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49)

[宜蘭頭城].蔣渭水紀念碑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蔣渭水紀念碑

聯絡台北、宜蘭兩地的國道五號高速公路,俗稱「北宜高速公路」,以擁有一條全長12.9公里的「雪山隧道」而聞名。

這條公路的正式名稱是「蔣渭水高速公路」,用以紀念日據時代台灣民主運動的前輩蔣渭水先生。

高速公路完工時,政府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並同時為蔣渭水紀念碑揭幕。

這一、兩年來,我多次走蔣渭水高速公路來宜蘭旅遊,卻從未看見過蔣渭水紀念碑或任何關於這座紀念碑的標誌, 渾然不知紀念碑究竟座落於何處。後來才得知,原來紀念碑就位於雪山隧道的出口處,在南北車道之間的分隔平台上。

其實每次通過雪山隧道,都會路經這座紀念碑,只是因為車子行駛於高速公路,視線專注前方路況,所以一直沒有注意到紀念碑就近在呎尺之間。

前往蔣渭水紀念碑,無法從高速公路直接進入,必須先下頭城交流道,然後直行北宜公路(台九線),遇叉路左轉, 穿過高速公路高架橋,再沿著高速公路旁的小路前行,直抵「雪山隧道文物館」的停車場。

圖:蔣渭水紀念碑緊臨高速公路

蔣渭水紀念碑似乎不是一個觀光景點,沿途看不見任何指標。

我只好步下斜坡,趨前說明來意。他確認我是來參觀蔣渭水紀念碑之後,才允許我繼續往上走。

爬上斜坡,來到蔣渭水紀念碑,這才體會到這位警察的顧慮。蔣渭水紀念碑佔地並不大, 左右兩側的矮欄之外,就是車輛急速呼嘯而過的北宜高速公路了。這位警察或許是擔心我這個獨行、外表滄桑的中年男子來此地的意圖吧!?

蔣渭水紀念碑現場的安全設施為何如此簡易?是因為這裡是雪山隧道口,規劃做為救難平台使用, 萬一隧道有事故時,人員或傷患可以迅速由此地進出,所以平台與高速公路之間不能以高牆堅壁相隔絕,僅能以簡易、易跨越或可移動的障礙設施分隔而已。

蔣渭水紀念碑並不適合做為一般的觀光景點。站在這裡,心思也不能平靜, 一輛輛汽車急駛而過,輪胎以高速磨過路面的嘶嘶噪音聲不絕於耳,使得現場的氣氛有些緊緊,缺乏一種歷史紀念碑所在地應有的肅穆氣氛。

紀念碑設置的地點,並不理想,但交通部立碑的目的,原只是用來彰顯蔣渭水高速公路, 或許並沒有要規劃為紀念公園或提供民眾參觀之用,所以也不宜過於苛責。畢竟,政府能以蔣渭水之名,來命名北宜高速公路, 這已是一件很值得肯定的事了。

特別是台灣當前藍綠兩黨對立極為嚴重,而蔣渭水竟能得到兩黨的認同,而一致通過「蔣渭水高速公路」的命名提案, 細數台灣日據時期的政治菁英,還有誰能得到這樣的殊榮呢?

站在蔣渭水紀念碑之前,既欣慰於蔣渭水在逝世70年之後,不被世人遺忘,而肯定其歷史地位;同時卻也為與蔣渭水同一時代,而被忽略及遺忘的民主前輩們感到悲懷。

圖:蔣渭水在太平町開設的「大安醫院」與「文化公司」註1

蔣渭水一生推崇孫中山先生,並以孫中山為榜樣,從事民族解放運動。

蔣渭水被尊稱為「台灣的孫中山」。 兩人的出身背景、政治主張及歷史際遇都有很多相似之處。

例如,孫中山出身於醫生背景,以救人救國自我期許。蔣渭水也是醫生,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 學校」(「台灣大學醫學院」的前身),曾在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執業行醫,後來投入社會運動。 蔣渭水曾以醫師的身分,為台灣開出一張醫療診斷書註2

在政治立場上,孫中山革命初期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主義為號召,志在推翻滿清政府。 而蔣渭水及當時的台灣知識份子組織「台灣文化協會」, 亦以民族主義為出發,從事文化啟蒙,以對抗日本的 殖民統治。

後來孫中山思想逐漸左傾,提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就是共產主義。」採取「聯俄容共」的策略, 發展工農群眾路線,以對抗地主階級所支持的軍閥力量。而蔣渭水領導下的「台灣民眾黨」也是逐漸左傾化, 重視工農群眾路線。兩人前後期思想的轉變歷程又頗為相似。

圖:蔣渭水(左一)與「台灣民報」的重要成員合影(註3

孫中山與蔣渭水都在時代最需要他們的時候溘然長逝。

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以肝癌病逝於北京,享年60歲;蔣渭水則因傷寒病逝於1931年,享年才41歲而已。

孫中山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蔣渭水期許同志:「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孫中山病逝後,黨內由右派的蔣介石奪權成功;次年誓師北伐,又次年(1927),蔣介石取得上海之後,開始屠殺共產黨員, 並實施清黨,剷除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員及左翼勢力。分裂後的中國國民黨,最後右派獲勝,蔣介石取得政權,統一了中國。 左派則投向共產黨,與國民黨展開另一回合的鬥爭。

蔣渭水逝世的前一年(1930年),台灣民眾黨內的右派人士林獻堂、蔡培火、陳逢源等人因不滿蔣渭水的左傾路線, 已率右翼黨員出走,另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次年,蔣渭水逝世之前,總督府以違反《治安警察法》之名,強迫解散台灣民眾黨, 而走溫和改革路線的右派團體「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也沒躲過風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迫於形勢,也自動宣布解散。

圖:蔣渭水紀念碑

若將「歷史地位」視為是一種人生際遇,則其中也有幸與不幸之別。孫中山與蔣渭水的歷史地位,也有極相似之處, 他們的歷史地位與逝世的時間點有著微妙的關係。

孫中山生前,主張國共合作,因為早逝,所以未捲入後來的國共恩怨,因此至今海峽兩岸,無論國民黨或共產黨,都對他給予 崇高的歷史評價。蔣渭水早逝,使他避開了戰後的二二八、白色恐怖,而純以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形象留名於歷史。

倘若孫中山先生多活幾年,涉入國共之間的紛擾,則無論他選擇站在哪一方,可能無法使他得到今日在海峽兩岸的歷史地位。 倘若蔣渭水能活至台灣光復之後,卻死於二二八或白色恐怖,則今天他可能會成了國民黨不願面對的歷史包袱,更遑論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一條高速公路。

與蔣渭水同時代的台灣政治菁英,至今沒有人獲得像蔣渭水這樣的歷史地位。戰後,台灣共產黨領導人謝雪紅不得志, 只好投奔中國,後來歷經反右鬥爭、文化大革命的種種政治迫害;另一位台共領導人蘇新回到中國之後,渡過了「人生最黯淡的三十年。」 終其一生,無法再回到魂繫夢縈的台南故鄉。而左派的「農民組合」 領道人簡吉則死於1950年的白色恐怖期間。即使是謹守右派路線,溫和的「祖國派」代表人物林獻堂亦抑鬱不得志,選擇流亡於日本, 直到終老,都不願再踏上台灣這塊土地。

如此看來,蔣渭水不幸早逝,又幸而早逝,所以今天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才有這麼一條以「蔣渭水」之名命名的高速公路, 在這裡豎立了一座蔣渭水紀念碑。

旅遊日期:2008.02.15(寫於2008.02.22)


註1: 「大安醫院」位於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現址為延平北路二段31號「義美食品」本店。「文化公司」位於「大安醫院」隔壁,圖片上 依稀可看見「文化公司」的招牌。

註2:蔣渭水《臨床講義》對台灣的診斷書:
患者:台灣。
姓名:台灣島。
年齡:移籍現住址已二十七歲。
原籍:中國福建省台灣道。
現住所: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
緯度:東經120—122度,北緯22—25度
職業:世界和平第一關的守衛。
遺傳:明顯地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
素質:為上述聖賢後裔,素質強健、天資聰穎。
既往症:幼年時,﹝即鄭成功時代﹞,身體頗為強壯,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品性高尚,身手矯健。 自入清朝,因受政策毒害,身體逐漸衰弱,意志薄弱,品行卑劣,節操日下。轉日本帝國後, 接受不完整的治療,稍見恢復,為因慢性中毒長達二百年之久,不易霍然痊癒。
現症: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固, 罔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虛榮、寡廉鮮恥、 四肢倦怠、惰性滿滿、意氣蕭沉、了無生氣。
主訴:頭痛、暈眩、腹內飢渴感。
最初診察患者時,以其頭較身大,理因富於思考力,但已二、三常識問題試加詢問,其回答卻不得要領, 可想像患者是個低能兒,頭骨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並不充實;問及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事,便目暈頭痛。 此外,手足碩長發達,這是過度勞動所致。其次診視腹部,發現腹部纖細凹陷,一如已產婦人,腹壁發皺,留有白線; 這大概是大正5年歐陸大戰以來,因一時僥倖腹部頓形肥大,但自去夏吹起講和之風,腸部即染感冒,又在嚴重的下痢摧殘下, 使原本極為擴張的腹壁急劇縮小所引起。
初步診斷: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原因:智識營養不良。
經過:慢性疾病,時日頗長。
預斷:因素質純良,若能施以適當療法,尚可迅速治療。反之,若療法錯誤,遷延時日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療法:原因療法,及根本治療。
處方:
正規學校教育  最大量
補習教育    最大量
幼稚園     最大量
圖書館     最大量
讀報社     最大量
若能調和上述各劑,迅速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尚有其他特效藥品,此處從略。

大正十年(1921)十一月三十日 主治醫師 蔣渭水

註3: 左起蔣渭水、蔡培火、蔡式穀、陳逢源、林呈祿、黃呈聰、黃朝琴、蔡惠如。

蔣渭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灣大學醫學院」前身)

[交通地圖](可使用左側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