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664)

[台北泰山] .下泰山岩.沟仔墘老街.敢部队碉堡遗址.辞修公园.尖冻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下泰山岩

很多人熟悉“泰山”这个地名,大概是因为中山高速公路有个“泰山收费站”,以旅游景点 而言,泰山则缺乏知名景点,所以往往被旅人所忽略。

以我来说,我上一次来泰山旅游,大约是三十七、八年前。这些年来与泰山唯一的接触, 就是路过泰山收费站了。

上网搜集泰山的旅游资讯,才发现泰山乡公所的网站提供了不错的导览资讯,有推荐路线, 也附路线地图,无论想寻幽怀古,或登山踏青,有半日游或一日游可选择,对于不熟悉 泰山的旅人来说,颇觉得资讯受益良多注1

我从“下泰山岩”展开今日的泰山之旅。泰山岩是泰山最有名的寺庙,泰山乡内共有两座同 名的泰山岩,一位于西南面,一座落于东北面。泰山西南地势高,俗称“顶泰山”,东北地势 低,俗称“下泰山”,因此这两座庙就分别被称为“顶泰山岩”与“下泰山岩”。

两座泰山岩都是祀奉显应祖师注2,源自 福建安溪移民的原乡信仰。顶泰山岩是祖庙,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后来因信众渐多,下泰山的信众 朝山路远,往来不便,而于光绪元年(1875),自顶泰山岩分祀,在下泰山的沟仔墘创建了这间 泰山岩。

下泰山岩虽然已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历经多次扩建及大修,即使连不易腐坏的壁堵、楹柱、石狮、石鼓 等石雕古物,也都在近年来的重修中被大理石取代,因此古味荡然无存。仅在二楼左右侧的钟鼓楼墙壁镶昔日捐献 修庙的古碑数块。此外,庙前广场右侧角落有一块大正12年(1923)的“泰山桥碑记”。当年庙前 有一条水圳经过,隔绝下奉山岩的内外埕,每遇有盛大祭典及迎神活动时,空间运用颇为不便,于是 信众捐钱建造了一座泰山桥。如今泰山桥已经消失,变成庙前的明志路了。

下泰山岩。 三川殿的左门。 泰山桥碑记。

图:沟仔墘老街的百年古井

“泰山桥碑记”旁侧,有一条紧临下泰山岩的巷子,是昔日的“沟仔墘老街”。“沟仔墘”,是 闽南语“沟仔边”的意思,因此地位于溪圳旁边而得名。

光绪年间,沟仔墘曾是往返林口、新庄必经的要道,这条短短一、二百多公尺的老街,有三、四十户人家开 设各种店铺,因位于道路要津,而市况繁荣,直到日据时代明志路拓宽后,老街才逐渐没落,如今只成为明志路的后巷 的一般民宅而已。狭巷的巷弄,寂寥的气氛,让人很难与老街的印象联想在一起。

沟仔墘的老建筑也随着时间而逐渐消逝,挑剔的旅人,走在这样的老街,或许会觉得有点失望。尽管如此,老街上还是 有可以找到让人感动的旧迹。例如“得庆居”,这栋融合闽南建筑与巴洛克风格的三间开洋楼,就是今天老街之旅,最让人心情 悸动的一刻。

从“得庆居”旁的小巷弄走进去,路底红砖残垣旁的菜园后方,有一口砂岩砌造的百年古井,也让人心情回荡。 古井历经百年,水源依旧丰沛,而其旁的红砖老厝已如枯萎的花朵,老街已见沧桑。

位于老街中段的“吴顺吉茶行”,原有三合院的古厝已拆除,无缘一见。走至巷底,右侧的“三间仔 ”,三间相连的红砖平房古厝,屋前有一棵老茄苳树,颇令人一发思古幽情。再过去就是巷口的“医生馆” 了,当年一位医生买下此地旧厝,改建为大楼,开设医院。如今已歇业,人去楼空,墙上挂着房 屋仲介的售屋广告。医生馆前的巷道入口,有泰山乡公所竖立的“沟仔墘老街”形象标志。

走一趟老街来回,返回下泰山岩这端的巷道入口,有叉路指标往“后山公园”。进入后,看到了许家 古厝。许家原是沟仔墘的大厝,如今房子大都已改建,现在这一间只是原来的部份护龙而已。从古朴的 的卵石基墙,以及优美的斗仔砌方型红砖,仍可想见昔日大厝的丰采与规模。

得庆居。 得庆居旁的巷弄。 讦厝。


图:敢部队碉堡遗址

从许厝旁的石阶爬上小山坡,山腰上的“后山公园”仅是简易的社区小公园而已。 当年下泰山岩重修时拆除的楹柱础石,移至这里做为石椅,供早觉会民众休憩 使用。

循着后山公园的石阶路续往上走,就是泰山乡的“第一公墓”了。导览资料上提及, 连雅堂的墓园就在第一公墓内。高中时,国文课本曾读过连雅堂的《台湾通史序》, “婆娑之洋,美丽之岛”的字句,长在我心。

近年来,写旅记,也不时翻阅参考《台湾通史》。 本想顺道一访,但现场既无任何指标,又见是传统墓区,气氛冷寂,于是作罢。 取左行小路,通往明志路一段352巷底的“敢部队碉堡遗址”。这是近年来泰山 文史人士新发现的一处历史遗迹。

二次大战末期,日本为防范美军登陆攻击台湾,而加紧防务。部署于台北的第六十六师团, 团长为中岛吉三郎,部队代号“敢”,这就是“敢部队”名称的由来。

由于泰山控扼大汉溪北岸通往林口的要道,因此日军在这处隐密的山腰建构碉堡,作为 战斗司令部。碉堡内部分上下层,隔成一间间房室,依空间研判驻军约30-40人。敢部队碉堡 并未开放,仅能隔着铁丝网观看碉堡内部。泰山乡公所将此地规划为“泰山文史影像公园”, 现场展示一些泰山景点及文史的导览资料。不过整个园区范围并不大,只是一处小广场而已。 广场上有一座福德宫,碉堡遗址就在福德宫后方的坡壁上。

后山公园的圆石椅(下泰山岩的旧柱础) 。 敢部队碉堡遗址。


图:辞修公园

走出“文史影像公园”的入口,取右行,出巷道,抵达辞修路。再往上走, 就抵达“辞修公园”。辞修公园,是昔日的陈诚墓园。入口处竖立了一座“胜利女神” 力士型飞弹。这是昔日台湾重要的空防武器,现已除役,成为公园入口的景观。

陈诚,字辞修,浙江人,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台湾省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长、 副总统等要职,曾是仅次于蒋介石的台湾第二号权势人物,一度被视为是最可能的总统接班人选。

不料,民国49年(1960)蒋介石的两任总统任期届满,却未遵守宪法规定,而以动员戡乱为由, 修法续选连任,从此又多做了15年的总统,直到民国64年(1975)病逝为止。陈诚只好继续屈坐 副总统之位,而于民国54年(1965)先行辞世。

陈诚逝世后,葬于泰山,民国83年(1984)家属将墓迁至高雄佛光山,将土地交还给泰山乡公所, 辟建为“辞修公园”,园内虽增设木栈步道及游憩设施,但仍保留了昔日墓园的基本格局, 例如,公园入口的中央有宽阔的253阶砂岩石阶,通往半山腰,就是昔日的墓园石阶,类似参道, 历经四十余年的岁月,石阶古朴有致。

石阶路终点的广场即是陈诚墓园所在。广场中间仍可看见墓园迁走后留下圆状基痕。墓园后方则有 一道白色的巨墙,这是我对陈诚墓园仅有的印象。三十几年前,我还是小学生时,曾来此地远足, 仍对这道白色巨墙留有深刻印象。当时年纪小,感觉巨墙巍峨耸天,如今看来,却只像一道高高的 挡土墙而已。

辞修公园入口的“胜利女神”飞弹 。 昔日陈诚墓园后方的白色巨墙。


图:尖冻山上俯望泰山地区

白色巨墙的左侧,有一条山径可通往尖冻山。这条泥土路山径,颇具野趣, 山径前段缓缓上坡,抵棱线,出林间之后,在空旷处望见前方一座圆锥状的绿色山头, 就是尖冻山了。末段转为陡上,山径设有绳索及木板土阶供游客攀附,爬 来有点小喘,不过路段并不长,约20分钟,即爬上尖冻山棱线。

循棱前行,不久即抵达尖冻山。尖冻山,海拔153公尺,又名“山脚顶山”。山脚顶山是 早期的山名,较具有历史意义。

泰山,旧称“山脚”,地名平凡通俗,却颇贴切泰山的地 理位置。这座山位于“山脚”的上方,当然就被称为“山脚顶”了。 山脚顶山海拔不高,但山头颇尖锐,所以后来又被称为“尖冻山”。

山头偶有展望,从林间空隙望向西望,可看见高速公路泰山收费站的车流,东望则与南港 山隔着台北盆地遥遥相对。北望,则见大屯、观音两山左右并峙。若以台北为天下, 站在这里,确实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

循着山径续行,缓缓下坡,山径穿梭于林间,林径幽雅怡人。途中遇叉路,取右行,不久, 接产业道路,绕回到辞修公园入口的附近。然后穿巷道,返回下泰山岩,然后在明志路上 找一店家用餐,饱餐后,再继续我的泰山之旅。(~待续)

尖冻山步道。 尖冻山俯望泰山收费站(镜头拉近)。


旅记日期:2009.02.01 (写于2009.02.04)【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路程时间记录】
下泰山岩---10分钟(经后山公园)---敢部队碉堡遗址---8分钟---辞修公园入口---30分钟---尖冻山---30分钟(经巷弄及老街)---下泰山岩,含休息拍照约2小时

【附注】
○下泰山岩:泰山乡明志路一段254号
○沟仔墘老街:泰山乡明志路一段256巷
 * 许厝:256巷4弄3号
 * 得庆居:256巷26号
 * 百年古井:256巷30弄6号后方坡壁前
 * 三间仔:256巷巷尾,医生馆旁。
○敢部队碉堡遗址:泰山乡明志路一段352巷巷底



注1:请参考泰山乡公所网站的旅游导览资讯,推荐“寻花赏蝶(半日游)”、“怀旧风情(半日游)”、“生态采访(一日游)”三种行程: http://www.taishan.tpc.gov.tw/web/05-2.asp

注2:显应祖师,俗名姓黄,名惠胜,号水车,宋朝福建安溪人。 修道有成,能预知祸福,为乡人解难,时人称其雅号为“黄水车”。圆寂后,民众为感念其恩德,建庙祭祀, 名为“泰山寺”。

[旅行照片]

沟仔墘老街(明志路一段256巷)。
得庆居。
得庆居(去背图)。
得庆居的拱形走廊及优美的剪黏装饰。
冬阳斜照,庆居老厝。
老屋拆除后的残留痕迹。
楼房,残屋,古井。
三间仔与老茄苳。
此地空留医生馆。
尖冻山(山脚顶山)。
尖冻山,海拔153公尺。
尖冻山,幽雅林径。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

【交通资讯】
中山高五股交流道下,往新庄方向(新五路),右转枫江路,遇明志路左转,过福泰街口,即可看见下泰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