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505)

[台北淡水].红毛城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红毛城

大约30年前,我第一次知道淡水有一座红毛城。当时红毛城还没没无闻,少为人知,甚至还不是属于 台湾的领土,高高的围墙,阻挡外人进入,自成一个幽寂的世界。一些愤怒的青年,大胆翻墙硬闯, 与红毛城的管理人员大玩捉迷藏的追逐游戏。

我认识红毛城,是源自于当时读到的一篇报导;时隔这么久,印象仍深刻,记得文章作者的名字好像 叫做“李国利”。我写这篇旅记时,用这个名字去搜寻红毛城的资料,结果找到了“李利国”。我想 当年应该就是读了他写的文章。

那篇文章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提到了当时许多人还都不知道的事实,在台湾竟然还有一块外国租界地, 本国人民却只能在围墙外欣赏红毛城,不能踏入自己国家的土地。不平等条约不是早就废除了, 怎么还有租界地被外人抢占不还呢?年轻时充满热情,怀有强烈的爱国意识,知道这样的事实,当然是热血澎湃了。

图:英国领事馆官邸

红毛城被租借给外国,是源自咸丰十年(1860年)签定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台湾的安平及淡 水港被列入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同治元年(1862年),淡水正式开港。英国是第一个来台湾设置领事馆的 国家,前后在淡水、打狗、安平等地各设立领事馆。

同治6年(1867年),英国驻淡水领事向清廷承租当时已荒废的红毛城做为领事馆,双方签定租约为99年。 九九年是否意味着“久久”、“永久租借”的意思呢?并非如此。99年租约到期,还是要归还的。 例如英国在光绪24年(1898年)向清廷承租九龙半岛,以扩大香港岛的腹地,租期也是99年。转眼百年, 1997年时,英国还是得将九龙半岛归还给中国。而香港岛与九龙半岛已密不可分,英国人即使百般不愿意, 也只好连同香港岛也一并归还给中国。

英国人承租红毛城之后,加以整修,在屋顶加雉堞、角楼,在南墙增加露台、雉堞及枪眼。 后来又在红毛城旁盖了一栋英国领事馆官邸。租期长达99年,这期间历史变化不小,台湾一度成为日本的领土, 二次大战后,又重归中国,尽管沧海桑田,这租约仍然有效,红毛城仍属于英国领事馆所有。

民国38年(1949年),内战失利的中华民国政府迁播来台;次年,英国立即承认北京政府,与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交,但英国政府并未撤离在台的领事馆,仍与台湾维持实质的政治关系。这是因为当时台湾在美国 的支持下,仍是代表全中国的合法政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地位不容轻忽,因此英国仍与 台湾维持政治关系。

直到民国60年(1971年),中华民国政府失去中国代表权,被迫退出联合国;次年,英国即全面撤馆走人, 完全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撤馆的英国却不肯归还红毛城,而将红毛城交由澳大利亚托管。这一年, 澳大利亚又宣布与台湾断交。于是英国政府匆匆又将红毛城委托美国政府代管。红毛城自此进入幽寂岁月, 空荡的城堡及园邸,庭院深深,寂寥地座落于淡水河口的山丘上。

图:陈列于英国领事馆官邸旁的古炮

30年前,初读红毛城的报导时,只觉得英国政府蛮横,既然断交了,为什么不肯归还红毛城,而我们的政府 也太过软弱,迟迟不追讨国土,难怪一些热血青年要翻墙进入,慷慨激昂地说这是国耻了。

当时文章并没有说明英国政府为何不归还红毛城。大英帝国虽然已经落没,但也还算是个绅士之国, 怎么会如此无理耍赖?直到长大成人后,才终于能理解英国政府的立场。

红毛城归还的问题大概是因为涉及了中国代表权的问题。一百年前,英国向中国租借红毛城,租期已过, 而又已断交,理应要归还给中国。只是,英国该将红毛城归还给哪一个中国呢?此时,英国已承认北京政府, 则理当要将红毛城归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共产中国的治权又不及台湾,又如何可能接收?而英国政府已 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又怎能将红毛城交给在台湾的国民政府呢?还与不还,陷入两难,英国政府只好暂且不还, 委托他国代管。而当时我们的政府刚被赶出联合国,对此事也只好默默忍受,否则撕破了脸,英国人公开说出这 不归还的理由,恐怕政府也会脸上无光。

民国68年(1979年)年初,美国与台湾断交,红毛城的归还问题终于又登上台面,台湾民间强烈要求收回红毛 城的声浪高涨。最后,透过非正式的外交管道协商,英国政府终于答应将红毛城归还给台湾。民国69年(1980年) 6月30日,红毛城终于升起了中华民国国旗。

民国71年(1982年),立法院通过《文化资产保护法》,红毛城以拥有3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第一级古迹 ,经整之后,重新开放供民众参观。此后,关于红毛城的历史,才渐为民众所熟知。

图:大批游客参观红毛城及英国领事馆官邸

红毛城最早是西班牙人所建立。西班牙人在西元1626年来到台湾,占领基隆的社寮岛(和平岛),构筑“圣萨尔瓦多城”, 展开在北台湾的殖民统治,与台湾南部的荷兰人对抗。1628年,西班牙人在淡水红毛城的现址建造“圣多明哥城”, 并将殖民的势力延伸至台北盆地。此外,西班牙人亦进入了兰阳平原。当时西班牙人在北台湾建立三个省区(province): 淡水(Tamchui)、哆啰满(Turoboan)、蛤仔难(Cabaran)。

淡水的地名,即是起源于西班牙人统治时期所命名的Tamchui,是取自于当地的平埔族Tamchui社的译音。 明朝崇祯9年(1636年)的《皇明大一统总图》在台湾北部出现了“鸡笼”、 “澹水”的地名。“澹水”应是来自西班牙人Tamchui的译字,后来演变为“淡水”,福佬话念成Tam-tsui。因此, 淡水的地名与此地的河水淡碱无关,而是源自平埔族的一个社名。

1642年时,荷兰军舰北上,包围基隆社寮岛的西班牙城堡,才不到三天时间,西班牙士兵就竖白旗投降了, 匆匆结束了西班牙在北台湾16年的统治。西班牙人走后,荷兰人于1644年在圣多明哥城原址兴建了一座“安东尼堡”,即是今日的红毛城。 因当时中国人称为荷兰人为“红毛”,所以这座城堡就被称为“红毛城”。

图:红毛城

1662年,荷兰人被郑成功击败,黯然撤离台湾。明郑初期曾派兵驻守红毛城,以防止荷军与清军联合 回袭台湾。随后,局势稳定,明郑政权以经营台湾南部为主,位于北疆偏远的红毛城遂逐渐荒废。 康熙22年(1683年),清廷派施琅攻台,郑克塽投降,台湾归于大清帝国统治。

此时的红毛城已沦于荒烟蔓草之中。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新设彰化县,并增设淡水海防厅;次年, 淡水同知王汧修葺才重修荒废数十年的红毛城,修筑城墙及增辟四座城门,名为“淡水炮城”。随后, 由于防守形势的改变,清兵将防御重心移至离岸较远的“沪尾炮台”, 这座淡水炮城渐渐失去防卫机能,而再次沦为废墟。直到1867年英国承租红毛城之后,才展开重修,拆除 清朝修筑的围墙及城门,仅留下“南门”作为出入口。

今日红毛城,是荷兰人打造的城堡结构,再加上英国人重新整修过的模样。红毛城旁的英国领事馆官邸, 红砖拱廊的殖民地建筑风格,建筑典雅优美,成为台湾近代最具代表性的洋楼之一。昔日用于防卫红毛城 的各式古炮,如今则陈列于红毛城及领事馆之间的花园内,供民众观览。

我来访红毛城时,虽然是非假日,但一辆辆游览车不断送进游客。我家小东年纪小又好动,我担心他四处奔撞,会 波及古迹及自身的安危,所以抱着他进入城堡及领事官邸匆匆参观而已。随后漫步于红毛城户外的广场及花园走道, 望见了红毛城角楼的旗杆上,国旗正迎风飘扬,国旗旗色与红毛城墙色相同,相互辉映。这一幕,让我想起了30年前的往事。 于是以此为引子,写成这篇《红毛城》旅记。

旅游日期:2007.10.18 【推荐本文给朋友

【相关标签】


[行旅照片]
红毛城。


红毛城对着淡水河口。

英国领事馆官邸。

小东游古迹。

英国领事馆官邸。

砖拱回廊,殖民地式的洋楼。

古炮。

古炮。

英国领事馆官邸。

参观人潮。

红毛城入口的城门-清代的南门遗迹。

[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