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31)

[基隆市] .中正公園.忠烈祠(基隆神社遺跡).主普壇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從立體停車場俯瞰中正公園步道

今天前來基隆的中正公園尋幽訪古。

上次來中正公園,已是12、13年前的事了,當時只是開車上山,帶孩子來玩一玩, 看看海景,對中正公園特別的印象僅是山頂有一座巨大的觀音佛像而已。

後來知道中正公園曾是日據時代的基隆神社,還有遺跡可尋,於是便想找個時間來走一走。

中正公園這樣的景點,適合小朋友,所以邀老婆及孩子同行。中午時分,三個人來到了基隆港。 中正公園的登山口就在信二路消防隊的對面,消防隊旁就是「信二立體停車場」,停車相當方便。

從立體停車場的六樓,居高俯瞰中正公園入口的石階路, 還有山腰上的忠烈祠的牌樓身影,突然間,基隆神社的影像就在腦海裡浮現。

中正公園入口高大的牌坊,原是基隆神社的鳥居位置,這寬闊筆直的石階路,正是昔日的神社參道, 隱於山腰樹林間的忠烈祠就是基隆神社的舊址了。

信二路附近,是基隆的商圈之一,路口轉角處,還可看見幾棟昭和年間的混和了巴洛克及現代主義的折衷式建築, 透露出一股日本時代的風味。在信二路的小巷內,找一家小吃店,品嚐基隆地方小吃,用餐畢, 在附近買杯咖啡上路,來到中正公園的登山口,穿過牌樓,爬石階路上山。

信二路、義二路路口的昭和時代老房子。 中正公園登山口(原基隆神社入口)。

圖:波羅蜜樹果子

登山口這這座巨大的牌坊是是基隆神社鳥居拆除後改建的,旁側坡壁,有駁坎堆砌的高牆, 石塊古樸,應是基隆神社的時代就已存在。

爬上幾十階的石階,來到上方的廣場。

這時注意到廣場右前方有一棵高樹,樹前立有一塊解說牌。原來這是一棵波羅蜜樹,樹高枝密, 樹葉繁茂,樹上還結著一顆顆碩大的波羅蜜果子,果子的形狀及顏色像發黃的文旦柚,但體積更大,表皮有細刺。

這棵波羅蜜樹頗有來歷,它是胡適先生在民國42年(1953)來基隆訪問時親手種植的,樹齡已超過半個世紀,昔年的小樹苗, 如今樹高葉茂,果實又大又圓。胡適先生畢生提倡白話文,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也是自由主義大師, 思想影響後世深遠,逝世至今已近五十年,仍深受知識份子的懷念。

波羅蜜樹旁,就是通往上一層的石階路。這石階路也是昔日基隆神社的參道之一。面對參道的右側, 有一座小庭池,欄杆內,有一座高大的石燈籠,幾達一層樓高,正是基隆神社的遺跡,庭池種植的樹長高後, 石燈籠置於其間,變得隱而不明。若匆匆走過,一不注意,可能就忽略了。

胡適先生手植的波羅蜜樹。 基隆神社僅存的石燈籠。 爬向忠烈祠。

圖:基隆神社狛犬

爬上石階,來到第二層平台,入口又有一座牌坊,前面出現一棟黃瓦紅柱的中國式建築,就是基隆市 忠烈祠了。

忠烈祠的位置,就是昔日的基隆神社。牌坊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石獅子,正是昔日神社的遺物。

石獅子,日本人稱為「狛犬」,其源自中國,經由高麗(韓國)傳至日本,所以又稱「高麗犬」。 由於源出中國,石獅又為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台灣光復後,日本神社多遭國民政府拆毀, 而狛犬則多能夠倖免於難,或置於原地,或移往鄰近寺廟,僅將狛犬基座敏感的日本紀元塗毀而已。

這對狛犬基座的年代,也曾遭到塗銷,而隨著歲月,塗抹的泥土逐漸剝落,刻字又隱約可見, 年代寫著「大正八年」(1919)。雖然經過80幾年的歲月,狛犬保存良好,身體的「神紋」雕飾都還清晰可辨。

基隆神社初名「基隆金刀比羅神社」,與蘇澳的金刀比羅神社一樣, 都是供祀海上守護神。神社完工於明治44年(1911年)年底,祀奉日本大物主命及崇德天皇。 大正3年(1914),合祀天照大神、造化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並更名為「基隆神社」。

圖:基隆市忠烈祠

昭和6年(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軍國主義的氣焰日益高漲,台灣總督府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 以企圖強化台灣人對日本的效忠。

昭和8年(1934),總督府推動「一街一庄一神社」(相當於現在的「一鎮一鄉一神社」),以強化台灣人的皇民思想。

昭和11年(1936),基隆神社升格為縣社。9年後,日本戰敗投降。

台灣光復後,小型的街庄的神社多遭到拆毀,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恢宏,多就地改為忠烈祠,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 隨後或因舊建物年久腐蝕,或為了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記憶,各地方政府紛紛拆原有神社舊建築, 改建為中國傳統的建築。基隆神社也在民國61年(1972)時改建成現在的模樣。

基隆市忠烈祠的屋頂中央,豎立了一塊青天白日徽章,吸引了我的注意。青天白日,既是中華民國國徽, 也是中國國民黨的黨徽。兩者造型極相似,而略有差異。忠烈祠祀奉國家英靈,理應懸掛國徽才是, 卻誤掛為某一政黨的黨徽。不過也不能苛責當初設計施工的人員,畢竟連政府官員也未必能清楚區別國徽與黨徽的差異,而當時又是黨國一家。

基隆神社(今基隆市忠烈祠)。 狛犬基座的刻字-大正八年(1919年)。

圖:主普壇

從忠烈祠旁的步道上行,抵達更上方的廣場,這裡有一座四層樓高的牌坊式樓塔建築,名為「主普壇」。

主普壇是興建做為基隆市中元節普渡時的祭場,一樓設有中元節祭文物館,展出中元節相關的文物,為全台僅見的中元節祭文物館。

中元普渡是台灣重要的宗教盛事。每當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時,大街小巷, 家戶及公司行號都在騎樓設案,獻上牲禮花果,以祭拜好兄弟,而中元普渡以基隆市舉辦的最為盛大。

中元節的由來,源自道教的「中元祭」與佛教的「 盂蘭盆會」,而台灣的中元節舉行祭典普渡好兄弟(孤魂野鬼), 據文物館的解說員說,這習俗是從基隆開始的,後來才普及至全台灣。

台灣本是移民的社會,來自不同地域的漢人之間,因語言、風俗習慣的差異,再加上爭奪地利,而頻頻發生衝突及械鬥。 早期的基隆,漳泉籍移民之間,因經常械鬥,而有「尪公無頭殼, 聖公無手骨」這樣的俗諺。尪公(保儀大夫)是泉州人的信仰, 聖公(開漳聖王)是漳州人的信仰,漳泉械鬥激烈,彼此殺到眼紅時,連對方寺廟的神像都不放過,尪公被打斷頭,聖公被扭斷手腳, 更何況是有血肉之驅。

當時獅球嶺以北是漳州人的地盤,以南是泉州人的地盤,所以也有一句「尪公不過嶺」的諺語。 泉州人抬著尪公出巡時,不敢越過獅球嶺,以免踏進漳州人的地盤而引起糾紛。

咸豐初年,基隆地區一場漳泉大械鬥,造成一百多人死亡,終於引起雙方的反省,如此冤冤相報,地方如何安寧? 於是在地方領袖的出面斡旋下,雙方集中埋葬死者骨骸,並建「老大公墓」,議定每年中元節時,舉行普渡大典, 以超渡因械鬥或其它事件災害而死難的亡魂。祭典的舉辦由當時十一個大姓輪流主持,輪到主辦的姓氏稱為「主普」, 這也是今日「主普壇」的由來。

主普壇前有廣場,可眺望基隆港的港灣景色。午後時光, 太陽西移,廣場有牌樓遮蔭,又有海風吹拂,涼爽怡人,小東在廣場奔跑,樂得逍遙。

大佛禪寺位於不遠的另一座山頭,山頂的白色觀音佛像是基隆中正公園著名的地標。 從主普壇走過去,先走一小段馬路,再接步道,約七、八分鐘,就爬抵大佛禪院。

觀音佛像前的廣場地勢較高,可以俯瞰基隆港的美景。廣場的電動車遊戲場則是小朋友的最愛, 以前帶著兩個女兒女兒來這裡時,口袋裡的硬幣都被女兒掏光光。今天的情況亦是如此。

看著小東與小東的媽媽坐著電動車在廣場兜圈,不禁憶起當年情景。 那時我和老婆各坐一台電動車,各載著女兒,前後追逐。昔日情景宛如昨日,而歲月已在彈指間悄然流逝。

大佛禪院前的巨大觀音佛像。 從觀音佛像前的廣場眺覽基隆港。

日期:2008.10.01 (寫於2008.10.03)  

【路程時間記錄】
中正公園入口---7分鐘---忠烈祠---6分鐘---主普壇---8分鐘---大佛禪院(觀音佛像)


[旅行照片]

爬向基隆市忠烈祠。

基隆神社狛犬(1)。

基隆神社狛犬(2)。

爬向第三層的烈士堂(石階路為基隆神社參道遺跡)。

從忠烈祠爬往主普壇。

主普壇前的廣場。

從主普壇爬往大佛禪院。

巨大的觀音佛像。

眺覽基隆港。

基隆港。

母子坐電動車。
基隆中正公園盪鞦韆。(註:2017.05.25補貼照片)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的交通路線】
中山高至基隆,下交流道後,沿著愛一路、中正路,再右轉信二路,過義二路後,即可看見信二立體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