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95)

[北市中正].新公園.乃木希典之母、明石元二郎鳥居(上)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國立台灣博物館館前新風貌

這次前來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參觀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的開館百年特展, 發現博物館前的公園,景觀有了新的轉變, 館前緊臨襄陽路的一整排欄杆圍籬已拆除。

博物館前的公園綠地與街道的紅磚人行道連成一氣,博物館也變得更有空間感,也給人一種較親近的感覺。 這是台灣博物館慶祝開館百年展現的新風貌。

三十年前,我經常在這裡出現。每當晚上在南陽街補完習,我會來到博物館前的襄陽街人行道等大有巴士263公車返家, 因此對這裡的環境極為熟悉。當時博物館稱做「台灣省立博物館」,公園與人行道有水泥圍牆相隔。 每到夜幕低垂,博物館前的廣場兩側就會擺起一張張小桌子,桌上一盞小燈光, 在漆黑的公園裡,在微暗的燈光下,算命先生與客人隔著小桌,為客人指點人生迷津。

夜晚的公園,路燈弱微,樹影幢幢,顯得晦暝陰森,因此較少遊客來此夜遊,園內冷冷清清,陰陰暗暗。 夜晚的新公園,既隱密又安靜,而此地位於市中心,交通極便利,因此成了同志之間的社交圈,為新公園的夜色添增一股神祕的氣氛。

在保守的年代,同志戀情未受到社會祝福,輿論有所批擊,於是市政府拆除了公園的水泥圍牆,改成視覺可穿透的欄杆圍籬, 以減少公園的隱密度。儘管如此,欄杆仍將公園與人行道隔離。民眾想要進入公園,只能從公園各個入口進入。

圖:從襄陽街人行道可直接走向台灣博物館

設欄杆圍籬,是過去台灣所有市區公園、紀念館規劃時的普遍做法,主要為了方便管理。

例如,面積廣闊的台北新公園,卻只有四面各一個入口而已。

台北市很多的公園甚至在入口設置路障,以防止流動攤販進入公園內。嚴格的管制措施,也造成輪椅進出及民眾親近公園的種種不便。

這種做法,持續到了政治解嚴多年之後,台灣社會才逐漸展開空間的解嚴。從國立台灣博物館前的空間規劃的改變, 也反映了時代氣氛的改變。開放的空間,從襄陽路的人行道上,隨處有小徑可踏入新公園,親近公園的老樹、綠地或古蹟。

儘管解放了公園空間,這裡也沒有豎立任何「禁止攤販進入」或「禁止..」等警告標語或口號。公眾場所標語口號愈少, 也反映出社會的進步。沒有人會在公園內隨地大小便或吐痰時,自然就不需豎立「禁止隨地大小便及吐痰」等無用的警告標誌了。

圍籬拆除後,原本放置於公園入口兩側的整排的碑林及古砲都已移走。公園入口的一對銅牛則依舊在原地。 關於這座銅牛,過去都被認為是來自滿洲國溥儀送給台灣總督的賀禮。最近有讀者告知,這只是訛傳,實際上兩座銅牛並非一對,而是不同的來源。 西側那隻銅牛是旅台日商川本澤一訂製獻給台灣神社,東側那隻銅牛則遠來自北海道小樽仔(紀念箱館戰爭,腹面刻有大東亞共榮圈地圖), 兩座銅牛原放置於台灣神社,戰後被移至此處,轉給台灣博物館收藏。 我後來向館方解說員詢問此事,得到了證實。銅牛的腹部遭到塗抹,已無法辨識原有的刻字或圖案。

銅牛,不是來自滿州國。 國立台灣博物館。

圖:兩座鳥居矗立於緊臨襄陽街人行道的公園內

博物館左前方靠近襄陽路的公園綠地,原有的碑林移走後,新放置了兩座鳥居,是台北市文化局列管的歷史文物。

這兩座大小鳥居,原位於日據時代「三板橋日人墓園」,屬於墓園鳥居。小座鳥居是第3任總督乃木希典的母親墓前鳥居,大座鳥居則是矗立於第7任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墓前。

三板橋日人墓園,日據時代屬於「三橋町」,位於南京東路一段、林森北路附近,就是現在的「林森公園」、「康樂公園」(第14、15號公園)。 這段歷史較不為人熟知,是因為在戰後不久,這片日人墓園就消失了。

當時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這片墓園成為難民暫時容身之處。難民在墓園上搭建房舍,墓園內的墓碑墓石遭到破壞, 成了現成的房舍建材,久而久之,形成永久性的違章建築。以墓地為家,也反映出戰亂下,難民為求生存的無奈與悲哀。 年輕時經過這裡,對這個區域內的大批違建至今仍有印象。當時渾然不知這段歷史。原來這塊位於台北菁華地段的土地, 半個世紀以前竟然是一片日本人墓園,而這裡曾經埋葬著一位台灣總督及一位台灣總督的母親。

日本的「鳥居」,類似中國的牌樓,多座落於日本神社的入口,用來區隔人間與神域,信徒踏入鳥居, 進入神社,即象徵著進入神祇的領域,須抱持著虔誠敬肅的心情。而日本文化中,採用日本神道式的葬禮, 亦可於墓前豎立鳥居,以區隔陰陽兩界。所以乃木總督的母親及明石總督的墓前都設有鳥居。

乃木希典是第3任台灣總督,任期從1896年(明治29年)10月至1898年2月,任期1年4個月。乃木總督來台就任, 他的母親與妻子也都隨同來台。由於當時台灣的衛生條件惡劣,又有霍亂、瘧疾等各種傳染病,日軍征台, 不少士兵因此病歿於台灣。明治天皇及皇后聽到乃木的母親要隨行來台,都曾出面勸告,而乃木的母親則堅持隨兒子來台, 她希望能以自身為表率,教化台灣婦女,戒除纏足等不良的社會習俗。

圖:乃木希典,第3任台灣總督

乃木總督母親的心願並沒有達成,她在來台僅兩個月之後,就因染病去世。

心願未了,臨終遺言要葬於台灣, 於是家屬依其遺囑葬於台北市三板橋日人墓園,在當時為一件轟動的大事。

台灣光復後,乃木總督母親的墓園遭到難民佔據,墓碑墓石及鳥居也被民眾取走,做為房屋建材,因此墓地消失不見。 直到1980年,在一間違章建築的民宅中,發現了被用來做建材的乃木總督母親的墓碑。消息曝光,才勾起世人的記憶。 隔年,這塊墓碑被日本人以重金購回日本珍藏。

乃木總督在台任期僅1年4個月,當時日本統治台灣僅2年左右,仍處於武力綏靖時期。乃木總督任內, 忙於征討各地不斷的抗日活動,對台灣並無積極建設或貢獻;他曾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抱怨台灣難以治理, 頗能反映日本佔領台灣初期的心情。當時因台灣難治,軍費繁浩,日本政界及輿論有所謂「棄台論」的主張。 直到繼任的總督兒玉源太郎及行政長官後藤新平的治理下,日本對台的殖民統治才漸上軌道。

在日本近代史,乃木希典則受到尊崇。日俄戰爭(1901年)期間,乃木指揮日軍攻佔二0三高地,日軍犧牲慘重, 而終於奪下這座戰略要地,贏得最後的勝利。這場戰役曾被拍成電影《二0三高地》而廣為後人熟知。乃木的兩個兒子也都在日俄戰爭期間為國犧牲。 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時,乃木總督夫婦跟著切腹殉死,一門忠烈氣節,很得到當時日本人民的景仰,日本各地建有「乃木神社」,加以祀祭。

明石元二郎,是第7任台灣總督。日本統治台灣51年,前後共有19位總督,其中第1任樺山資紀、 第4任兒玉源太郎、第8任總督田健治郎(首位文官總督)、第19任總督安藤利吉(末代總督)的名字出現在台灣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 明石元二郎的知名度不高,過去很少被提起,所以大部份人也都不知道, 他是唯一埋骨於台灣的日本總督。
(∼待續

旅遊日期:2008.06.10(寫於2008.06.16)


[旅行照片]

第3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的母親墓前鳥居。

第7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墓前鳥居。

[旅行地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