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63)

[歷史回想].蔣渭水紀念公園一塊匾額透露出的歷史記憶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民族正氣」匾額(蔣中正題)

3月初,遊錦西街的蔣渭水紀念公園, 至今還有部份的旅記尚未寫完。

當時參觀蔣渭水紀念碑,紀念碑旁,牆壁櫥窗內展出的紀念圖片中, 有一幅醒目的匾額,吸引了我的目光。

匾額上寫著「民族正氣」四字,落款人「蔣中正」,這三個字頗令人感到突兀。 「蔣渭水」與「蔣中正」怎麼會有歷史交集呢?我心裡納悶著。

解說資料這麼寫著:

1951年,蔣中正贈「民族正氣」匾。
蔣渭水逝世二十週年,國民政府盛大舉行紀念會,政府高官雲集題讚辭。「民族正氣」 最能代表蔣渭水為民族尊嚴的不妥協精神,堅持到底,直到生命燃盡的最後一刻。

原來民國40年時,國民政府就曾經舉辦過盛大的紀念會,以悼念蔣渭水逝世二十週年, 當時我還未出生,自然不知道有這麼一件事。但政府若果真如此慎重紀念,為何長年來蔣渭水的事蹟卻少為人知呢? 就我記憶所及,年輕時卻不曾聽過蔣渭水的事蹟。例如,民國70年(1981),蔣渭水逝世50週年,理應是重要的週年 紀念,我當時已就讀大學三年級,且關心政治,也沒有聽聞政府有舉辦蔣渭水的逝世紀念會。

民國40年(1951年)時,為什麼又會高官雲集,盛大舉辦紀念會,且由總統蔣介石(蔣中正) 頒匾旌揚蔣渭水呢?而為什麼後來卻又不再紀念蔣渭水了呢?頗啟人疑竇。

圖:蔣渭水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大會(台上演講者:蔣渭川)

對這塊匾額透露出的歷史線索,我好奇地尋求合理的歷史解釋。

透過閱讀資料才明白,蔣介石所以紀念蔣渭水,是出於時代的特殊需要。 時間得拉回至1949年。

當時,蔣介石在國共內戰中慘敗,丟掉中國大陸,中央政府被迫播遷來台, 時局風雨飄搖,而此時美國政府認為蔣介石政權腐敗無能,難以避免覆敗的 命運,於是發表對華政策白皮書,宣布不再介入國共內戰。

美國隨即停止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援助,導致國府雪上加霜,情勢至為險峻。 美國駐台領事甚至悲觀評估,若無美援支撐,蔣介石政權可能在幾個月之內 崩潰。

當時,蔣介石為爭取美國改變心意,不得不展現革新的氣象,於是任命具有美國普 林斯頓大學政治博士背景的吳國楨出任台灣省主席,也任命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 軍校、受美國信賴的孫立人將軍出任陸軍總司令,以爭取美國的信任與支持。

吳國楨出任台灣省主席後,鑑於「二二八事件」之後,台灣人對於國民黨統治的失望,因此 主張重用本省籍政治菁英出任省政府的要職,以爭取民心。於是吳國楨延攬蔣渭水的弟弟 蔣渭川出任省政府民政廳長。隔年,蔣渭川轉任內政部常務次長。

圖:蔣渭水紀念公園

民國39年(1950),韓戰爆發,中共抗美援朝,毛澤東派兵進入朝鮮半島,與美軍作戰。

韓戰促使美國改變對華政策, 杜魯門總統於是下令美軍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以防止共軍渡海,並恢復對台的軍事及經濟援助。 台灣因此轉危為安,獲得了安全保障。

然而,美國對蔣介石能否有效治理台灣仍有所疑慮,國務院內部亦有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 要求蔣介石離台,將台灣交由國際託管,並另外扶助孚眾望的政治領袖。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民國40年時,蔣介石盛大舉辦蔣渭水逝世二十週年的紀念會,就並不令人意外了。 隨後,韓戰陷於膠著,形成東西冷戰的國際情勢,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圍堵共產主 義的最前線,美國國內右翼勢力抬頭,對於蔣介石的態度也由原先的猶豫而轉為堅定支持。

隨後,蔣介石政權穩固,吳國楨難以施展抱負,民國42年(1953)4月堅辭省主席,隨即以養病為由,赴美滯留不歸; 民國44年(1955),又爆發「孫立人事件」,孫立人將軍遭到撤職軟禁。

這個時候的國民政府,自然沒有紀念蔣渭水的必要了。紀念蔣渭水反而會踩到國府威權體制的痛處。 蔣渭水在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竟然能夠組織政黨,而國民政府統治下的「自由中國」反而禁止人民 組織政黨。紀念蔣渭水豈不是自打嘴巴?

從此之後,蔣渭水不再是「民族正氣」的象徵,反而成為一種政治禁忌。戒嚴時期,蔣渭水的家族也都避免談及往事, 以致於後代子孫都不太清楚蔣渭水的生平事蹟。

圖:蔣渭水紀念碑

民國41年以後,蔣渭水被執政當局長期遺忘。

即使在後來風起雲湧的本土反對運動中,蔣渭水也 沒有受到太多的注意。

原因並不難理解。戰後的「二二八事件」,成為深刻的歷史傷痕,也成為台灣人反抗 國民黨威權體制的動能來源,至於蔣渭水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則為更久遠的事, 不如二二八的悲情那麼可以舞動人心。

而部份政治人物因為強烈仇恨國民黨的統治,反而讚揚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治績,則蔣渭水反抗日本 殖民統治的歷史形象就不易得到這些政治人物的青睞。

蔣渭水那個時代的台灣知識份子,在1920年代掀起了台灣文化啟蒙及政治社會運動,這 段輝煌的歷史遺產,長期不被台灣社會所認識,固然是因為國民黨執政時期對於台灣歷史的漠視, 另一原因則在於台灣本土反對運動人士歷史眼光的短淺近利,只聚焦於二二八事件及隨之而產生 的台獨情感。 對於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知識菁英多元的政治主張,無論是右派或左派思想,都缺乏足夠的認識與 了解。被忽略的歷史遺產,豈止是蔣渭水而已?

直到民國65年(1976年),宜蘭籍的黨外運動者黃煌雄才寫出台灣第一本關於蔣渭水 的著作-《台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

而半個世紀之後,國民黨終於認識到蔣渭水的歷史價值,並急起直追。在馬英九市長任內,曾多次接觸蔣渭水的 家屬,且親自出席黃煌雄最新改版的《蔣渭水傳-台灣的孫中山》說明會,並為國民黨長期忽略蔣渭水的貢獻表達歉疚之意。

民國95年(2006年),蔣渭水逝世75週年,藍營執政的台北市政府將「錦西公園」更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 並立碑紀念。綠營的民進黨人一向只將歷史的鎂光燈聚焦於「二二八事件」,豈料到國民黨竟然溯向台灣歷史的 更前源,找到了蔣渭水。不甘心之餘,只能以口水批評國民黨是在「消費」蔣渭水。

次年(2007年),蔣渭水逝世76週年紀念日,藍營在「蔣渭水紀念公園」舉行追思紀念會, 綠營則來到六張犁的蔣渭水墓園前,向這位民主前輩獻上鮮花致敬。

無論綠營或藍營,我都欣見台灣的政治人物能珍視曾經為這塊土地而犧牲個人幸福的台灣民主前輩。 只要誠心真意,不像蔣介石那樣「消費」蔣渭水,我相信,台灣人民都不會吝嗇地給予政治人物應有的掌聲與肯定。

旅遊日期:2008.03.24


【延伸閱讀】
.第1682篇 - 2021.03.22 旅行影片:大稻埕大散步∼景點大蒐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