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期)
木雕是寺廟建築精彩的部份,走進鹿港龍山寺,對於那精緻繁複的木雕,看得眼花撩亂,令人讚嘆不已。
傳統寺廟的屋架是由木構所組成,直立的木構稱「柱」,橫向的木構稱「樑」,
彼此交錯,以抬樑或穿斗方式,抬起屋頂。匠師往往在木構上雕刻各種圖案裝飾,以呈現外觀的美感。
由於木構有建築結構的功能,所以匠師雕刻時,須精準掌握刀工,不能危及結構安全。
重要構材的樑柱僅僅能淺雕,而輔助性的構材才可採深雕或透雕方式。
寺廟常見的木雕有吊筒、豎材、托木、斗拱、門簪、獅座、瓜筒、
員光、藻井等,一一介紹如下:
吊筒:懸在簷口樑下的短柱,
具有承接簷口重量的作用,可分擔屋頂的重量,然後傳達至柱子。它的尾末端常被雕成倒墜蓮花、
牡丹、花籃等,所以又稱為「垂花」、「吊籃」,造形豐富,極具裝飾效果。
豎材:豎材是位於吊筒外側的一個小構件,以美觀的裝飾為目的,
用來遮飾後方構材穿過吊筒的榫孔,並無結構的功能。多半以八仙或倒爬獅為題材。
|
|
八仙、吊籃為題材(鹿港龍山寺)
|
豎材遮飾後方構材穿過吊筒的榫孔(鹿港龍山寺)
|
|
|
|
倒獅造型的豎材(鹿港文開書院)
|
關公造型的豎材(鹿港武廟)
|
仙女造型的豎材(鹿港天后宮)
|
托木:又稱「雀替」,常置於於樑與柱交點的角落,
俗稱「插角」,為鞏固構材,其功用為鞏固樑與柱,以防範水平推力產生的移位,具有穩定直角的功能。
題材有飛鳳、鰲魚、花鳥、人物等。
斗拱:「斗」與「拱」為兩種位於柱頭樑上,是中國木構建築的特色,
由立方體的木頭(斗)與手肘形的木頭(拱)所組合成的構造。
斗的形狀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碗形、菱花形等樣式。拱是承接斗的小枋材,
多為橫向,具有結構功能,所以通常採用素面或淺雕,有關刀栱、草尾栱、葫蘆栱及龍栱等樣式。
斗與拱互相搭配,有的相互重疊,斗上接拱,拱上接斗,以承受及穩定屋頂的重量。
|
|
托木(花鳥雕飾)(鹿港龍山寺)
|
托木(人物花鳥獸圖)(鹿港天后宮)
|
|
|
斗拱與吊筒豎材(鹿港龍山寺)
|
斗上接拱,拱上接斗,承受屋頂重量(鹿港武廟)
|
門簪:為固定門楹(上門臼)與門楣的構件,常雕成龍首狀、方印、八角印或圓印,
或方印或圓印,所以又稱「門斗印」。
藻井:裝置在廟宇室內屋頂下的斗栱組合,以不斷向中心懸挑的斗栱,
交織成網狀,所以又稱「蜘蛛結網」或「結網」。有八角形、四方形及圓形等結網,極具裝飾性。
鹿港龍山寺為八角形,由16紅斗拱搭疊5層,形如結網,以木榫接合,未用任何一根鐵釘,為台灣寺廟規模最大的藻井。
|
|
龍首狀的門簪(鹿港龍山寺)
|
龍首狀的門簪(鹿港武廟)
|
|
|
八卦藻井(鹿港龍山寺)
|
八卦藻井(鹿港龍山寺)
|
斗座:位於橫樑之上,具有承托穩定的功能,
將屋頂的重量傳遞到屋牆或柱子上,最常見雕刻獅、象、花果等吉祥造形。
若雕形獅形,則稱為「獅座」,若雕成象,稱為「象座」,若雕成金瓜形,則稱「瓜筒」。
刻於通道樑上的「獅座」,獅臉會稍為朝下,以讓民眾容易看到及欣賞其雕工。
員光:又稱,「木隨」、「樑垂」或「樑枋」,是位於步口通樑下匾長形木構件,
具穩定樑柱間直角的功能,使樑柱不易變形。因為高度較低,位置明顯,枋材面積大,而成為重要的裝飾,題材以花鳥或人物為主。
|
|
獅座(斗座)、員光。
|
貔貅(待查)、員光。
|
彩繪是寺廟中不可少的裝飾藝術,主要用於壁堵、樑柱和門神,既有美觀的目的,也有防腐的作用。
由於每隔數十年就須重新彩繪,以保護木構,免於腐蝕,因此傳統寺廟中的彩繪作品不像石雕或木雕那樣能夠保存長久,
現存的彩繪大多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作品。
樑柱彩繪:寺廟的樑柱彩繪,由於面積較小,且置於上方,
又經香火煙燻而褪色或變為模糊,因此不易被人察覺或觀賞。
中脊樑多繪太極八卦、雙龍或雙鳳;橫長型的樑枋,則有人物、花鳥、瑞獸、山水、書法等各種主題。
鹿港龍山寺的樑柱彩繪是著名匠師郭新林的代表作品。
壁堵彩繪:寺廟立面的壁堵,多採用石雕或木雕,而殿內的側牆,
則以彩繪為主,題材包括歷史演義或佛經故事,因為壁堵構圖的面積較大,匠師較可發揮創意及功力。
門神彩繪:門神彩繪,是寺廟彩繪的重心,由於位於入口處,
也是匠師用心展現技藝的重點。門神彩繪的作用在驅鬼鎮邪,多以人物為題材,並且依照主祀神祇,繪製不同種類的門神。
一般常見的門神如下:
神茶、鬱壘:據《山海經》記載,兩人為黃帝派出的鬼門總管,專司捉鬼捕夭,形貌威猛,使用鉞斧為武器。
古時習俗,元旦用桃木板寫上神茶、鬱壘二神名,懸挂在門旁,則可以壓邪避鬼。寺廟常用於中門的門神彩繪。
韋馱、伽藍:兩人為佛教的護法守護神,韋馱為白面或粉面,手執金剛杵,置於左門;
伽藍為黑面,手執鉞斧,置於右門。
哼哈二將:為佛寺門神,據《山海經》記載,兩人為商周時期的將軍,
哼將為青面、閉口,手執蕩魔杵及乾坤圈;哈將為紅面、開口,手執降魔杵及定風珠。
四大天王:為佛寺門神,又稱「四大金剛」,常繪於左右門,四大天王分持執劍、琵琶、傘及纏蛇,
比喻「風調雨順」,四人臉色各有不同。
武將:最常見的武將門神是唐太宗手下的兩名大將秦叔寶、尉遲恭。秦叔寶白面鳳眼執鉞,
尉遲恭黑面環眼持鞭。相傳唐太宗晚年易失眠,於是命人將兩位將軍的畫像懸在宮門,以鎮壓鬼魅,
於是後來寺廟以兩人為武將門神。
文臣:文臣多用於左右門,與中門武將搭配。武將多面貌剛猛,具有威嚇作用,而文官則面貌慈祥,
以賜福為主,常手捧冠、鹿、牡丹、爵(酒器),以寓「加冠(官)進祿,富貴晉爵」之意。
太監、宮娥、雜役:祀奉觀世音或媽祖等女神的寺廟,左右門常以太監或宮娥為門神,太監無鬚,手執拂塵,
服飾與文臣不同。鹿港地藏王廟前殿的左右門以雜役為門神,是較特殊的例子。
|
|
樑柱彩繪。上為瓜筒,下為員光(鹿港武廟)。
|
壁堵彩繪(鹿港金門館)
|
|
|
|
|
秦叔寶(鹿港龍山寺)
|
尉遲恭(鹿港龍山寺)
|
韋馱(鹿港龍山寺)
|
伽藍(鹿港龍山寺)
|
|
|
|
|
太監(鹿港興安宮)
|
宮娥(鹿港興安宮)
|
雜役(鹿港地藏王廟)
|
秦叔寶(鹿港金門館)
|
最後,讓我們來欣賞廟宇的屋脊樣式及裝飾。台灣寺廟的屋脊造形較為活潑華麗,屋脊的裝飾追求變化與繁複,
線條優美,雕琢細緻。一般常見的四種屋脊型式如下:
(一)屋脊完整不分段,稱為「一條龍脊」。
(二)屋脊分成三段,包括較高的中脊及兩側較低的屋脊,屋脊尾端有起翹的燕仔尾,稱為「三川脊」。
(三)在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上一層屋頂,構成「四垂頂」,又稱「歇山重簷式」,是象徵尊貴的屋脊型式。
(四)上層歇山式屋頂的側檐,被下層屋頂的屋脊切開成前後兩邊,而構成了一個不完整的「四垂頂」。
這種型式並非真正的歇山重簷頂,所以稱為「假四垂頂」,為日據時期以來台灣寺廟常見的屋脊樣式。
寺廟屋頂的脊飾,極富變化,主要分為以下四種裝飾:
正脊裝飾:正脊常見的脊飾題材有雙龍搶珠、雙龍(或麒麟)護塔、福祿壽三仙等。
屋脊尾端則常用鰲魚(龍首魚身)裝飾。相傳鰲魚喜吞火吐水,所以用來鎮壓火神,以保護寺廟免於回祿之災。
脊堵裝飾:脊堵內的裝飾最華麗,題材繁多,主要分為「脊肚」及「上下馬路」;
堵肚通常做八仙、騎馬的人物、花鳥、雙鳳牡丹等裝飾;上馬路及下馬路呈線形中空,常裝飾花草、水果、
四獸或魚蝦等水族動物(意寓防火)。材料則使用黏貼剪黏、泥塑或是交趾陶等,此外,具有雙層的脊堵,
也就是脊上加脊,形成脊肚加寬,可增加花鳥人物走獸等裝飾,使脊堵裝飾更為美觀,而被稱為「西施脊」。
垂脊裝飾: 又稱「規帶」,是屋頂上前後隨瓦垂下的脊,與正脊的功能一樣,
都具有壓住屋頂的作用。末端有的順勢作鳳凰、水龍、鯉魚吐水、卷草等裝飾,並都隨脊線滑下後又如燕尾向
上揚起,線條優美,引人注目。
牌頭裝飾:又稱「牌仔頭」,位在垂脊末端,作成收頭,可增加壓重,以防屋簷被風吹起。
通常做成盤狀,托住各種剪黏、交趾陶裝飾,題材以人物故事為主,背後襯以山林樓閣,最常使用熱鬧的武場,例如三國、封神榜等。
|
|
|
一條龍脊(鹿港文廟正殿)
|
三川脊(鹿港武廟)
|
四垂頂脊(鹿港龍山寺)
|
|
|
四種主要的脊飾(以中壢仁海宮為例)
|
正脊及脊堵裝飾
|
|
|
|
正脊燕尾的裝飾(鰲魚)
|
垂脊裝飾及牌頭
|
位在垂脊末端的牌頭裝飾
|
除了上述的石雕、木作、彩繪及脊飾之外,寺廟中的古碑、牌匾、題聯,也是值得觀察的地方。
清代台灣的寺廟,多以屋樑多以木構為主,而台灣地處潮濕的亞熱帶,約幾十年的時間,往往樑柱腐蝕,彩繪斑剝,
而必須大修。廟內的古碑往往記述建廟沿革、重修過程,並記載捐款人名,而廟內的匾額、楹聯通常都有落款年代,
都有助我們認識寺廟的歷史。只要能把握上述這些觀察要素,參觀寺廟古蹟時將會有更豐富的體驗及獲益。
|
|
|
重修龍山寺記(1831年)
|
鳳山寺碑記(1830年)
|
天后宮「撫我則天」匾額(1683年)
|
日期:2008.08.23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延伸閱讀】
李乾朗、俞怡萍合著,《古蹟入門》,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一本圖文並茂的古蹟入門書,介紹台灣22種類型的古蹟建築(包括城郭、寺廟、祠堂、孔廟、書院、宅第、街屋、
園林、牌坊、古墓、砲台、燈塔、領事館及洋行、教堂、博物館、官署、火車站、銀行、學校、醫院、法院、原住民建築)。
include('../adsense1.php');
?>
圖:鹿港龍山寺典雅精緻石雕與木作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