起的沙丘及防風林,因此水鳥棲息的沼澤地與海邊之間還有明顯的區隔。 幸好也如此,否則沙灘上留著線條錯縱的越野車輪胎痕跡,豈不是妨害水鳥居住安寧?

海灘沙地散佈著一些海浪沖擊上岸的漂流浮木及垃圾,雖然這裡的海岸不算美麗潔淨,但我喜愛獨自走在大海邊的感覺, 浩瀚無際的大洋就在眼前展開,人的心胸會隨之而開闊起來。

視線沿著海岸線往南望,南方有突出的岬角。繞過岬角,就是蘇澳港了。向北望,矇矓中,遙遠處似有一道伸向大海的海堤, 海堤上有一高似燈塔的建築物,迷濛中,彷若海市蜃樓,仔細凝望則見高塔頂處冒著煙霧, 我猜想可能是一座設於海邊的火力發電廠註2

看來無尾港的候鳥算是幸運的,在這前後都工業區的環境裡,能有擁有這麼一百多公頃的沼澤溼地, 且得到當地居民的守護。北方遠處海邊那座高大的煙囪雖然看似突兀,但或許也可做為候鳥辨識這片海岸的導航地標。

每年十月,當北方候鳥千里迢迢飛近台灣的宜蘭海岸時,振翅在前頭的公雁, 遙遙望見宜蘭海邊這座高高的煙囪時,必定會歡喜回頭告知在後面苦飛的母雁說:「親愛的,無尾港就在前面了。我們快要到家了,加油!」

旅記日期:2009.02.19 (寫於2009.02.28)

無尾港海邊。 北方遠處海岸的高大煙囪。

註1:後來讀者Johnson兄告知:
「關於遊記中提到的水泥廠煙囪,應該是龍德工業區台化龍德場旁的冬山電石廠(都是台塑關係企業),不是水泥廠。 宜蘭的水泥廠計有冬山的力霸水泥(已停工),蘇澳新站旁的信大水泥、蘇澳的台泥,以及東澳的幸福水泥, 工廠都靠山邊,而且工廠的排煙,十多年前確實空氣污染(落塵)非常嚴重。陳定南前縣長曾大力取締, 目前各廠都已裝設先進除塵設備。宜蘭的冬天因為東北季風的關係,只要是陰雨天都是這樣『煙雨濛濛』, 真的不是工業污染。」
我是在北宜高速公路快抵達蘇澳時遠遠看到的煙霧景象,但因行駛於高速公路,所以未能拍照。旅記中的照片是回程經新城溪時, 從橋上往蘇澳方向拍照的,所以內容應如Johnson兄所說的,可能是冬山電石廠,而不是蘇澳的水泥廠。 晨間來到蘇澳,看見工廠煙囪出現濃密的煙霧,讓人有些憂心,所以提出反映,若是氣候因素造成的視覺效應, 那當然是最好的情況了。特別作此補充,以免錯枉已經守法的工廠。....Tony補註於2009.03.02

註2:後來才知道這不是火力發電廠,而是利澤海邊工業區的焚化爐煙囪。


[旅行照片]

無尾港嶺腳路,通往賞鳥解說中心及港邊社區。
路口指標。
通往海邊的小路。
湧泉。
無尾港海岸沙灘。
海邊的漂流木藝術造景。
沙灘車輪軌跡。
港口城隍爺廟。前方廣場適合賞鳥。
眾多水鴨棲息在港口城隍爺廟前的沼澤地。可惜沒帶望遠鏡。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