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父親中年時照片
今年是父親逝世後的第十二年,謹遵母命,依傳統習俗,擇良日吉時,完成父墓撿骨入甕,重新
入土安葬。
撿骨風俗,是台灣特有的喪葬文化,並非別的地方沒有這種習俗,而是這種風俗在台灣特別的普遍,
是具有台灣特色的一種喪葬傳統。
先人已逝,喪葬已完成,為何還需撿骨呢?我聽長輩談起,這是因為早期先民從中國大陸渡海來台謀生,
雖然定居於台灣,但基於落葉歸根的心理,最終還是希望要返回故鄉。在台期間,雖然不幸過世,囿於
現實環境,無法運棺渡海返鄉安葬,只好先採薄棺土葬,數年之後再撿骨,然後運骨甕返家鄉安葬。
早期移民台灣的漢人多來自於閩粵地區,而閩粵的漢人又來自河洛中原地區,因中原戰亂而向南遷移,
因此衍生出撿骨的文化。雖然不能重返回中原故鄉,而死葬於閩粵,但撿骨之後,終是希望有一天能
返回故土。這樣的習俗,隨著先民渡海,而隨之來台。
兩、三百年前來台的祖先,在台灣打拼一生,卻仍然希望返回故鄉,或至少死後能
歸葬故鄉,這種心情與心理,其實不難理解,並不是不認同台灣,或者不愛台灣。
隨著時間演進,先民在台定居及繁衍後代,代代相傳,日久他鄉即故鄉;真正的故鄉成了原鄉,
而台灣成為新的故鄉,後代子孫已不再想返回原鄉安葬。然而,撿骨文化未因此而消失,
而是成為一種習俗, 綿延流傳至今。
圖:小時候,常在松山機場,看著父親搭機飛往日本或東南亞
許多社會民間習俗,或許現代人已無法得知其背後的原意,然而既是風俗習慣,則必然承載著某種
特殊的歷史因素,也蘊含著某種普遍的人性價值,所以才會成為社會所共同遵守的文化規範或信念
。鄉愁,就是一種很普遍的人性。
每一世代,無論是自願或被迫,總會有人暫時或長期的離家背井,一生或多或少都會有魂牽
夢繫,而無法消解的鄉愁。
例如,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子弟,年輕時負笈前往美國讀書;畢業後,找到工作,在異鄉結婚生子,
後來成為美國公民,可能定居於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或美國大陸的任何一座城市。我猜想,或許他一輩子都會懷念
台灣的家鄉小吃。或許退休時,當他領到退休金或年金時,會考慮返台定居;或者希望死後骨灰能返回
故鄉,葬於父母之墓旁或先人墓園之內。
這種想法或行為,我想美國人不應該質疑他不認同美國,或者不愛美國。國家認同,其實是一種社會教化的結果;
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鄉愁,卻是一種自然的天性。
這是我為父親撿骨時的一點心情感想,寫成此文,與朋友及讀者分享,或許有助於國內族群之間相互的了解
與體諒。至於一家一己之私情感懷,則藏諸於心,再慢慢消解。
此外,我選錄了幾張父親在半個世紀以前(民國46年,西元1957年),前往日本考察及旅遊時所拍的舊照,
謹以表達追思之意。50年前,我還沒有出生,而如今我已來到人生50歲的附近。
日期:2007.12.25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1957年,父親的日本考察及旅行照片]
|
1957年的日本遊覽車。
|
|
日光火車站。
|
|
日光東照宮(祀祭德川家康)。
|
|
奈良東大寺。
|
|
明治神宮(猜測)
|
|
大阪城天守閣。
|
|
父親(後立者)與友人在日本溜冰。
|
|
父親(右)與友人在日本合影。
|
|
日本奈良公園。
|
|
日本皇宮前合影。
|
include('../adsense2.php');
?>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