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657)[台北新庄] .新庄老街(上) |
include('../leftbar_db.php'); ?> |
图:广福宫保存的古碑之一(“奉两宪示禁碑”,1750年)
广福宫的前殿采三开间,三副门联清楚述说了三山国王的历史由来。有别于一般寺庙门联多歌颂神功浩荡,广福宫的门联 则多了一分历史的描述与感喟。 南宋末年,宋帝躲避元兵追击,一路逃难至广东,相传当地巾山、明山、独山的神灵化为神兵,击退元兵,使宋帝幸免于难。 因而得到宋帝诏封为“三山国王”,从此受到当地粤籍百姓的敬祀。
这三副庙联交待了这段史实,中、左、右联分别写着: 虽有忠臣效命,又有山灵暗助,却终究未能挽救大宋江山,宋朝覆灭,忠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先后蒙难,而两宋 灿烂的文化,“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俱休。”然而,三山国王成为客家人的信仰,则绵延流长,相传至今。 这种信仰,也蕴含了客家人所重视的义民精神,不钦羡浩荡的神功,而向往忠义的精神。 include('../adsense2.php'); ?> 庙内保存了两块古碑,一是乾隆15年(1750)年,刘伟近、刘能诒所设立的“奉两宪示禁碑”,公告官府明令禁止敛派滋事,另一古碑 是刘姓等人捐款助庙买地的事迹。两块古碑透露了广福宫与新庄刘氏家族的关系。乾隆28年(1763),刘姓家族在新庄平原开辟 刘厝圳(万安圳),使稻作产量大增,而提升了潮州籍移民在新庄的经济实力,所以才有后来广福宫的创建。 今日的广福宫,门前冷清,庙旁庙前连一家冷饮或小吃店都没有,游客香客稀疏,与老街西侧的慈佑宫、关圣庙周遭繁荣的市集形成 强烈的对比,依然反映了新庄族群兴衰的历史往事。广福宫的对面街上,另有一间古老的福德祠,庙宇 已翻新,而确切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庙内匾额写着“光绪壬午年重修”(光绪8年,1882年),可推想土地公庙的历史必然悠久。 广福宫坐北朝南,面向大汉溪,而福德祠则坐东朝西,朝向大汉溪的上游。
图:文昌祠(三级古迹)
沿着福德祠前的思明路向南行,再右转碧江街,不久就抵达了另一间古庙文昌祠。文昌祠创建于 嘉庆18年(1813),是淡水厅继竹堑城(新竹)兴建文昌祠之后,所创建的第二间文昌祠, 反映出新庄当时的地位及文风之盛。 文昌祠最初设于老街慈佑宫(妈祖庙)的右后方,光绪元年(1875),因增设义私塾,以教育培育 地方人才,旧址空间不足而迁建于现址。文昌祠从此成为新庄地方的文教中心。 直到日本统治台湾,日本人设置“台北国语学校新庄分教场”,即以“文昌祠”的义塾做为临时教室, 后来才成立“兴直公学校”(国民小学),即今日“新庄国小”的前身。 文昌祠的前埕右侧有一座水泥砖砌的传统敬字亭,颇有古味。前殿大门未设置石狮子,而是以一对巨大的抱鼓石做为稳定门座之用; 门柱亦无楹联,表示不敢在文昌君前卖弄文章。壁堵雕饰为传统的螭龙圈卷纹透雕木窗。 庙内正厅悬挂的古匾“世范仪着”, 是道光4年(1824)新庄县丞詹英所题。 比起广福宫的冷清,文昌祠热闹多了,前埕有工人正忙着搭设祭典所需的棚架,殿内则见不少家长带着子女, 拿出准考证在柜台登记,然后备妥供品,向文昌君祈求考试顺利,能金榜题名。今日的学子得参加学测基测, 竞争程度宛如昔日的科举考试,因此文昌祠历久弥新,香火依旧鼎盛。
图:慈佑宫(三级古迹)
沿着碧江街前行,路过一间“万应堂”(有应公庙),接回大观街,再绕回新庄老街,续走往老街的热闹的区域。 位于新庄路208号的慈佑宫是新庄最古老的寺庙,祀奉天上圣母妈祖。 慈佑宫,俗称“新庄妈祖庙”,创建的年代有不同的版本说法。连横着的《台湾 通史》云:“慈佑宫,在兴直堡新庄街,康熙廿五年(1686)建,祀天上圣母。”将慈佑宫的创立前推至 清朝统治台湾之初。但与历史事实不尽相符。 康熙36年(1697),郁永河前往台北盆地的北投采硫,行经桃园以北,多是一片荒芜的草原, 当时新庄仍是平埔族武唠湾社的生活领域,或许有少数汉人偷偷入垦,但建庙的可能性并不高。 较确切的说法是,慈佑宫始建于雍正7年(1729),雍正9年完工,初名“天后宫”。乾隆18年重修后,才 更名为“慈佑宫”。由于拥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又历经多次整修,慈佑宫保存相当多记录历年捐修的古碑, 多镶嵌于东西庑廊的墙壁。看着墙上一块块古碑,不同的时代纪元,如:“乾隆二十九年”(1764)、 “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庆十八年”(1813)、“同治十三年”(1874)等,记载着不同时代的信众慷慨 捐款重修慈佑宫的事迹。而从古碑上一连串的商号名称,可以想像当时新庄街商业繁荣的景况。 慈佑宫在民国54年(1965)经历大修,多用水泥、磁砖建材取代传统木作及白石灰墙,大大减损了原有的 古庙丰采,导致如今只能屈就为三级古迹而已。对于当时主持重修的负责人,或许不能太过苛责,毕竟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想法,在后人看来是很明显的错误决策,在当时或许被被认为是正确而合理的。 历史虽然能够提供教训,而教训的案例也颇多,但后人往往又囿于自身所处时代的局限,又未必能记取教训, 所以历史才会一再重演。 慈佑宫的门前,正对着利济街,利济街的尽头,就是大汉溪的河水,河岸边就是二百多年前繁华的新庄港码头了。 如今只见一道挑高约四米六的堤防沿着河岸兴建,阻断了新庄老街与河水的长远关系。我想看看昔日河岸的码头踪影, 于是爬上了利济街上新庄第一市场的三楼顶,终于看见大汉溪的河水,缓缓平静的流向艋舺、大 稻埕,而码头早已消失无踪。新庄曾有过的繁华历史,一如这悠悠流水,悄然地向北流逝。(~待续)
旅记日期:2009.01.04 (写于2009.01.09)【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使用左侧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include('../footbar.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