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522)

[桃园复兴].枕头山古战场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从角板山公园眺望枕头山

枕头山位于桃园复兴乡的三民村,俯临大汉溪,可控扼附近各台地上的聚落, 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一百年前,泰雅族人曾与清兵、日军先后在枕头山 爆发惨烈的战役,以争夺这座攸关部落生存的山头。

读到这样的史料,知道有这么一座山,就想亲自来爬一趟。枕头山位在北横公路 偏远的山区,不算是大众化的郊山,而又曾是战争血腥之地,计划一个人来爬这 座山,心里难免有点顾虑。

后来,查山友的登山记录,发现枕头山的步道已被 地方政府整修过,命名为“枕头山炮台步道”,路况良好,路径明朗,这才放心地 踏上这趟行程。

从大溪走北横公路(台七线)往复兴乡,在公路里程12.3K 和14.5K处注1,都有产业道 路可通往枕头山登山口。路过三民(水流东)不久,抵达12.3k的叉路口,就看见右侧叉路 口有“枕头山炮台步道”的标志。

转入右叉路,前行不久,路旁有一间土地公庙,瞥见庙旁有一块直立的石头,状似石碑, 下车查看,果然发现是一块古碑。碑文已斑驳模糊,大致刻载信众姓名及建庙捐献的金额,勉强 可读出“昭和七年”(1932年)等字。由此可见,当时的枕头山一带已是汉人拓垦的势力范围了。

图:枕头山炮台步道

循着主路前行,末段的道路变为狭窄,部份路段坡陡,得小心行驶。终于抵达资料记录 的“复兴干202支32”电线杆叉路口。停车于路旁,然后从叉路上行,约3分钟,抵达枕头 山16号及13号民宅。邻近还有几间废弃的红砖厝。这两户民宅亦门户紧闭。门前寂寥,狗笼 也空空荡荡。

登山口就位于13号民宅旁。由此处起登,山径已铺设步道,以木板工法施工,简易而不失自然 本色。沿途山坡地多被农民开垦,遍植桂竹林;踏着土阶往上爬,桂竹夹道,又有轻风吹拂, 景致颇有幽意。不过爬来并不轻松,步道一路陡上,并无太多迂回平缓之处。幸好是这个季节来访, 若是夏日酷暑,一路陡上,恐怕要挥汗如雨。可以想像当年泰雅族人恃险而守,让来攻的敌军吃 尽了苦头。

步道至后段,变为传统的山径,桂竹林渐渐稀少,林相较具变化,景观亦更为自然原始。 而末段山路愈陡峭,令人呼吸喘促,只好放慢脚步,缓步慢行。走走停停,终于登上棱线, 山路自此变为平缓,循棱前行,约莫三、四分钟,抵达枕头山山顶的基石处。

枕头山的山顶,腹地不大,周遭被树林遮蔽,并无展望,无法像当年清兵或日军从此处监控角板山台地一带 的泰雅族部落。而当年的炮台及营垒,已不见遗迹,具成荒堙蔓草。林间草丛深处或许应有残迹,但若无人 手及工具,恐怕不易搜寻。

图:枕头山棱线步道

枕头山,旧名“角板山”,清代的文献称这座山为“夹板山”, 在此设有营垒驻兵,以防范泰雅族人。泰雅族人则称这座山为“Pyasan”(比亚山), 以纪念带领族人抵抗清军而阵亡的头目Payas。泰雅族人与清军曾在此大战。而其导火线则在于 樟脑的利益。

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开山抚番”列为施政重点;光绪12年(1886年),设全台抚垦总局于 大嵙?(桃园大溪),积极开发山地资源。角板山一带丰沛的森林资源,吸引官商的目光。 官府支持的汉人垦号深入山地,并配合隘勇线的设立,不断向前推进,侵入泰雅族人的生活领域, 冲突遂不可避免。泰雅族人不时出草,袭杀隘丁及脑丁,以阻挠汉人伐樟制脑。

光绪13年(1887年),刘铭传调集大军,率领了一万一千多名清军,征讨泰雅族人, 并于枕头山设置炮台,双方激战四月之久,史称“大科?之役”。最后,枕头山炮台被泰雅族人 夺回,刘铭传只好讲和撤兵。

此后数年间,清军与泰雅族人,互有攻防,光绪17年(1891年), 清廷终于击退泰雅族人,于枕头山设营驻兵,做为隘勇线据点。泰雅族人仍时而出袭击清军,零星战斗未止。 据胡适的父亲胡传写于光绪18年(1892年)的《台湾日记与禀启》,提及他考察枕头山营垒时,亲身经历泰雅族 人袭击清军的情形注2。直至清末,清廷始终无法降服泰雅 族人,只能不断强化隘勇线加以防御而已。清廷结束对台统治,枕头山重回泰雅族人的怀抱。

图:泰雅族人(日据时代旧照片)

日本统治台湾初期,施政重心在于肃清平地的汉族反抗势力,对山地原住民采取放任及怀柔态度; 而着随局势稳定,山地庞大的森林资源,吸引官府及商社的注意,台湾总督府延续清代开山抚 番政策,积极将统治势力伸向山地。于是又爆发了与泰雅族人的冲突。

明治39年(1906年),第五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上任后,制定“五年理蕃计划”,决心采取 强硬的手段,以军事武力为后盾,打算使全台所有原住民部落于五年内完全归顺。次年,便爆发 了“大科?战役”。

这场战争,台湾总督府动员1200名军警,与泰雅族人在枕头山僵持40余日,后来日军陆续增援, 最后才以优势武力攻下枕头山。枕头山失守,日本的殖民统治终于进 入角板山。台湾总督府专卖局顺利深入山地,测量土地,调查森林 资源,埋设基石。而不愿归降的泰雅族人只好往深山撤退。

今日的角板山宾馆入口右侧有一间破旧的日式建筑物,即是当年台湾总督府“专卖局角板 山收纳诘所”,见证了这段历史往事。

我站在枕头山,遥想百年沧桑往事。在棱线山径上,看见见一、两颗突兀的石块躺卧路旁, 是否为当年炮垒残迹?难以论断。百年前,这里曾是烽火之地,兵勇尸骸枕藉于我走过的 山路,而如今周遭一片寂静,仿佛都不曾发生过。炮台营垒已消失,但这段历史并没有被遗忘。

旅游记日期:2007.12.07(写于2007.12.13)【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专卖局角板山收纳诘所。(拍摄于2005.08.02) 专卖局角板山收纳诘所。(已加盖遮雨蓬保护)


新修的栈道,伸入角板山收纳诘所。 专卖局角板山收纳诘所招牌(新设)。


【路程时间记录】
复兴干202支32---3分钟---枕头山13号民宅---35分钟---枕头山

注1:台七线12.3K处的公车站牌为 “枕头山口”,入口有“枕头山炮台步道”的标志。台七线14.5K的站牌为“枕头山”,附近有整排的商店。 产业道路口在“叶记行”商店旁。 由12.3K进入的产业道路较迂回且狭窄,若是开车前往,建议可由14.5?进入,只要沿着枕头山产业道路前行 ,经过垃圾处理场,继续直行,抵达“复兴干202支32”电线杆的叉路口,就会看见“枕头山炮台步道”的标志。 “202支32”电线杆附近路旁可停车。

注2:《台湾日记与禀启 》所记如下:

“(三月)初十日,辰初由大科?(大溪)起程,午刻至阿拇坪大营,谒统领各军林荫堂(林朝栋)观察, 即偕赴夹板山营。是营驻夹板山巅,望呐哮(复兴乡泽仁村)、水流东(三民)各营及合吻(霞云坪) 、加辉(奎辉),均如目前。

十一日,丑刻天下雨。定海中营、栋字左营及栋字正营一哨、右营一哨、台勇一哨、隘勇中营及劲勇 合一哨冒雨渡溪进驻合吻。雾中但闻枪炮声、喊呐声,而不能见其战状。天明雾退,生番来扑栋字右营; 该营抵御,枪声自晓至申正不绝。番在林中,亦不能察其多寡;我军之枪炮能否毙贼,亦不可知。 惟据探报,进合吻者台勇阵亡三人、伤五人,定海中营渡水溺死一人,栋右接仗者阵亡三人、伤数人。 盖我军连日攻加辉,贼专力防我由呐哮进加辉,伏守合吻者不多,故我取合吻易为力也。申正随林统领 回阿拇山大营。”


[行旅照片]

“枕头山炮台步道”标志(北横公路12.3K)。


枕头山产业道路旁的土地公庙。

土地公庙捐献修庙石碑(昭和7年,西元1932年)。

从“复兴干202支32”电线杆叉路口走往枕头山登山口(13号民宅)。

枕头山13号及16号民宅。

枕头山炮台步道。

枕头山炮台步道。

末段变为陡峭的泥土路。

棱线山径变为平缓。

枕头山基石处,腹地狭小,无展望。

枕头山,海拔631公尺,三等三角点(编号4185)
枕头山炮台残迹,或许藏身于荒堙蔓草里。

[旅行地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