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535)[桃园大溪].莲座山观音寺 |
include('../leftbar_db.php'); ?> |
图:莲座山观音寺
桃园大溪镇主要的三处历史古迹,我已走访过李腾芳古厝(二级 古迹)、斋明寺(三级古迹),另一处三级古迹莲座山观音寺, 座落于大溪老街南方的大汉溪畔,与老街一溪之隔,遥遥相对;近年来,我几次造访大溪, 都忽略了这个景点,直到最近才终于造访此地。 这次参观莲座山观音寺,是前往复兴乡登枕头山的回程时顺道, 短暂停留,充满了惊喜的发现。旅行时,我所喜爱的一些人文遗迹,在莲座山随处可见。而我来访的时候, 已接近傍晚,晚风轻拂,挥别了白日登山的辛苦与炙热,此际游览古寺,更多了一份闲适之情。 莲座山,是一座独立的小丘,位于大溪通往石门水库的台4线崁津大桥附近。短短约150级的石阶,即可爬上 莲座山。山脚下的石阶入口处左右侧各竖立一座日式的石灯笼,其旁还有一座石碑。石碑字迹斑驳模糊,仔细 审视,与石灯笼一样,都是民国57年(1968年)设置的,大约40年历史而已。 石灯笼的外观及刻字语式都是日据时代的风格,或许可间接推论,民国57年时,台湾寺庙“去日本化”的风气尚 未形成。一直到民国61年(1972年),日本与我断交之后,政府才以政策规范各地寺庙积极地消抹日本殖民统 治的遗迹。最明显的就是修改庙柱上的“明治”、“大正”、“昭和”等日本纪元字迹都遭到涂抹消除,当然 也就少见这种日式石灯笼的装饰。
图:莲座山观音寺拜亭
沿着石阶路上行,左侧的山壁设有石雕园景,大多色彩艳抹,简易粗糙,值得注意的是两只半圮的石狮,狮身已半掩土中。 这对古朴的古狮,可能是旧庙之物,在重修时被移置于此。莲座山观音寺创建于清朝嘉庆6年(1801年), 这石狮不知出自何时,但想必历史当在百年以上。 爬上石阶路,过山门,左右侧又各放置一座石灯笼。莲座山观音寺蓦然出现于眼前。寺前有广场,广场有 巨榕老树,广场一边临崖,凭栏可眺览大汉溪风光。此地形胜景丽,似大溪的中正公园, 但规模小了许多。 二百年前,粤籍垦民钟房绪以此地小丘突出于河岸,势如出水莲花,风光明媚,因此集资兴建寺庙, 祀奉观音佛祖,创立莲座山观音寺。刚才看见石阶路头尾两侧的石灯笼,都刻有“钟善恭裔孙会常奉纳”等 字,透露了钟氏家族与这座寺庙渊源流长的关系。 莲座山观音寺的建筑颇有特色,呈现“一条龙”的格局,这是因为受限于小丘地形纵深不足,只能横向发展, 成为五门单殿式的寺宇建筑。传统中国庙宇的建筑风格,砖墙、石柱、泥塑、木雕、彩绘、装饰,古朴雅致, 颇为可观。中间主殿则有一突出的拜亭,以方便信众祭神之用。 这座拜亭是日据初期增建的,其间经过几次整修,目前的格局是昭和9年(1934年)时所修建, 采歇山重檐式,檐顶内有精致的八卦藻井,拜亭前端两侧各置一只石狮。观音寺的右殿内保存几块古碑, 是历年信众捐献修庙的记录。
图:敬圣亭(惜字亭)
庙前的老榕树,树干粗硕,盘根节错,见证了观音寺的悠久历史。我特别喜爱榕树, 因为有儿时榕树下玩耍嬉戏的记忆。看见老榕树,总有一份特别的亲切感。 从庙前的广场往里面走,还有不少惊喜的发现。例如,观音寺右殿旁侧的榕树下有 一座古朴的小土地公庙,更里侧有一座古雅的敬圣亭。敬圣亭,又称“惜字亭”或,“敬字亭”, 以往读书人写过文字的废纸,不敢随意丢弃或践踏,必须送到“圣迹亭”来焚烧, 以代表一种对文字及知识的敬重态度。 敬圣亭建于昭和11年(1936年),年代大约与我曾造访过的中坜新街国小圣迹亭相近, 不过后者石材以洗石子为主,接近日式的风格,而这座敬圣亭以传统红砖砌造,较充满传统中国建筑的风格。亭身有精巧 的泥塑雕塑,而周围以石栏杆围绕,入口左右各置一座石狮,整体气氛相当古朴雅致。 敬圣亭分上下三层,最上层为“奎星楼”,内供文曲星君,是读书士子的守护神。敬圣亭香炉前放置的塑胶盒内, 装满了信众的准考证影印本,可见有不少学子来此祈福。 庙前广场建有凉亭供供游客休憩,也有石阶可登高眺览风景。莲座山观音寺不仅以人文遗迹取胜,山水风光 亦有可观之处,所以自古以来,“莲寺晓钟”名列大溪八景之一。莲座山观音寺是一处老少咸宜,自然人文兼具的 的宗教及古迹景点,路经大溪时,值得顺道来此一游。 旅游日期:2007.12.07(写于2008.01.21)【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include('../adsense1.php'); ?>
[旅行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