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630)

[台北雙溪].中坑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中坑古道擁有綠草如茵的草原美景

雙溪鄉的「中坑古道」是一條沉寂已久的古道。

三年前,我讀劉克襄先生著的《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初次認識了這條古道小徑。

書裡提及,民國71年(1982),前輩謝永河先生從枋山坑山下山時,與友人試探沿著中坑溪往下游走,無意間發現了這條已被廢棄的古道。

這條古道被發現之後,竟又沉寂了20年之久。 幾年前,劉克襄先生探訪這條古道,他從中坑溪的下游往上走,走到半途的梯田草原, 因後續的山徑隱密不明,而放棄繼續往上溯尋。

這幾年來,這條古道依舊被遺忘在山林裡, 網路上未見任何關於這條古道的登山記錄。對我來說,這條古道似有若無,所以沒有留下 特別的印象,也不會有想要探訪的念頭。

直到今年九月初,藍天隊江啟祥隊長會與同幾位山友,重新打通了這條古道,繪出古道地圖 ,重現這條古道令人驚艷的面貌註1。 參與這次踏查的山友mori兄如此敘述他的發現 :「...層層下降的大 梯田草原,此處佔地非常遼闊,爬山多年還是第一次見到,嘆為觀止!

mori兄走過無數的山林古道,會出此言,令人感到驚奇,而當年謝永河先生初走這條古道,也曾這麼形容: 「見到下游溪邊毗連片片綠地,形成大小不整齊的梯田,以為有田就有人耕作」、「如此經過幾十 畝田地,結果依然是有田無人。」如此奇特的景象,且又是一條歷史古道,就觸動了我想要一探的情懷。

中坑古道廢棄的梯田草原。 中坑古道廢棄的梯田草原。

圖:中坑古道

依據前輩們的踏查資料,今天我來到了雙溪鄉盤山坑產業道路「外柑腳高分電桿#45」處,展開中坑古道的旅程。

電線桿旁,有條叉路通往溪邊,溪岸正有兩輛怪手在溪床進行河川整治。

來到溪邊,便望見下游不遠處有一座古橋,透露了古道的訊息。先走往參觀古橋。橋身已重鋪水泥, 兩座橋墩是砂岩砌造的,古味盎然。

尋找渡溪點時,操作怪手的工程人員向我揮手示意,隨即用怪手將岸邊兩塊大石推入溪中, 讓我踏石過溪。過溪後,沿著溪岸的土石路上行。不久,越過小溪流,土石路續通往附近的中坑2號民宅,古道則是越溪後,再越溪,沿著溪流左岸邊上行。

不久,抵達一處柚子園,兩片大鐵門敞開未關,進入後,左側鐵門旁的草間,有一座小土地公廟, 當地人稱為「水尾土地公」。廟身古樸,牆面刻字多己模糊。mori兄的行程記錄提及,雙溪鄉誌記載這座福德祠修建於明治38年(1905),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小徑穿過柚子園,中秋節已過,樹上仍然有未採收的柚子,果實已黃,地上也有散落的殘果。 過柚園後,野薑花夾道,花香撲鼻。草地及泥土有些濕濘,應是昨天山區有雨所致,褲管染濕不少。

古道入口附近的古橋。 中坑福德祠(水尾土地公)。

圖:古道沿途不時出現梯田草地

過薑花草地,抵達溪谷,踏石溯溪一小段,古道越溪至對岸,沿途仍見柚子園。

自土地公廟前行約行15分鐘,抵達了今天遇到的第一處溪岸梯田草原。

果然如前輩山友所形容, 沒想到這不起眼的中坑溪上游溪谷,竟隱藏著如此一片碧草如茵的梯田草原。

昔日的中坑先民就利用山泉及溪水,將河岸谷地闢為田畝,耕作範圍逐漸擴大,而隨地形而在坡地闢出這麼一塊塊不規則狀的梯田。

這梯田層層,數來約有七、八層之多,如此山中良畝,竟已廢耕多時,盡成草地,只有石塊砌成的駁坎, 橫臥草地,仍佇自堅守崗位,將草坡切成層次如梯。山谷靜謐,晨氣鮮芬,一溪清潺流水, 伴著這片綠野山谷,此身此心整個的融入此景此境。山界有句名言:「登高非避世,到此息塵心。」 正足以形容此刻心情。

這裡景致優美又幽靜,宛如桃花源地。然而原來住在這裡的中坑住民,卻因耕作辛苦,迫於生計, 在幾十年前就放棄了這片美好田畝,而形成有田無人的奇異景象。如此看來,桃花源雖是心靈的歸宿,卻未必適合現實生活。

走在草地上,忽然瞥見左側草叢旁有異狀,定睛看,竟是三頭水牛,兩大一小。牠們早就注意到我了, 神情緊張的警戒著盯著我。牠們的姿勢,與20幾年前謝永河前輩所敘述的場景如出一轍,水牛採立正姿勢, 臉色透露出驚奇之狀。二、三十年來,這裡的水牛,很少看見人類,所以才會如此神經緊繃的警戒著。

我緩步離去,以避免牠們因心慌而肇事。跟著登山條,越溪至右岸草地,續向上游方向前行。古道至此,一分為二, 一沿主流溪岸,一循支流溪岸,至上游再度會合。我沒有注意到右線,於是跟著主流溪岸的登山條前行。

中坑溪及溪岸草地。 水牛神情緊張的望著我。

圖:古道草地遠眺中坑頭鞍部

一路上行,沿途兩三、次穿越溪流,古道時而貼近溪流,時而繞離溪谷,一路不時遇見廢棄的美麗梯田草原隱身於林間或溪畔,令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溪流有小潭,魚群悠游,在在令人陶醉而欲罷行程。

在隱密的林中,忽逢整片草地,見一排排人工堆砌的層層梯田駁坎,偶爾又遇數塊巨石橫臥草地, 驚艷之餘,也神情恍惚,以為在原始的濃密森林中,遇見了類似馬雅遺址的文明遺跡。

就這麼走了一個小時,行抵一處草地時,看見了此行唯一較完整的石厝遺跡。石頭砌造的門柱及門楣依舊在, 牆垣只剩殘半,被樹藤草蕨所盤佔。屋主早已遷離多年。

續行,又獨自在山中走了40分鐘,抵達古道左右線會合處。接著,來到中坑古道途中最後一處草原。 從草原上眺望中坑頭鞍部。山頭看似不遠,但根據資料,還須四、五十分鐘的路程。於是在此地用餐及休息, 躺在草地,享受陽光綠地。

如果僅以踏青為目的,這處草地是理想的終點及折返點。這裡自成一片天地,沒有水牛活動的蹤跡, 青青草地,可以來個小憩,或坐觀青山白雲,即使做日光浴或在草地裸奔,都不必擔心會過於驚世駭俗。 若選擇繼續前行,則後續的路段就只能靠古道情懷來做為前進的動力或意志力了。

草地上的巨石。 保存完整的梯田駁坎。

圖:爬向中坑頭鞍部的途中一景

續前行不久,古道越溪之後,山徑明顯轉陡,爬來漸感辛苦,頻頻休息。

獨行在這片幽僻冷清的古道小徑, 一步步踏踩著前進,腳下草間猶可看見零零星星的舊石階殘跡,古道荒廢久矣。

忽然,林間響起淅瀝聲,雨滴穿林而下。穿起雨衣,繼續前進。這突如其來的陣雨反倒激起一股意志力,奮勇向上爬。

耗費了50分鐘,終於抵達中坑頭鞍部下方的一條廢棄產業道路。這條道路是從坪雙公路(北42鄉道)豹子廚附近開進來的。 抵達這條道路,取左行,只走幾公尺,就見右側一條山徑,可續爬往中坑頭鞍部。

先休息一會兒,並走一段產業道路,從草叢空隙處俯瞰中坑溪谷,回望我走過的路線,卻只見一片濃密綠蔭,絲毫不見隱於其間的美麗梯田草地。 若不緣溪行,且忘路之遠近,怎有機會闖進桃花源呢?

最後一段山徑又是急陡坡,爬來頗辛苦,但已不構成阻礙。5分鐘後,我爬上了中坑頭鞍部, 抵達中坑古道的終點。鞍部是四路山徑交會處,可右往枋山坑山,可左往北豹子廚山,而越過鞍部,就是「枋山坑古道」, 可通枋山坊及闊瀨,途中又有支線可越嶺往火燒寮及平溪。

鞍部有一座小土地公廟,名為「福安宮」,又稱「水頭土地公」,門楣刻著「大正十一年」(1922)。 鞍部立有一塊礦務課675號基石,而最奇特的是這裡也有一塊大正元年(1912)豎立的方向碑,碑面依方向 分別刻著「北頂雙溪行」、「南往闊瀨行」、「西石碇行」,足見此地曾經是重要的古道交會路口。

礦務課675號基石。 立於大正元年(1912)的方向碑。 中坑頭鞍部福安宮(水頭土地公)。

圖:從中坑頭鞍部附近的廢棄產道俯瞰中坑古道

mori兄和藍天隊江隊長即推論,清朝時代安溪茶商所走出來的淡蘭古道, 行經雙溪鄉的路段,極可能就是通過中坑頭鞍部,再出盤山坑。

這樣的推論合理而且有根據。查閱明治37年(1904)出版的《台灣堡圖》註2, 中坑頭鞍確實是這附近古道的一個重要的交會點。

這裡也是昔日石碇堡、三貂堡、文山堡的交界處(枋山坊山是界山),鞍部以北的中坑、柑腳屬於三貂堡, 以西的火燒寮屬於石碇堡,而以南的枋山坑、闊瀨屬於文山堡;大正元年時,在此地豎立這塊方向碑,大概也兼有做為界碑的目的。

我終於順利走完中坑古道,第一眼看見中坑頭鞍部這座古樸的「福安宮」時,頓時就忘了這整整三個小時的登爬疲意。 這座小土地公廟的對聯,對經常探訪古道的山友來說,並不會感到陌生,不少古道的土地公廟都寫著同樣的這句話:

「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

誰是「福人」呢?土地公沒有顯靈明說。我猜想,能夠長途跋涉到這處鞍處的山友,大概都是所謂的福人吧!? 古道沉寂已久,土地公寂寥多年,何來黃金可賜福人呢?惟有山間清風,嶺上白雲而已。身體健康,心境平和, 大概就是土地公賜給山友的黃金吧!?

循著原路下山,原本還打算走中坑古道右線下山,但今日的路程,體力負荷已過量,回程不宜再走陌生的路線, 而我對古道左線的清淙溪水及梯田草原仍念念不忘。這時天氣已放晴,於是仍走原路,找一清溪佳處,沐於溪, 與魚遊,然後詠而歸。

日期:2008.09.26 (寫於2008.09.29)  


【路程時間記錄】
盤山坑產業道路外柑腳高分電桿#45---10分鐘---中坑水尾土地公(福德祠)--- 15分鐘---草原梯田(小心水牛)---60分鐘(中間經過數處梯田草原)--- 石厝遺跡---40分鐘---往盤山坑叉路---1分鐘---最後小草原---50分鐘--- 廢棄產道---5分鐘---中坑頭鞍部.福安宮(水頭土地坑)

中坑頭鞍部---30分鐘---往盤山坑叉路---30分鐘---石厝遺跡---60分鐘---盤山坑產業道路外柑腳高分電桿#45

註1:我參考的登山行程記錄如下:
《中坑古道盤山坑古道內盤山古道枋山坑古道火燒寮古道相關路線位置圖》(by江啟祥)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5327
《中坑古道盤山坑古道枋山坑古道火燒寮古道航跡圖》(by Kuo4355)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5385
《沉寂近三十年的雙溪中坑古道再展風華》(by mori)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5230
《雙溪中坑古道登枋山坑山下盤山坑》(by 雲行)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5406

註2:查閱台灣堡圖,請參考以下網址: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旅行照片]

中坑古道入口(盤山坑產業道路外柑腳高分電桿#45)。

中坑古道,路況最佳的一段。

柚子園鐵門旁的福德祠(中坑水尾土地公)。

中坑溪。

中坑溪岸廢棄的梯田草原(1)

中坑溪岸廢棄的梯田草原(2)

中坑溪岸廢棄的梯田草原(3)

中坑溪岸廢棄的梯田草原(4)

中坑古道途中一景。

廢棄的古厝門楣。

爬向中坑頭鞍部。

從廢棄的產業道路上俯瞰來時路。

中坑鞍頭土地公-福安宮。

返抵中坑古道入口(對岸上方為盤山坑產業道路)。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我的交通路線】
從國道五號(北宜高)下石碇交流道,接106乙縣道至雙溪口,左轉106縣道至平溪鄉十分寮, 再右轉平雙公路(台二丙),至柑腳,再右轉接坪雙公路(北42鄉道),至里程約27.5K叉路, 右轉盤山坑產業道路,過雙坪一號橋後左轉,至「外柑腳高分電桿#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