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員山公園
員山公園位於宜蘭員山鄉的員山國小旁,面積4.67公頃,約是一座中型的公園。
除了公園綠地之外,這裡主要的景點是位公園山丘上的忠烈祠。
宜蘭忠烈祠,是日據時代的宜蘭神社的遺址。
宜蘭神社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地方神社,落成於明治38年(1905),
最初設立於宜蘭公園(今中山公園)。
後來因神社建築逐漸腐朽,
且考慮公園腹地有限,後來的宜蘭廳長小松吉久於大正7年(1918)於是將神社遷建於「外員山」(註1)。
戰後,宜蘭神社遭到拆除的命運,改建為宜蘭縣忠烈祠,山丘下方的神社參道及林園,
則被改建為「興國新村」,安置當時由大陸撤退來台的軍民。民國62(1973),
政府將此地規劃為員山鄉都市計劃公園預定地,民國85年(1996)拆除地上物;次年,員山公園落成。
員山公園,面積雖然不大,但規劃得宜,小橋流水,池塘錦鯉,為園內添增不少生機氣息。
忠烈祠所在的山丘也新闢環山步道,以供民眾踏青遊憩。鄉公所亦重塑昔日宜蘭神社的空間意境,使公園內充滿了歷史的氛圍。
圖:昔日的宜蘭神社參道及神馬
宜蘭神社已消失半個世紀以上,然而一踏進公園,一眼望去,筆直的步道通往山丘上,隱約可見昔日神社鳥居的身影,神社的意境顯而易見。
神社的神橋已經重建,忠烈祠的石階路入口,神社的銅獅、銅馬都已放置於原地。銅獅、
銅馬已非舊物,銅馬是雕刻家林正仁依原馬翻模重鑄的,鑄造的質感佳,頗似舊物。
台灣光復後,宜蘭神社及其附屬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銅獅不知去向,銅馬被移至宜蘭市的文昌廟放置,
參道兩側的石燈籠則遭敲毀,目前僅剩部份遺跡,散落於銅馬前
的平台草地上。
殘存的石燈籠基座,可看見當時宜蘭廳長小松吉久的名字,此外,也有「宜蘭製酒株式會社」、
「台南製糖株式會社」等企業奉獻的石燈籠殘遺。草地上另有半掩於泥土中的銅馬及銅獅,
則是來自當代的藝術創作,以塑造出神社遺跡的歷史情境。
|
|
宜蘭廳長小松吉久奉獻的石燈籠。
|
宜蘭製酒株式會社奉獻的石燈籠。
|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昔日的宜蘭神社參道及神馬
倒臥的銅馬,頭部及馬腳掙扎伸出泥土,奄奄一息。
銅獅的身體則半埋於土中,歪斜的獅頭露出土外。
銅雕作品之前,有詩人陳倥寫的二則神社故事詩句:
故事之一:
穿透記憶的廢墟,
鳥居與潮汐同起同落,
演繹著明日故事,
吵嚷聲 可喚醒了沈睡的金獅。
故事之二:
神社傾頹 石燈與太陽一起殞落,
忠烈的旗幟易變,
唯有神駒依舊,
看盡暮色漸漸掩埋了現代。
銅馬旁側,放置了兩輛國軍的M24型霞飛式坦克車。員山公園落成後,
長期駐守於員山鄉的國軍蘭陽師戰車營於民國88年(1999)致贈這兩輛戰車,放置於公園內,供民眾參觀。
M24型霞飛式坦克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輛可以空投的戰車,機動性強,且火力強力,
是台灣在於1950年代接收的美援軍事裝備。歷經半個世紀,兩輛戰車外觀保存良好,仍顯得虎虎生威。
當年的鐵甲武器,隨著歲月而過時,最後終老於員山公園。坦克雄風,無緣馳騁沙場,已成廢鐵。
|
|
M24型霞飛式坦克車。
|
M24型霞飛式坦克車。
|
圖:宜蘭縣忠烈祠(宜蘭神社遺址)
爬上石階,通過忠烈門,正是昔日神社鳥居改建的。
來到第二層平台,宜蘭神社的拜殿已不見蹤跡;再拾階而上,來到了最上層的忠烈祠。
忠烈祠左右兩側有新搭建的廊道,展示昔日宜蘭神社的相關史料。
宜蘭神社祀奉日本人所信仰的日本神祇,而1895年接收台灣時病歿於台南的白北川宮能久親王,也被入祀於日本在台灣的神社。
日本統治台灣之初,對於民間的宗教信仰,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日本人拜日本神社,
而台灣人則拜台灣人的寺廟。
到了昭和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動「皇民化運動」,才開始打壓本土宗教,要求地方仕紳民眾及學生須定期參拜神社,
以此做為皇民思想教育的一環。每年10月28日,北白川宮能久的忌辰日,更成了神社重要的「例祭日」,
地方官民代表都聚會於神社,向能久親王的英靈致祭。
戰後,政權移轉,宜蘭神社變成宜蘭忠烈祠。民國47年(1958),忠烈祠改建成中國式建築,
迄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建築物逐漸老舊,廳內還有漏水,目前正在補修維護中。
殿內中央正位奉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靈位」及「革命先烈陣亡將士死難官民之靈位」,
左側的牆面還掛著有許多靈位,包括了「開國時期」、「討袁時期」、「護法時期」、「東征時期」、
「北伐時期」、「剿匪時期」、「抗日時期」、「戡亂復國」等各時期死難的軍民烈士靈位。
較近期的靈位,則有民國47年(1958)八二三砲戰中,防衛金門而犧牲的官兵,包括了吉星文、趙家驤二位上將以及不少宜蘭籍的士兵名字。
圖:從員山忠烈祠觀景台眺望蘭陽平原
民國47年之後,半個世紀以來,國家承平無事,未經戰火摧殘,戰車坦克等武器,僅備而不用。
入祀忠烈祠的烈士人數因而也急遽銳減。
國家烈士英靈人數減少,其實是可喜的現象。烈士多產的時代,通常也是國家多難或黑暗的時代。
望著牆上的忠烈牌位,不禁感慨台灣歷史的滄桑多變。僅僅百年之間,「皇民」變成「走狗」,
神社已成殘跡;而國共之間,曾經血海深仇,如今共組論壇,則忠烈祠內部份烈士英靈恐怕也會感到尷尬與不安。
感慨中,想起剛才讀過的詩句:
「神社傾頹 石燈與太陽一起殞落,忠烈的旗幟易變,唯有神駒依舊,看盡暮色漸漸掩埋了現代。」
沿著忠烈祠旁的小步道,來到了山丘上方的觀景台,從這裡眺望蘭陽平原。
噶瑪蘭通判楊廷理在180年前曾登上這座小山,有《登員山》一詩流傳於後世:
莫訝員山小,龜山許並肩,千尋壓海浪,一撮鎖溪煙;
蟠際真隨地,安排本任天,披荊紓倦眼,吟望好平田。
望向蘭陽平原的土地時,剛才的思緒困惑,頓時獲得了紓解。自古以來,志士仁人為國家與土地犧牲奉獻,
乃本於自己的良知與信念,豈是為了爭得身後忠烈祠的一塊小牌位?
國家政權的移轉,忠烈定義的改變,靈位的移進移出,神祠的樓起樓塌,本是外物,志士仁人的英魂豈會為此而感嘆?
旅記日期:2008.10.20 (寫於2008.10.25)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註1:員山鄉有兩座員山,小的稱「內員山」,大的稱「外員山」,
因為遠望如圓頂,所以稱為「圓山」,也成了今日員山鄉地名的由來。
[旅行照片]
|
員山公園步道(昔日的神社參道)。
|
|
石拱橋(昔日的神橋)。
|
|
池塘錦鯉。
|
|
神社銅馬。
|
|
128階石階參道。
|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
回望來時路。
|
|
從第二層通往忠烈祠的石階路。
|
|
忠烈祠,兩側有展示區,介紹宜蘭神社的歷史。
|
|
神社旁的小路通往觀景台。
|
|
神社後方的水源地(員山配水池,建於1932年)。
|
|
員山公園環山步道。
|
|
宜蘭神社舊照片。
|
|
宜蘭神社舊照片。
|
include('../adsense2.php');
?>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的交通路線】
走國道五號(渭水高),下宜蘭交流道,至宜蘭市區後,沿著台9線(中山路)往南行,右轉舊城南路,再左轉泰山路(台7線),直走
約3∼4公里,在員山鄉公所前的三叉路口,右轉復興路,即可看見圓山公園。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