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639)[新竹北埔].五子碑.五子悲 |
include('../leftbar_db.php'); ?> |
图:观音仙水庙 从内丰国小续行,过内丰石桥,前行约0.7公里,来到了观音仙水庙。我向庙门口一位妇人询问此事。 她一听到五子碑,就说可以问陈师兄,并给了我陈师兄的电话。我拨电话过去,陈师兄得知我 要寻找五子碑,立刻就从附近骑了机车赶了过来。 我原本只是想电话中询问而已,没料到陈师兄却放下手边的事情,亲自跑了过来,让我感到 不好意思。陈师兄说:“路不好找。我带你去。”我愧不敢当,连声感谢他的好意。 陈师兄说,从内丰国小往上爬,路况不好,现在时间不早了,建议还是从上方的新路走下来 较方便。于是我开车 载着他往五指山的 方向,走“竹37-4乡道”,途中再右转“东河道路”(往南庄)。进入东河道路, 过文昌帝君庙后,续行至一弯处。陈师兄指着右侧路旁的一座铁栅门,说:“就是这里了。” 栅门旁的树干有五子碑的小标志,但标志半掩,很不明显。旁边的电线杆编号为“五指干62-39”, 可做为参考的指标。 铁栅栏写着警告标志“私人土地.请勿进入。”陈师兄说,这片土地已被某财团买走,新辟了一 条土石路,通往五子碑附近,所以走这条路去探访五子碑最为方便。他说,虽然这是私人土地, 但若只是单纯进入探访五子碑,应该可以获得地主的谅解。
图:土石路通往五子碑 沿途聊到北埔事件,才得知陈师兄是北埔事件受难者的后裔,他的祖父当年参与北埔事件,遭到日 警杀害。他关心北埔事件已经二、三十年了,曾参与到深坜刑场的发挖。 沿着土石路往下走,惊讶于此地环境的幽雅,沿途绿树草蕨,植态丰富,途中更有一片美丽的柳杉林。 途中遇小溪,附近杉林,还有木造的休憩设施。过木桥越溪,续行几分钟,抵达了土石路的终点,眼前 出现一片空旷的杂草地。从入口至这里,路程约15分钟。 陈师兄说:“这里就是深坜刑场了。五子碑就在上方不远处。”他说,这里就是昔日的太平学堂,这片 空地是学校的操场,空地的左侧隆起的土丘,拨开杂草,仍可看见驳坎的痕迹。陈师兄说,这土丘就是 昔日学校的升旗台。 北埔事件发生后,日警进入内大坪,就以太平学堂做为前进指挥所,进行逮捕行动,后来在这 里执行处决。民国95年(2006)9月28日,就在这片空地上,挖掘出十余具骨骸,现场还挖到铁丝、 铁钉及钩钉等刑具残迹。遗族代表将挖出的骨骸装入骨坛迁葬,并在此地举行法会,以超渡亡魂。 “这处刑场是如何发现的?”我好奇而问。陈师兄说,他小时候,父亲曾带他来过这里偷偷祭拜, 并告诉他,祖父就埋在这片土地之下。
图:五子碑 陈师兄带领我从空地左侧的小径往上走,不一会儿,就看见五子碑出现在前方的杉林里。五子碑, 高约三尺,伫立于基台之上。石碑小巧而典雅,碑文使用了楷、行、草、隶四种字体,颇见艺术涵养。 碑石正面题了“五本指”三个行书大字,并以日文“平假名”草书写着悼念的 诗句:“砍断五指同血泪,五指山边五子悲。”立 碑日期,明治四十三年十一月十日(1910), 署名“野艸庵一水”,是宫川保之的笔名。这位太平学堂的校长,本身也是一位知名的诗词家。 石碑的背面则写着“五子之碑”,石碑的五指分别写着五位罹难日籍儿童的姓名及年龄, 其中年龄最小的是年仅4岁的富山晴雄,他的父亲富山角次郎也在这场事件中遇害。 日期写着“明治四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907),是北埔事件爆发的第一天,也是五位孩童 遇害的日子。 北埔事件至今已一百年了。陈师兄提起这此事,心中仍感慨万千。他说,身为这个事件的遗族, 在日据时代,受尽屈辱,父亲不得不隐姓埋名,其至因此而更改姓氏,以逃避外界的歧视眼光, 尝尽多少苦痛。而他想争取的,只是要希望政府重视这段史实,让后人知道,他的祖先并 不是乱匪罪犯,而是受到日本人的压迫而不得不起来反抗。 而在陈师兄及北埔事件后裔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终于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陈师兄说,文建会及客委会已允诺, 将分四年核拨预算,将山脚下废弃的内丰国小整修为北埔事件展示馆,并将修筑一条步道由内丰国小通往五子碑。 四年之后,五子碑将不再隐僻而难寻。 五子碑的基座台上摆着几辆模型汽车及一些小玩具,还有几颗糖果,这是北埔地方人士探访五子碑时所放置的, 以救赎的心情来祭慰这五位孩童的亡魂。我与陈师兄站立于五子碑前,各有感触。 北埔事件的成因及其影响,历史的是非恩怨,可留待历史学者研究与评论,而在此地遇害的五名孩童, 则较无争议,应可获得全然的怜悯与同情。 对于儿童的保护与关怀,是普世的价值,可以让人轻易超越国界与种族的藩篱。尽管一百年过去了, 我站在五子碑前,仍然有一股心痛的滋味。陈师兄说,他曾经带领日本记者前来采访五子 碑。尽管这里地点偏僻,又时隔百年之久,五子碑的事迹传至日本,依然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关注。 一百年的岁月悄然流逝,我与陈师兄谈话中,仍可感受到他身为事件受难者的遗族, 心情的起伏与波动。我因此有所深感。无论任何时代,一旦发生了杀戮,当受难者的鲜血渗入了 泥土里,则往往必须几代人的泪水灌溉及努力耕耘,才能恢复土地的平静与美好。 我已年近半百,也愿学农夫,为这块的土地的灌溉与耕耘,略尽棉薄之力。
旅记日期:2008.10.24 (写于2008.10.30)【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路程时间记录】 include('../adsense1.php'); ?>
【延伸阅读】
若想从内丰国小找寻旧路前往五子碑的山友,可参考以下这篇文章。文中可看到日据时代种植的橡胶照片,
作者根据史料,对于深坜刑场的真实性有不同的见解,可对照参考。
此外,陈权欣先生在“北埔客家文化”网站写过几篇关于北埔事件及五子碑的第一手报导,图文内容翔实,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参考一读。
[旅行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