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613)

[北市中正].建中紅樓.南門.台灣總督府專賣局.中正紀念堂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建中紅樓(市定古蹟)

今天的台北植物園之旅,參觀完南海學園內的幾棟歷史建築,繼續探訪附近的古蹟。

走出南海學園的教育資料館,南海路的對面就是建國中學了。進入校門,迎面的一棟古典紅磚洋樓,就是著名的「建中紅樓」了。

建中紅樓,建於1908年(明治41年),今年剛好滿一百歲。建國中學的前身,可追溯至1898年(明治31年)設立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設尋常中學科」, 專門招收日本子弟就學;1908年,才獨立設校,定名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在現址興建校舍。

1922年(大正11年),台灣總督府中學校改制為「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台北一中),同時取消了台日就學差別待遇,也兼收台籍學生。 台灣光復後,以台籍學生為主的「台北二中」,改名為「成功中學」(今成功高中)。而以日籍學生為主的台北一中、三中、 四中則因日籍學生數量減少,而將三校的台籍學生合併於台北一中上課,改名為「建國中學」。

圖:建中紅樓,紅磚西洋式建築

台灣總督府中學校的校舍,由當時總督府營繕課技師近藤十郎所設計。

近藤十郎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擅長設計英國文藝復興後期的建築, 著名的台北西門紅樓台大醫院舊館, 都是出自他的設計,採取當時流行的紅磚西洋式建築設計,並以巴洛克式的裝飾,增加外觀的華麗與變化。

總督府中學校的建築特色及裝飾,主要集中表現於入口主樓,立面中央有突出的大山牆,兩側有高聳的衛塔, 營造出學校莊嚴的氣勢。兩翼的建築採紅磚牆,搭配拱窗,再以仿石的拱心石為裝飾,古典麗雅。進入主樓後, 門廳內有典雅的大理石拱形列柱。一二樓的廊道也都有優美的拱柱。

除了紅樓之外,建中校園一角,有兩棵黑板樹也吸引我的注意。黑板樹,產地在南亞, 台灣的山林裡看不到這種樹,多被種於市區街道,做為行道樹,外表細瘦高長。我還不曾見過這麼樹幹巨碩的黑板樹, 大概得三個成年人才能圍抱。或許是百年前從植物園移植過來的。

入口拱門與旁側衛塔。 拱廊。 巨碩的黑板樹。

圖:南門(麗正門)與消失的台北城城垣(今愛國西路)

距離建國中學不遠,南海街與泉州街交會口的「原台灣教育會館」,建造於1931年(昭和6年),由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設計,採現代建築的折衷樣式。 目前正在整修,整棟被密包起來,無法參觀。

從南海路轉重慶南路,北行至愛國西路口,位於這裡的市定古蹟「嚴家淦先生故居」,目前也在整修中,也未開放。 於是再沿著愛國西路往東行,來到愛國西路、公園路與南昌路口的圓環。這裡有兩處重要的古蹟。一是台北城的南門,一是日據時代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

台北城完工於1884年(光緒10年),還不到20年的時間,就因失去功能而被拆除。現在的愛國西路,即是當時的台北城的南城垣。 日據初期,台北城牆被拆除,改建為寬敞的三線路,僅保留四座城門而已。台灣光復後,因城門老舊, 為了美化市容而將老舊的城門改建成中國宮殿式的城樓,僅有北門(承恩門)未改建。

南門,正式名稱為「麗正門」,容顏已改,僅有城樓基座是清代的遺跡。近年來,政府以其具有歷史意義,而登錄為國定古蹟。

麗正門.光緒壬午年(光緒8年.西元1882年)。 門城基座仍是當年舊跡。

圖: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國定古蹟)

總督府專賣局,位於南昌路口的圓環旁,是一棟仿文藝復興式紅磚建築,落成於1922年(大正11年), 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森山松之助設計的。

森山松之助也是日據時期著名的官署設計專家,擅長歐洲古典樣式建築,作品包括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 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台北水源地唧筒室(自來水博物館)、專賣局、 遞信部(今交通部)、台中州廳(今台中市政府)、台南州廳(今台灣文學館)等。

總督府專賣局為紅磚西洋式建築,採倒V字型的建築,當時先興建兩翼衛塔,然後再於兩翼交接處興建中央尖塔。 尖塔的設計與台灣總督府的尖塔有異曲同工之處,而建築外觀以紅磚搭配白色橫帶, 以增加變化,並配以精緻裝飾,柱式、山牆、翼塔、門廳及拱廊都有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氣勢壯觀的建築性突顯了總督府專賣局特殊的地位與重要性。

日據時期,總督府將鴉片、食鹽、樟腦、香菸、酒、火柴、度量衡等民生相關物資及用品的生意, 全部收歸政府專賣,總督府專賣局的專賣收入一度佔歲收的百分之四十,彌補了日本統治台灣初期的財政虧損, 成為台灣總督府的金雞母。

台灣光復後,政府接收專賣局,仍承襲這一制度。1947年,專賣局台北分局的查緝員在延平北路取締一名婦人販賣私菸, 處理不當,造起警民衝突,而引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專賣局台北分局成了二二八事件擴大動亂的起事點。 位於南門的專賣局總部也為當時憤怒群眾遊行示威的地點。

國民政府時代的專賣局,改稱「公賣局」,專賣項目逐漸縮減或外移,最後只剩菸酒兩項,而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 1990年以後,台灣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終於開放進口菸酒。 2002年(民國91年),菸酒公賣局改制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結束了台灣維持百年的專賣制度。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 入口山牆的巴洛克裝飾。

仿文藝復興後期的建築。 中央尖塔。 兩翼衛塔。

圖:中正紀念堂(台灣民主紀念館)

參觀完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沿著愛國西路續向東行,來到了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完工於1980年(民國69年), 園區面積約八萬坪,除了紀念堂的主建物,園區內還設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 由於園區規模宏大,已成為台北的地標之一。

「中正紀念堂」現已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入口牌樓的「大中至正」牌匾,已更名為「自由廣場」, 而紀念堂大殿的匾額也已換成「台灣民主紀念館」。不過周遭的捷運、公車站牌及園內的小標誌,都還沿用舊名,形成「一『中』各表」的現象, 既看得到「台灣民主紀念館」,也看得見「中正紀念館」。

紀念堂大殿入口高懸著「台灣民主紀念館」的匾額,裡面則放置著巨大的蔣介石銅像,兩者之間, 顯然地存在意境上的矛盾。不過這並不困擾遊客,紀念堂內的展覽館,大群小朋友遊客大排長龍, 準備入館參觀「沈睡一萬八千年的冰原巨獸:長毛象特展」,現場充滿歡樂的氣息。或許表面上的名稱爭議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重要, 重點反而在於真實的生活。

二十幾年來的台灣社會,在不斷衝突、妥協中,民主已大幅進步。現在的官員常感慨官威難顯,即使貴為總統、 行政院長或國防部長這樣的大人物,下鄉訪問,動輒被市井小民嗆聲,卻不得不謙卑以對;若稍有一字半句失言, 則透過電視、報紙、網路等傳媒,24小時之內,即傳遍台灣大街小巷,政府已無法像過去那樣可一手遮天。

圖:自由廣場

解除戒嚴之後的台灣,長期被壓抑的社會力量,頓時如洪水般地湧出,衝撞當時不合理的政治體制。

中正紀念堂因鄰近總統府,且又擁有大面積廣場的公共空間,而是所有集會遊行最常使用的集結地點, 甚至民眾直接盤據中正紀念堂的廣場,進行長期的抗爭。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990年(民國79年)的「三月學運」,數千名大學生露宿夜營於中正紀念堂絕食, 要求廢除不合理的舊憲法及萬年國會,而終於獲得總統正面回應,最後以和平落幕。

當時,我早已離開校園生涯,步入社會工作,但還是利用假日前來現場,感受一下學運氣氛。那時的中正紀念堂變得一團糟, 白色大理石的牆壁,被噴上各種塗鴉文字及口號。而對此盛況,當時頗感慨生不逢時,只能旁觀而已。

中正紀念堂的建築宏偉,就像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或台灣總督府專賣局, 都足以傳世不朽,成為國家珍重的歷史古蹟。過去的政府,無論是日本殖民政權或威權時代的國民政府, 都有能力建造出如此雄偉壯觀的建築,而卻無法使台灣人民能享有今日這般自由民主的生活。

中國(大陸)人民若有機會來台灣旅遊及參觀中正紀念堂時,當知台灣最值得參觀之處, 並不在此瑰麗雄奇之建築樣式,而在彼自由民主之生活方式。

旅遊日期:2008.07.26(寫於2008.07.31)

 


[旅行照片]

從中山南路望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入口牌樓。

從牌樓望中正紀念堂。

近看中正紀念堂。

爬向中正紀念堂大殿。

「台灣民主紀念館」匾額。

大理石打造的雄偉外牆。

台灣民主紀念館裡的蔣介石銅像。

從大殿入口望向自由廣場。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