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05)

[台北淡水].紅毛城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紅毛城

大約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知道淡水有一座紅毛城。

當時紅毛城還沒沒無聞,少為人知,甚至還不是屬於台灣的領土,高高的圍牆,阻擋外人進入,自成一個幽寂的世界。

而有一些憤怒的青年,大膽翻牆硬闖,與紅毛城的管理人員大玩捉迷藏的追逐遊戲。

我認識紅毛城,是源自於當時讀到的一篇報導;時隔這麼久,印象仍深刻,記得文章作者的名字好像叫做「李國利」。 我寫這篇旅記時,用這個名字去蒐尋紅毛城的資料,結果找到了「李利國」。我想當年應該就是讀了他寫的文章。

那篇文章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提到了當時許多人還都不知道的事實,在台灣竟然還有一塊外國租界地, 本國人民卻只能在圍牆外欣賞紅毛城,不能踏入自己國家的土地。不平等條約不是早就廢除了, 怎麼還有租界地被外人搶佔不還呢?年輕時充滿熱情,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知道這樣的事實,當然是熱血澎湃了。

圖:英國領事館官邸

紅毛城被租借給外國,是源自咸豐十年(1860年)簽定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台灣的安平及淡水港被列入對外通商口岸之一。

同治元年(1862年),淡水正式開港。英國是第一個來台灣設置領事館的國家, 前後在淡水、打狗、安平等地各設立領事館。

同治6年(1867年),英國駐淡水領事向清廷承租當時已荒廢的紅毛城做為領事館,雙方簽定租約為99年。 九九年是否意味著「久久」、「永久租借」的意思呢?事實並非如此。99年租約到期,還是要歸還的。

例如英國在光緒24年(1898年)向清廷承租九龍半島,以擴大香港島的腹地,租期也是99年。轉眼百年, 1997年時,英國還是得將九龍半島歸還給中國。而香港島與九龍半島已密不可分,英國人即使百般不願意, 也只好連同香港島也一併歸還給中國。

英國人承租紅毛城之後,加以整修,在屋頂加雉堞、角樓,在南牆增加露台、雉堞及槍眼。 後來又在紅毛城旁蓋了一棟英國領事館官邸。租期長達99年,這期間歷史變化不小,台灣一度成為日本的領土, 二次大戰後,又重歸中國,儘管滄海桑田,這租約仍然有效,紅毛城仍屬於英國領事館所有。

民國38年(1949年),內戰失利的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次年,英國立即承認北京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但英國政府並未撤離在台的領事館,仍與台灣維持實質的政治關係。這是因為當時台灣在美國的支持下, 仍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地位不容輕忽,因此英國仍與台灣維持政治關係。

直到民國60年(1971年),中華民國政府失去中國代表權,被迫退出聯合國;次年,英國即全面撤館走人, 完全斷絕了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撤館的英國卻不肯歸還紅毛城,而將紅毛城交由澳大利亞託管。這一年, 澳大利亞又宣佈與台灣斷交。於是英國政府匆匆又將紅毛城委託美國政府代管。紅毛城自此進入幽寂歲月, 空蕩的城堡及園邸,庭院深深,寂寥地座落於淡水河口的山丘上。

圖:陳列於英國領事館官邸旁的古砲

三十年前,初次讀到紅毛城的報導時,只覺得英國政府蠻橫,既然斷交了,為什麼不肯歸還紅毛城, 而我們的政府也太軟弱,竟遲遲不追討國土,也難怪一些熱血青年要翻牆進入,慷慨激昂地說這是國恥了。

當時文章並沒有說明英國政府為何不肯歸還紅毛城。大英帝國雖然已經落沒, 但也還算是個紳士之國,怎麼會如此無理耍賴?直到長大成人後,終於能理解英國政府的立場。

紅毛城歸還的問題大概是因為涉及了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一百年前,英國向中國租借紅毛城,租期已過, 而又已斷交,理應要歸還給中國。只是,英國該將紅毛城歸還給哪一個中國呢?

此時英國已承認北京政府, 則理當要將紅毛城歸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共產中國的治權又不及台灣,又如何可能接收? 而英國政府已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又怎能將紅毛城交給在台灣的國民政府呢?還與不還,陷入兩難, 英國政府只好暫且不還,委託他國代管。而當時我們的政府剛被趕出聯合國,對此事也只好默默忍受, 否則撕破了臉,英國人公開說出這不歸還的理由,恐怕政府也會臉上無光。

民國68年(1979年)年初,美國與台灣斷交,紅毛城的歸還問題終於又登上檯面,台灣民間強烈要求收回紅毛城的聲浪高漲。 最後透過非正式的外交管道協商,英國政府終於答應將紅毛城歸還給台灣。 民國69年(1980年)6月30日,紅毛城終於升起了中華民國國旗。

民國71年(1982年),立法院通過《文化資產保護法》,紅毛城以擁有300多年的歷史,被列為國家第一級古蹟, 經整之後,重新開放供民眾參觀。此後,關於紅毛城的歷史,才漸為民眾所熟知。

圖:大批遊客參觀紅毛城及英國領事館官邸

紅毛城最早是西班牙人所建立。西班牙人在西元1626年來到台灣,佔領基隆的社寮島(和平島),構築「聖薩爾瓦多城」, 展開在北台灣的殖民統治,與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對抗。

1628年,西班牙人在淡水紅毛城的現址建造「聖多明哥城」, 並將殖民的勢力延伸至台北盆地。此外,西班牙人亦進入了蘭陽平原。當時西班牙人在北台灣建立三個省區(province): 淡水(Tamchui)、哆囉滿(Turoboan)、蛤仔難(Cabaran)。

淡水的地名,即是起源於西班牙人統治時期所命名的Tamchui,是取自於當地的平埔族Tamchui社的譯音。 明朝崇禎9年(1636年)的《皇明大一統總圖》在台灣北部出現了「雞籠」、 「澹水」的地名。「澹水」應是來自西班牙人Tamchui的譯字,後來演變為「淡水」,福佬話唸成Tam-tsui。 因此淡水的地名與此地的河水淡鹹無關,而是源自平埔族的一個社名。

1642年時,荷蘭軍艦北上,包圍基隆社寮島的西班牙城堡,才不到三天時間,西班牙士兵就豎白旗投降了, 匆匆結束了西班牙在北台灣16年的統治。西班牙人走後,荷蘭人於1644年在聖多明哥城原址興建了一座「安東尼堡」,即是今日的紅毛城。 因當時中國人稱為荷蘭人為「紅毛」,所以這座城堡就被稱為「紅毛城」。

圖:紅毛城

1662年,荷蘭人被鄭成功擊敗,黯然撤離台灣。明鄭初期曾派兵駐守紅毛城,以防止荷軍與清軍聯合回襲台灣。

隨後局勢穩定,明鄭政權以經營台灣南部為主,位於北疆偏遠的紅毛城遂逐漸荒廢。 康熙22年(1683年),清廷派施琅攻台,鄭克塽投降,台灣歸於大清帝國統治。

此時的紅毛城已淪於荒煙蔓草之中。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新設彰化縣,並增設淡水海防廳;次年, 淡水同知王汧修葺才重修荒廢數十年的紅毛城,修築城牆及增闢四座城門,名為「淡水砲城」。

後來由於防守形勢的改變,清兵將防禦重心移至離岸較遠的「滬尾砲台」, 這座淡水砲城漸漸失去防衛機能,而再次淪為廢墟。直到1867年英國承租紅毛城之後,才展開重修,拆除清朝修築的圍牆及城門,僅留下「南門」作為出入口。

今日紅毛城,是荷蘭人打造的城堡結構,再加上英國人重新整修過的模樣。紅毛城旁的英國領事館官邸, 紅磚拱廊的殖民地建築風格,建築典雅優美,成為台灣近代最具代表性的洋樓之一。昔日用於防衛紅毛城的各式古砲,如今則陳列於紅毛城及領事館之間的花園內,供民眾觀覽。

我來訪紅毛城時,雖然是非假日,但一輛輛遊覽車不斷送進遊客。我家小東年紀小又好動,我擔心他四處奔撞, 會波及古蹟及自身的安危,所以抱著他進入城堡及領事官邸匆匆參觀而已。隨後漫步於紅毛城戶外的廣場及花園走道, 望見了紅毛城角樓的旗桿上,國旗正迎風飄揚,國旗旗色與紅毛城牆色相同,相互輝映。這一幕,讓我想起了30年前的往事。 於是以此為引子,寫成這篇《紅毛城》旅記。

旅遊日期:2007.10.18


[行旅照片]

紅毛城。

紅毛城對著淡水河口。

英國領事館官邸。

小東遊古蹟。

英國領事館官邸。

磚拱迴廊,殖民地式的洋樓。

古砲。

古砲。

英國領事館官邸。

參觀人潮。

紅毛城入口的城門-清代的南門遺跡。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