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94)

《堡圖》尋寶-南港山有哪幾條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南港山前山的市景

最近使用《臺灣堡圖》探索陽明山國家公園石梯嶺一帶的淡基橫斷古道。

心血來潮,於是也想運用《臺灣堡圖》來瞧瞧我家附近的南港山,百年前的古道面貌是如何模樣。

南港山是台北市信義區與南港區的分界,山徑錯綜複雜,叫得出名號的登山口就有20個之多, 到底哪幾條才是貨真價實的百年古道呢?

《臺灣堡圖》是日據初期,日本殖民政府為掌握台灣土地資源,所進行的全島土地測量,除「番地」之外, 測量範圍涵蓋了台灣東北及西部平原的台地和丘陵地區。這項調查從明治31年(1898年)開始,由日本政府最高 測量機關「土地測量部」負責,費時6年,明治37年(1904年)時印製完成二萬分之一比例尺的《臺灣堡圖》。

《臺灣堡圖》完成於日據初期,日本統治台灣之初,各地反抗事件層出不窮,時局未靖,日本總督府的施政以軍事 為優先,以緩靖地方為要務,大規模的建設尚未開展,因此《臺灣堡圖》所描繪的內容,大致可視為是晚清 時代台灣的土地面貌。

圖:大嶺古道(北興宮步道)

我對《臺灣堡圖》興趣濃厚,但過去一直無法從網路尋到完整的堡圖資料。

後來經山友介紹,才找到中研院電子計算機中心的網站,這裡不但有完整的堡圖繪圖資料,同時還結合Google的衛星地圖,並可將今日地圖與《臺灣堡圖》交疊觀看, 以比較今昔的變化。這對有興趣探索古道的山友來說,實是一大福音。

但即使沒有使用這項地圖今昔對照的功能,只看百年前的《臺灣堡圖》,我也能清楚地辨識出我居家附近的土地面貌。 蜿蜒的基隆河、縱貫線鐵路、松山車站(錫口車站)、南港山,都是極明顯的地標,而地圖上標示的庄名也都沿襲至今, 南港山的前山,幾個主要村庄,例如三張犁庄、五份埔庄、中陂庄、後山陂庄、新庄仔庄等,對於生於斯、 長於斯的當地居民來說,讀這份《臺灣堡圖》時,應會有一份熟悉及親切感。附近的四座大埤塘-永春陂、中陂、後山陂、 新庄仔陂,也都清楚地繪於《臺灣堡圖》。這四座埤塘,隨著農業式微,如今或已消失,或者已大幅縮小面積。

其中的永春陂,位於豹山、獅山之間,大約是現在的陸軍永春營及松山商職的校址,是最早消失的陂塘;中陂位於虎山腳, 目前己變為瑠公國中;我國中時,陂池還在,夏日時,附近孩子都來此戲水游泳,不時會發生意外溺斃事件。 民國六十幾年(1970年代),一次颱風,上游礦場的捨石山崩塌,土石流湧入陂池,也沖至福德街,造成嚴重災情。 此後,中陂就奄奄一息。後來,剩下的湖面被填平,成為學校用地。

後山陂則位在今日的南港公園內,陂池面積已大幅縮小。捷運板南線有一站名為「後山埤」,很多乘客不曉得其意義, 其實就是指這座陂塘,及此陂塘所衍伸出來的地名。新庄仔陂則位於捷運板南線昆陽站附近的山麓, 湖水豐盈,景色秀麗,但因毗鄰聯勤兵工廠,地點敏感,環湖又無步道及公園,又有藩籬阻隔,因此幾乎不見遊客縱跡。

圖:虎山溪自然步道

我家屬於中陂庄的區域,距離中陂不遠,從《臺灣堡圖》這座陂池的位置,再往北推移一寸, 就可找到百年前我家的位置了。附近一片稻田。

這景象在民國六0年代仍然可見,當時我家附近的林厝、 王厝都還是三合院的紅磚古厝,並不難找個空地與鄰居孩子們一起玩棒球。 當時附近公寓大樓已逐漸增多。隨後的幾十年間, 地貌急遽變化。

其中,變化最大的應屬信義計劃區。《臺灣堡圖》上,五份埔庄至三張犁庄之間,都是廣大的平野農田。 日據時代,昭和15年(1940年),日本為因應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軍事需求,這片區域被徵收做為陸軍兵工廠。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之後,成立「四四兵工廠」,一直到1980年代,兵工廠外移,這片區域變更為信義計劃區,而發展成為台北市最繁榮的新興商業區。

《臺灣堡圖》繪製精美詳盡,我猜想這些繪圖工程人員都曾接受美術訓練,具備素描的基本技巧, 否則怎能繪得如此精巧且具有藝術性?地圖上佈滿各式樣的線條,乍看時,得花點工夫才能分辦清楚每一線條代表的意義; 有的線條代表堡界、庄界,有的是等高線,有的河流。道路則大致分兩種,一種是主要幹道,劃兩條平行的線條, 中間空白,表示馬路寬大;另一種道路是屬於小路或小徑,主要是村庄之間或山區聯絡的道路,僅以虛線表示。小徑容易與庄界混淆, 庄界是以一長一短的虛線表示,小徑則是全由短的虛線所構成的。

圖:大嶺古道越嶺鞍部附近的福德祠

南港山的古道,主要是為了聯絡前、後山的村庄,後山居民翻越南港山,前往熱鬧的前山市區(錫口市街)採買生活用品或販售農產品。

其中,南港山東側較著名的,且在堡圖上清楚繪出來的古道, 是翻越大嶺頭的「大嶺古道」。這條古道前山的入口位於成福路269巷的北興宮, 被稱為「北興宮步道」或「大嶺步道」;古道越嶺鞍部處有一座土地公廟, 惟已經改建過,毫無古廟色彩。

越嶺之後,古道走往後山,出口位於南港研究院路四段50巷,巷口有一座土地公廟「福和宮」,附近有麗山橋, 因此這條古道又稱「麗山橋步道」註1。位於後山的這段古道, 因開發較晚,因此步道仍維持較原始的自然風貌,古道途中及麗山橋附近都還可看見紅磚厝及更早的土埆厝。

研究院路四段闢建柏油馬路後,「大嶺古道」就失去了昔日的交通功能。而做為休閒用途, 其魅力亦遠不如附近的「虎山溪自然步道」註2。從《臺灣堡圖》, 亦可找到虎山溪步道的蹤跡,登山口就在中陂陂池的右岸。這條山徑只至南港山半山腰,並非越嶺路。當時人們上南港山, 除了利用山坡地種墾,也砍伐相思樹製成木炭;此外,南港山蘊藏煤礦,以「松山煤」著稱註3,清末已有民眾前往開採。

除虎山溪自然步道之外,「豹山溪步道」見諸於《臺灣堡圖》, 就在永春陂的岸旁有一小徑穿過豹山、獅山之間的山谷。上爬至鞍部後,古道一分為二,一往三張犁庄, 一續沿著拇指山西側腰繞,最後可出福德坑、萬順寮,至深坑仔庄。這條山路是昔日南港山系的茶路之一。 步道途中有一座由新生煤礦於民國43年(1954年)重修的福德祠,附近有兩座光緒年間的古墓,是古道僅見的歷史遺跡。

圖:豹山溪步道

永春陂,是南港山前山四大陂塘中,我唯一沒有親眼見過的陂塘。據說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空暇之際, 常來永春陂泛舟賞心。

百年前的永春陂,湖面比中陂超過一倍以上,附近四獸山峭壁聳峙,與湖波相映,想必能夠慰藉劉銘傳當時的苦悶心情。

劉銘傳在台灣的巡撫歲月,並不順遂,在短短的任期內,急欲改革圖強,施政卻遇到不少阻力, 也招致民怨。開山撫番,劉銘傳親自帶兵與泰雅族人血戰,不少淮軍弟兄因此喪命,埋骨台灣; 而丈量土地則激起民變,例如台灣建省後最大的民變-施九緞事件,即因丈量土地時官民糾紛而起。 劉銘傳內有台灣仕紳及政敵的掣肘,外則失去中央朝廷要員的支持;後來, 更爆發基隆煤礦弊案,劉銘傳只好辭職,黯然離台。繼任者因循舊例,避生事端,於是劉銘傳的新政多陷於停擺或者縮小規模。

劉銘傳在台施政受挫失敗,並非因為個人能力或操守問題所致,而是大環境的限制使然。 大清帝國整個時代的沉痾,豈是一人之力可以回天?日本統治台灣之後,開山撫番,丈量土地, 獲得較大的成就,也並非因為兒玉源太郎、後藤新平能力卓越,劉銘傳能力拙劣,而是其背後有一個現代化的政府組織支持。

明治31年(1898年),台灣總督府開始實施土地測量,參考了劉銘傳時代所完成的土地測量資料, 對於劉銘傳的努力給予高度的評價與讚美。幾經歷史滄桑,劉銘傳的歷史地位終於確立,被後世史學家推崇為台灣現代化的領航人。 用心讀歷史的人,在《臺灣堡圖》上,我想應該會看到劉銘傳的影子。

從永春陂往西走,三張犁庄的糶米古道也出現於百年前的《臺灣堡圖》。 這是一條聯絡深坑、三張犁的米路及茶路。而再往西行至六張犁,就可看見淡蘭之間的官道了。三張犁、 六張犁離我家就稍遠了。這篇探討南港山古道的旅記,我的心情止於永春阪。倘若有時間,下次再另寫它篇來探討三張犁、六張犁一帶的古道。

旅遊日期:2007.09.14


註1:相關旅記如下:
第0089篇-麗山橋步道.百年古厝
第0006篇-南港山鞍部.麗山橋步道尋幽(續)
第0004篇-南港山鞍部.麗山橋步道尋幽
(註:這些是早期寫的旅記,當時畫的旅行地圖南北顛倒,敬請諒察。)

註2:相關旅記如下:
第0095篇-虎山溪賞螢
第0015篇-虎山溪自然步道

註3:相關旅記如下:
第0077篇-再攀南港山大崖壁.探訪松山煤礦三坑遺址
第0073篇-虎山.豹山.獅山.松山煤礦遺址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