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497)

[桃园中坜].新街国小日式宿舍.藜光焕彩古厝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新街溪

中秋假期陪老婆回中坜娘家,趁着空档独自至中坜市区探访古迹。由于是临时起意,随身未带 参考资料,脑海想起新街国小的日式宿舍,位置就在新街仁海宫旁,附近也有一些老房子可看。

新街国小位于熙来攘往的纵贯路上,路旁不易停车,于是停车于附近的家乐福量贩店。 从家乐福走出来,过新街桥,然后沿着新街溪畔的河堤步道,约几分钟,就来到了仁海宫前的 庙前街。

新街溪,是中坜市区两条主要的河川之一,另一条是老街溪,曾是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 如今却只沦为市丛林的大水沟,水面不时飘来异味,也减损了河畔这条景观步道的魅力。所幸今日有 秋风吹拂,异味随风散远,而太阳已渐西斜,晚风凉爽,走在河堤小路上的感觉还不错。

图:仁海宫(新街庙)

仁海宫,位于新街上,所以又称“新街庙”。新街,其实已是一条老街,所以被称为“新街”, 是相对于中坜车站前的老街而言,清朝时,这里的开发较晚,所以称为“新街”,随着市镇发区,中坜的 新街、老街早已连成一气,高楼林立。

翻查1904年的《台湾堡图》,则仍可看见新街、老街壁垒分明, 两个聚落之间,仍是大片的农田。

仁海宫创建于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是中坜市现存最古老的庙宇,当时由桃园十三大庄仕绅共同捐资筹建, 祀奉天后妈祖。由于新街位于南来北往的纵贯路上,中坜又约是淡水厅厅治的竹堑(新竹市)与台北八里坌的 中途,成为商旅中继休憩点,新街庙香火鼎盛,成为当地民间信仰的中心。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领近卫师团由台北南下,7月30日抵达中坜时, 选定仁海宫为御营住宿一晚。后来在昭和10年(1935年),中坜地方人士在庙前的新街溪畔竖立北白 川宫御遗迹纪念碑。台湾光复后,碑文遭到破坏,已不见其遗迹。

图:新街国小日式旧校舍

位于仁海宫旁的圣迹亭(惜字亭),我上次已曾来访过。新街国小的 校门就位于仁海宫与圣迹亭之间。

遇上中秋连续假期,校门紧闭,原以为无缘进入,却逢校警出来倒垃圾, 说明来意之后,校警大方允许,并热心告诉我日式旧校舍就位于校园的最后方。

新街国小的校门狭窄,我原以为只是一所小型的学校,穿过两排校舍,两栋建筑之间,成排的茄苳树, 绿姿盎然;之后来到大操场,才发现这所小学其实并不小,大操场的右侧及对面还有新建的校舍, 新校舍的后方就是日据时代的旧校舍了。

一间小小的日式旧屋隐身于这校园深处的一角,其旁就是学校围墙了。这里是新街国小的发源地。新街国 小创立于昭和9年(1934年),迄今已有70几年历史,这也是眼前这间旧房子的年岁。老屋早已破旧不堪, 三年前被列入县定古迹之后,展开抢救整修。我原以为古迹已整修完毕,岂料只有屋顶及外观修膳而已, 屋内的和室地板及木板隔间都还残破凌乱。屋外则围着一圈黄色警示塑胶带,以禁止游客闯入。

校警说,因为经费不足,所以维修工作尚未完成。

旧校舍旁有老榕及小池塘,池畔有木椅、草圃,此地环境清雅,日后这间旧校舍整修完毕,或许可 考虑做为校史室或做为保存新街历史记忆的艺文展览馆。

图:“藜光焕彩”古厝

离开新街国小,我沿着仁海宫庙前的纵贯路(延平路 )走往元化路。这印象中,元化路与延平路口 的附近有一间“藜光焕彩”古厝。

来到两条马路交会处,我从元化路的小巷子进入,很快地找到这间隐身 于高楼大厦后方的古厝。其旁一栋新的住宅大楼正在兴建中。

这是一间传统的红砖三合院古厝,院前有外墙将门前庭院分为内埕及外埕,外墙的墙柱是日式的洗石子 风格,古朴婉约;斜阳下,红砖透出古朴的色彩,内埕的红墙旁有一株老芭乐树。屋瓦略显破旧,老屋疲态可见, 门窗紧闭,在这薄暮时分,更显沧桑寂寥。

“藜光焕彩”的匾额,悬挂于三合院正厅的门额。门联的刻字依旧清晰,写着“藜阁焕文光,座拥诗书万卷; 果园养宿志,门迎花月三春。”,反映出主人的志趣。这匾额题字的意义为何?我想起曾探访过的中 坜“燃藜第”古厝,取其意,猜想这一户应也是刘姓人家。

举起相机拍摄古厝时,背后的巨厦与低微的古厝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时几许悲意涌上心头。希望不是, 但或许这将又是一张古厝的遗照。

旅游日期:2007.09.23

 


[行旅照片]
新街溪

仁海宫(新街庙)

圣迹亭(后方为新街国小校园)

新街国小(档案照片)。

校园内的茄苳老树

美轮美奂的新校舍

新街国小日式旧校舍(1)

新街国小日式旧校舍(2)

内部整修中

藜光焕彩古厝(延平路308巷6号)

寂寥宅院

藜光焕彩

斜阳夕照

新街溪暮色

[行旅图]


【附录】台湾堡图-中坜新街附近(1904年)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