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64)

[台北泰山] .下泰山巖.溝仔墘老街.敢部隊碉堡遺址.辭修公園.尖凍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下泰山巖

很多人熟悉「泰山」這個地名,大概是因為中山高速公路有個「泰山收費站」,以旅遊景點而言,泰山則缺乏知名景點,所以往往被旅人所忽略。

以我來說,我上一次來泰山旅遊,大約是三十七、八年前。這些年來與泰山唯一的接觸, 就是路過泰山收費站了。

上網蒐集泰山的旅遊資訊,才發現泰山鄉公所的網站提供了不錯的導覽資訊,有推薦路線, 也附路線地圖,無論想尋幽懷古,或登山踏青,有半日遊或一日遊可選擇,對於不熟悉泰山的旅人來說, 頗覺得資訊受益良多註1

我從「下泰山巖」展開今日的泰山之旅。泰山巖是泰山最有名的寺廟,泰山鄉內共有兩座同名的泰山巖, 一位於西南面,一座落於東北面。泰山西南地勢高,俗稱「頂泰山」,東北地勢低,俗稱「下泰山」,因此這兩座廟就分別被稱為「頂泰山巖」與「下泰山巖」。

兩座泰山巖都是祀奉顯應祖師註2,源自福建安溪移民的原鄉信仰。 頂泰山巖是祖廟,創立於清乾隆年間,後來因信眾漸多,下泰山的信眾朝山路遠,往來不便,而於光緒元年(1875), 自頂泰山巖分祀,在下泰山的溝仔墘創建了這間泰山巖。

下泰山巖雖然已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歷經多次擴建及大修,即使連不易腐壞的壁堵、楹柱、石獅、石鼓等石雕古物, 也都在近年來的重修中被大理石取代,因此古味蕩然無存。僅在二樓左右側的鐘鼓樓牆壁鑲昔日捐獻修廟的古碑數塊。 此外,廟前廣場右側角落有一塊大正12年(1923)的「泰山橋碑記」。當年廟前有一條水圳經過,隔絕下泰山巖的內外埕, 每遇有盛大祭典及迎神活動時,空間運用頗為不便,於是信眾捐錢建造了一座泰山橋。如今泰山橋已經消失,變成廟前的明志路了。

下泰山巖。 三川殿的左門。 泰山橋碑記。


圖:溝仔墘老街的百年古井

「泰山橋碑記」旁側,有一條緊臨下泰山巖的巷子,是昔日的「溝仔墘老街」。

「溝仔墘」,是閩南語「溝仔邊」的意思,因此地位於溪圳旁邊而得名。

光緒年間,溝仔墘曾是往返林口、新莊必經的要道,這條短短一、二百多公尺的老街,有三、 四十戶人家開設各種店鋪,因位於道路要津,而市況繁榮,直到日據時代明志路拓寬後,老街才逐漸沒落, 如今只成為明志路的後巷的一般民宅而已。狹巷的巷弄,寂寥的氣氛,讓人很難與老街的印象聯想在一起。

溝仔墘的老建築也隨著時間而逐漸消逝,挑剔的旅人,走在這樣的老街,或許會覺得有點失望。儘管如此, 老街上還是有可以找到讓人感動的舊跡。例如「得慶居」,這棟融合閩南建築與巴洛克風格的三間開洋樓, 就是今天老街之旅,最讓人心情悸動的一刻。

從「得慶居」旁的小巷弄走進去,路底紅磚殘垣旁的菜園後方,有一口砂岩砌造的百年古井,也讓人心情迴盪。 古井歷經百年,水源依舊豐沛,而其旁的紅磚老厝已如枯萎的花朵,老街已見滄桑。

位於老街中段的「吳順吉茶行」,原有三合院的古厝已拆除,無緣一見。走至巷底, 右側的「三間仔」,三間相連的紅磚平房古厝,屋前有一棵老茄苳樹,頗令人一發思古幽情。 再過去就是巷口的「醫生館」了,當年一位醫生買下此地舊厝,改建為大樓,開設醫院。 如今已歇業,人去樓空,牆上掛著房屋仲介的售屋廣告。醫生館前的巷道入口,有泰山鄉公所豎立的「溝仔墘老街」形象標誌。

走一趟老街來回,返回下泰山巖這端的巷道入口,有叉路指標往「後山公園」。進入後,看到了許家古厝。 許家原是溝仔墘的大厝,如今房子大都已改建,現在這一間只是原來的部份護龍而已。 從古樸的的卵石基牆,以及優美的斗仔砌方型紅磚,仍可想見昔日大厝的丰采與規模。

得慶居。 得慶居旁的巷弄。 許厝。


圖:敢部隊碉堡遺址

從許厝旁的石階爬上小山坡,山腰上的「後山公園」僅是簡易的社區小公園而已。

當年下泰山巖重修時拆除的楹柱礎石,移至這裡做為石椅,供早覺會民眾休憩使用。

循著後山公園的石階路續往上走,就是泰山鄉的「第一公墓」了。導覽資料上提及, 連雅堂的墓園就在第一公墓內。高中時,國文課本曾讀過連雅堂的《台灣通史序》,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字句,長在我心。

近年來,寫旅記,也不時翻閱參考《台灣通史》。 本想順道一訪,但現場既無任何指標,又見是傳統墓區,氣氛冷寂,於是作罷。 取左行小路,通往明志路一段352巷底的「敢部隊碉堡遺址」。這是近年來泰山 文史人士新發現的一處歷史遺跡。

二次大戰末期,日本為防範美軍登陸攻擊台灣,而加緊防務。部署於台北的第六十六師團, 團長為中島吉三郎,部隊代號「敢」,這就是「敢部隊」名稱的由來。

由於泰山控扼大漢溪北岸通往林口的要道,因此日軍在這處隱密的山腰建構碉堡, 作為戰鬥司令部。碉堡內部分上下層,隔成一間間房室,依空間研判駐軍約30-40人。敢部隊碉堡並未開放, 僅能隔著鐵絲網觀看碉堡內部。泰山鄉公所將此地規劃為「泰山文史影像公園」, 現場展示一些泰山景點及文史的導覽資料。不過整個園區範圍並不大,只是一處小廣場而已。 廣場上有一座福德宮,碉堡遺址就在福德宮後方的坡壁上。

後山公園的圓石椅(下泰山巖的舊柱礎) 。 敢部隊碉堡遺址。


圖:辭修公園

走出「文史影像公園」的入口,取右行,出巷道,抵達辭修路。再往上走, 就抵達「辭修公園」。

辭修公園,是昔日的陳誠墓園。入口處豎立了一座「勝利女神」力士型飛彈。這是昔日台灣重要的空防武器,現已除役,成為公園入口的景觀。

陳誠,字辭修,浙江人,歷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台灣省警備總司令、行政院長、 副總統等要職,曾是僅次於蔣介石的台灣第二號權勢人物,一度被視為是最可能的總統接班人選。

不料,民國49年(1960)蔣介石的兩任總統任期屆滿,卻未遵守憲法規定,而以動員戡亂為由, 修法續選連任,從此又多做了15年的總統,直到民國64年(1975)病逝為止。陳誠只好繼續屈坐副總統之位,而於民國54年(1965)先行辭世。

陳誠逝世後,葬於泰山,民國83年(1984)家屬將墓遷至高雄佛光山,將土地交還給泰山鄉公所, 闢建為「辭修公園」,園內雖增設木棧步道及遊憩設施,但仍保留了昔日墓園的基本格局, 例如,公園入口的中央有寬闊的253階砂岩石階,通往半山腰,就是昔日的墓園石階,類似參道, 歷經四十餘年的歲月,石階古樸有致。

石階路終點的廣場即是陳誠墓園所在。廣場中間仍可看見墓園遷走後留下圓狀基痕。墓園後方則有一道白色的巨牆, 這是我對陳誠墓園僅有的印象。三十幾年前,我還是小學生時,曾來此地遠足, 仍對這道白色巨牆留有深刻印象。當時年紀小,感覺巨牆巍峨聳天,如今看來,卻只像一道高高的擋土牆而已。

辭修公園入口的「勝利女神」飛彈 。 昔日陳誠墓園後方的白色巨牆。


圖:尖凍山上俯望泰山地區

白色巨牆的左側,有一條山徑可通往尖凍山。

這條泥土路山徑,頗具野趣, 山徑前段緩緩上坡,抵稜線,出林間之後,在空曠處望見前方一座圓錐狀的綠色山頭, 就是尖凍山了。

末段轉為陡上,山徑設有繩索及木板土階供遊客攀附,爬來有點小喘,不過路段並不長,約20分鐘,即爬上尖凍山稜線。

循稜前行,不久即抵達尖凍山。尖凍山,海拔153公尺,又名「山腳頂山」。山腳頂山是早期的山名,較具有歷史意義。

泰山,舊稱「山腳」,地名平凡通俗,卻頗貼切泰山的地理位置。這座山位於「山腳」的上方,當然就被稱為「山腳頂」了。 山腳頂山海拔不高,但山頭頗尖銳,所以後來又被稱為「尖凍山」。

山頭偶有展望,從林間空隙望向西望,可看見高速公路泰山收費站的車流, 東望則與南港山隔著台北盆地遙遙相對。北望,則見大屯、觀音兩山左右並峙。若以台北為天下, 站在這裡,確實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勢。

循著山徑續行,緩緩下坡,山徑穿梭於林間,林徑幽雅怡人。途中遇叉路,取右行,不久, 接產業道路,繞回到辭修公園入口的附近。然後穿巷道,返回下泰山巖,然後在明志路上找一店家用餐,飽餐後,再繼續我的泰山之旅。(∼待續)

尖凍山步道。 尖凍山俯望泰山收費站(鏡頭拉近)。


旅記日期:2009.02.01 (寫於2009.02.04)  

【路程時間記錄】
下泰山巖---10分鐘(經後山公園)---敢部隊碉堡遺址---8分鐘---辭修公園入口---30分鐘---尖凍山---30分鐘(經巷弄及老街)---下泰山巖,含休息拍照約2小時

【附註】
○下泰山巖:泰山鄉明志路一段254號
○溝仔墘老街:泰山鄉明志路一段256巷
 * 許厝:256巷4弄3號
 * 得慶居:256巷26號
 * 百年古井:256巷30弄6號後方坡壁前
 * 三間仔:256巷巷尾,醫生館旁。
○敢部隊碉堡遺址:泰山鄉明志路一段352巷巷底


註1:請參考泰山鄉公所網站的旅遊導覽資訊,推薦「尋花賞蝶(半日遊)」、「懷舊風情(半日遊)」、「生態採訪(一日遊)」三種行程: http://www.taishan.tpc.gov.tw/web/05-2.asp

註2:顯應祖師,俗名姓黃,名惠勝,號水車,宋朝福建安溪人。 修道有成,能預知禍福,為鄉人解難,時人稱其雅號為「黃水車」。圓寂後,民眾為感念其恩德,建廟祭祀, 名為「泰山寺」。

[旅行照片]

溝仔墘老街(明志路一段256巷)。
得慶居。
得慶居(去背圖)。
得慶居的拱形走廊及優美的剪黏裝飾。
冬陽斜照,慶居老厝。
老屋拆除後的殘留痕跡。
樓房,殘屋,古井。
三間仔與老茄苳。
此地空留醫生館。
尖凍山(山腳頂山)。
尖凍山,海拔153公尺。
尖凍山,幽雅林徑。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交通資訊】
中山高五股交流道下,往新莊方向(新五路),右轉楓江路,遇明志路左轉,過福泰街口,即可看見下泰山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