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621)

寺庙古迹欣赏-以鹿港龙山寺为例(上)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鹿港的古迹,十之八九与寺庙有关。我这次的鹿港之旅, 行程以欣赏古迹为主,因此事前花了一些时间涉猎寺庙建筑相关的资料,先阅读,后旅游,果然获益不少, 使旅行不致流于走马看花。这篇文章整理出我阅读过的资料,并配合鹿港寺庙照片,简略介绍寺庙古迹的 欣赏重点,以提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我对寺庙建筑的认识只有粗浅的认识,所以这篇文章 算是“外行人”写给“外外行人”看的。野人勇于献曝,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先进不吝指正。

鹿港的寺庙,以龙山寺为第一,因此本文的图例,以鹿港龙山寺为主,同时也援引鹿港其它寺庙 的图片,以作补充说明及对照。未曾接触过寺庙古迹建筑的读者,透过这篇文章可以对寺庙 的建筑元素及艺术表现有一概要的认识,日后游览寺庙时,将可把握住基本的参观要点。


图:龙山寺空间配置

【寺庙的空间配置】

寺庙的空间配置,是要让信众可以进行祭拜祈福的活动,同时也要营造出祭拜神明的宗教气氛。空间的配置或规模的大小, 则视主祀神祇的神格等级而定,神格地位等级愈高,则可拥有较多的庙门及较宽敞挑高的空间。像层级较低的土地公,通常只 是单殿式的庙宇,甚至庙宇狭窄简陋,只能安放一尊小神像而已。

位于热闹市街的庙宇通常采两殿式,前殿、正殿以廊道相连,而较具规模的寺庙则为三殿式, 分前殿、正殿及后殿,彼此之间除了有廊道相连,甚至还有左右护龙(护室)。寺庙常见的空间配置,我们就以鹿港 龙山寺为例,分述如下:

山门(或牌楼):独立于寺庙建筑之前,做为凡界与仙界的界线,具有地标的作用。 门外是红尘世界,进入山门,就是庄严清静的佛门寺庙了。一般佛寺都设有山门,道教庙宇则设牌楼。

庙埕:各殿前铺设石板的空地广场,做为庙会活动或搭建临时戏台的空间。 依寺庙的格局大小,可分为前埕、中埕、后埕。过去寺庙常使用压舱石来铺设庙埕。所谓压舱石,是昔日船只航行 于台湾海峡时,常以石板块镇压于舱底,以稳定船舱的重心,避免船只因风浪而翻覆。船只到岸后,这些船舱往往移作 寺庙或民宅的建材使用。

前殿:是寺庙的第一殿,可说是寺庙的门面,因此外观的设计最为华丽, 各种雕琢装饰也都集中于此。前殿如开三个门,则俗称“三川殿”。三川,即是“三穿”的意思。前殿侧面 墙壁(称壁堵),左边刻龙、右边刻虎,因此左门称“龙门”,右门称“虎门”。信众进庙拜拜,应由龙门进, 由虎门出,采左进右出的方式。而前殿的庙门数,与寺庙主神祇的神格等级有关。土地公是地方神,通常 只能开一个门;将军或王爷级的寺庙则开三个门;帝后级的神祇,如玉皇大帝、保生大帝、天后妈祖,则前殿可以开 五个门以上。

戏台(亭):台湾民间有演戏酬神的风俗习惯,因此大型的寺庙都设有戏台(或 戏亭),至于小型的寺庙则临时搭戏台于庙埕来演戏。因为是酬神演戏,所以戏台必须朝向正殿。 庙宇设置的戏台(戏亭),有的独立设置于庙埕前方,与正殿相对;有的则是与前殿的背面连接,鹿港龙山寺的戏亭就是采 用这种形式。

龙山寺的山门。 龙山寺前埕及前殿(开五门)。 龙山寺戏亭(与前殿的背面相连)。

拜亭:位于正殿及后殿的前方的一块平台,略高于庙埕,并筑有屋顶,以遮避风雨, 提供信众祭拜的活动空间。拜亭前侧通常置一个大的香炉。

正殿:又称“大殿”,是寺庙中的主要祀祭空间,通常室内面积最大、建筑最高, 殿内光线则稍为幽暗,以营造出庄严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殿内的宗教文物最多,包括匾额、 钟鼓、神龛、桌案、香炉、灯座、执事牌、签筒等。

厢廊(或护室、护龙):位于寺庙左右两侧,做为前殿、正殿、后殿之间的廊道。 通常都设有厢房,做为寺庙管理人的办公室,或者做为陪祀神明的偏殿。做为偏殿使用时,有时会在厢廊前增设拜亭, 以方便信众祭拜。早期一些以地域族群为主的“人群庙”,也将厢房提供做为同乡会馆使用 。

后殿:位于寺庙最后方的殿宇,建筑的形式与正殿大致相同, 通常祀奉陪祀神明,所以建筑的高度及内部空间略小于正殿。

龙山寺拜亭及正殿。 龙山寺厢廊。 龙山寺后殿。


图:鹿港龙山寺典雅精致石雕与木作

【寺庙的工艺欣赏】

寺庙建筑为了礼敬神明,大量使用木雕、石雕、彩绘、泥塑、剪黏或交址陶等的雕琢装饰,来表现寺庙的 庄严与宏丽,这些工艺的艺术表现,正是寺庙建筑引人入胜的地方,也是我们欣赏寺庙古迹的重点所在。 接下来就一一介绍这些寺庙的建筑装饰或元素,这些装饰或元素,有的具有建筑的功能,有的是纯粹为了表现 美感的目的。

寺庙常见的石雕作品有御路抱鼓石门枕石壁堵柱础龙柱石狮等, 分述如下:

御路:位于寺庙殿宇的中轴线,是神明专用的斜坡道,上面通常雕刻正面的云龙图案, 禁止踩踏。为何称“御路”呢?这是源自宫廷的建筑设计。由于宫廷的中轴线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而皇帝进出宫,多乘坐轿子,因此中轴线不设石阶,而铺石块(御路石),石面雕刻云龙图案,以象征天子。后来寺庙也采用 这种设计,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

抱鼓石:又称“石鼓”,位于中门的两侧,具有巩固门板的作用。 因为庙门是里向外关,抱鼓石可以抵消关门时,门柱所承受的碰击力量。抱鼓石的形状,上部如鼓,下部有台座, 所以得名。而鼓的两面常刻有螺旋纹图案,因此抱鼓石又被称“石螺”或“椒图”(注:据说椒图是龙王之子, 排行第九,形似螺蚌,性好闭,常立于门铺。)

门枕石:又称“石箱”,功能同抱鼓石,雕成枕形,并刻上各种吉祥图纹, 以增加美感。门枕石经常被人当坐石椅,被戏称为“乞丐石”,因为从前的乞丐常整日坐于寺庙的门枕石, 向进出的寺庙的信徒乞讨。乞丐霸占门枕石做为坐椅,赶也赶不走,有时就连庙公(寺庙管理者)想坐在门枕石歇息一下, 也会被乞丐赶走。于是产生了“乞丐赶庙公”的这样的台湾谚语。

御路龙云图案(彰化孔庙) 门枕石(鹿港龙山寺) 门枕石(鹿港武庙)


抱鼓石(鹿港龙山寺) 抱鼓石(鹿港天后宫) 抱鼓石(鹿港武庙)


壁堵:指寺庙立面的墙壁,匠师通常将传统的立面墙, 以拟人化的方式,将立面墙比拟为人的身体,分成数段部位,每段称“堵”或“垛”,由上至下依次为 水车堵顶堵身堵腰堵裙堵柜台脚,而各堵的雕琢都有惯用的题材及表现方式。

因此各段墙堵往往以雕刻的题材来命名,例如,“左青龙,右白虎”是中国佛寺的传统墙堵做法, 所以身堵通常是左雕青龙,右雕白虎,所以身堵又称“龙虎堵”。位于龙虎堵下方的裙堵,最常雕刻的题材 是麒麟,公的为麒,刻于左裙堵;母的为麟,刻于右裙堵,所以裙堵又称“麒麟堵”。

其它部位的壁堵,有时也雕刻旗、球、戟、磬图案,以取“祈”、“求”、“吉”、“庆”等吉祥的寓意。 水车堵是位于屋檐正下方的墙面,则经常内镶嵌着交址陶、泥塑、剪黏或其它雕塑作品,题材则多以中国 戏曲故事,如封神榜、三国演义等。

侧面的壁堵多采石雕,而立面的壁堵,有的全为石雕,有的只有柜台脚裙堵采用石墙, 上方则改用木作雕饰。例如鹿港龙山寺,自柜台脚以上全采用木作,墙面以两面透光的透雕,精雕出太极八卦窗, 两旁更以古钱及葫芦为图案,雕琢出48种图案交错变化的花窗。

柱础:柱珠 亦称“柱础”、“石珠”,为柱子最底部露出地面的础石, 其功用是防止木柱与直接与地面接触受潮,具有防潮及防腐损的功能。早期的柱础仅有简朴的雕饰,后来则发展成 配合柱子的外形而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莲座形等多种变化的柱础,而雕刻的图案也愈为繁复。

鹿港龙山寺前殿壁堵(顶堵) 虎堵(身堵) 麒麟堵(裙堵)及柜台脚


龙山寺木作壁堵(八卦窗及花窗) 鹿港天后宫立面透雕壁堵 鹿港天后宫前殿侧面壁堵

龙柱:又称“蟠龙柱”,指龙盘绕于柱。 台湾寺庙的龙柱雕刻,有几百年的历史,随着年代的演变,发展出不同阶段的风格。大致而言,早期的龙柱,柱身直径较小, 雕工较朴拙,而且龙的身体与石柱紧密相连,而发展至愈近代,龙柱愈粗大,雕工愈复繁, 龙身之外,龙柱还增添许多人物、花鸟或水族动物等装饰,而且龙的身体部位,例如龙须或龙爪逐渐脱离柱身,呈漏空状, 龙身的造形亦愈为复杂,愈趋变化与华丽。鹿港龙山寺的龙柱属于清代中叶作品,造形朴拙,最大的特色是左右两根龙柱, 一阳一阴,阳龙头在上,阴龙头在下,彼此相望,上下感应。

石狮: 多位于前殿入口中门两侧,具有镇邪的作用,建筑的功能则与抱鼓石相同。石狮左公右母,立于台座,彼此相望。公狮通常戏弄彩球 或拨弄双钱,雌狮则怀抱小狮。中国石狮有分南北造形,台湾的石狮源自闽粤,大鼻子,嘴的弧度也大,鬃毛卷曲,造形较可爱。 北方狮则外形较为刚猛。寺庙的石狮除放于前殿中门两侧,也有放于庙前空地。例如,鹿港龙山寺的石狮放置于前埕的左右前侧, 青斗石刻成的石狮,石头颜色会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太阳光下呈灰色,下雨过后则变为墨绿色。(~待续
鹿港龙山寺龙柱(前殿) 鹿港龙山寺龙柱(正殿) 鹿港天后宫龙柱


鹿港龙山寺石狮(公) 鹿港龙山寺石狮(母)

日期:2008.08.20【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