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19)

[北市中山].劍潭公園.台灣神社遺跡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劍潭公園台灣神社狛犬

劍潭公園位於劍潭山的山腳下,緊臨中山北路,與圓山大飯店為鄰,只是一座小公園而已。

這座公園引起我興趣的是公園入口的一對石獅子。山友斌斌兄《我的赤腳旅行》網站曾介紹過這對石獅, 牠正式的名稱是「狛犬」,是屬於昔日台灣神社的遺跡之一。

台灣神社在哪裡呢?就是今日的圓山大飯店。明治34年(1901年),台灣總督府在圓山大飯店的現址建立台灣神社; 這座神社是台灣位階最高的神社,主祀日本的國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 少彥名命,以及被尊為「平台之神」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台灣神社占地約五公頃,設置狛犬、鳥居、石燈籠、社務所、手水舍、拜殿、本殿等設施, 神社順著劍潭山的山坡,由下而上,分為三層,隨著階梯參道逐層而上,本殿位在最高處的位置。

當時,台灣總督府特別興建了跨越基隆河的「明治橋」,以連接神社與市區的交通;並且拓寬及整修市區往台灣神社的道路。 這條道路被稱為「敕使街道」,即是今日的中山北路,而明治橋,就是現在圓山的中山橋。

圖:圓山大飯店(台灣神社舊址)

日本統治台灣之初,對於台灣人的傳統宗教信仰,採取寬容的政策,建立的日本神社數量極為有限。

直到日本統治的後期,軍國主義抬頭,推展「皇民化運動」,宗教政策趨於嚴緊,全台各地才開始廣建神社, 並以「一街一庄一神社」為目標,希望藉此改變台灣人的傳統信仰,將台灣人改造成為真正的日本皇民。

這一時期,台灣神社亦開始擴大規模,並將鄰旁大直的劍潭古寺遷往更偏僻的北勢湖山麓, 在劍潭古寺原址興建「台灣護國神社」。護國神社完工於昭和17年(1942年)。

台灣神社則在原址左側附近建造規模更大的新神社,昭和19年(1944年)完工,並增祀日本天照大神, 於是台灣神社升格為「台灣神宮」註1。 台灣神宮原本預定於昭和19年12月舉行鎮座祭,將台灣神社的神位遷至神宮新址,不料同年10月25日, 一架飛往松山機場的民航機在降落時發生意外,在台灣神宮附近的劍潭山墜毀,焚毀了才剛完工的台灣神宮。 此時已是二次大戰末期,日本的戰局逐漸逆轉,處境日艱,已無力再修復神宮。 次年,日本戰敗投降,結束了在台的殖民統治。

圖:台灣神社殘存的石燈籠,置於圓山兒童育樂中心內

戰後,日本神社多遭破壞或移作它用。

例如,「台灣護國神社」則改建為忠烈祠, 「台灣神宮」成了現在的中央廣播電台(北安路55號),舊台灣神社則拆除改建為台灣大飯店,民國41年(1952年), 再由蔣夫人(宋美齡)接手,改稱「圓山大飯店」。

台灣神社原有的建築主體,早已消失半個世紀以上,未留遺跡,而神社的部份附屬物則流落各地。例如, 神社的兩隻狛犬被遷至劍潭公園;一座石燈籠被移置於今日的圓山兒童育樂中心內; 此外,當年滿洲國溥儀皇帝贈送給台灣神社的兩尊銅牛,則被移至今日的二二八和平公園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入口處。

至於神社的銅馬,則不知流落何方?有人認為可能就是放置於二二八公園內的那尊銅馬, 但有人認為不是。我蒐集的台灣神社照片,並無銅馬的影像,所以無從驗證。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在台推展皇民化運動愈為急切,我曾聽長輩提起, 當時家家戶戶須改祀奉日本天照大神的神位,而且這座神位還得花錢去購買, 民眾敢怒不敢言,只能陽奉陰違。日本一戰敗投降,日照大神的神位就被人當垃圾丟棄, 家家戶戶紛紛重新放回祖宗及舊的神明牌位。

日本結束在台統治,神社多遭破壞,以當時的民情,自是合情合理。而隨歲月演變, 未遭完全破壞的殘存神社,如今都已獲得重視,視為歷史遺跡,而加以保存。 例如三級古蹟桃園神社,就是目前日本本土以外, 保存最完整的日本神社。

至於神社的不少舊跡,如狛犬,如銅馬,則分散四處,或被放置於公園, 或被收留於寺廟,或安置於校園, 或置於其它公共場所;半個多世紀以來,它們早已脫離神社生活,而融入日常百姓的生活領域。 雖然輝煌歲月不在,但免於被報復破壞,默默地見證歷史,也算是一種幸運的際遇了。

台灣神社的銅牛(二二八和平公園) 二二八公園神社銅馬(不確定是否來自台灣神社)

台灣神社 台灣神社

旅記日期:2007.12.05


註1:日本神社的社號依等級(社格)而分為:神宮大社神社,而以神社及社最為普遍。


台灣神社入口,明治橋(中山橋)前 (圖片採自:《臺灣懷舊》,創意力文化出版,1993年,影像已重製)

台灣神社鳥瞰圖 (圖片採自:《臺灣懷舊》,創意力文化出版,1993年,影像已重製)

台灣神社狛犬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