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40)

[台北瑞芳].柴寮古道.中坑古道.三貂嶺瀑布群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猴硐瑞三鑛業選洗煤場-煤礦博物館預定地

這次重返猴硐,發現猴硐已經動起來了。

車站前,瑞三鑛業公司黑色的選煤場已築起圍籬,正進行整修工程; 旁側的舊礦場辦公房舍,經過整建,煥然一新,而附近的空地已鋪新草坪及步道。

幾年前,初訪猴硐時,就曾聽說這裡要興建一座煤礦博物館, 等待多年之後,這項計劃終於啟動了。

猴硐,地名源自當地的山洞有猴群出沒,所以稱為「猴洞」。日據時期,猴洞因開採煤礦而繁榮,成為煤鄉, 居民多從事礦工,由於不喜歡洞裡有水,因此將猴洞的「洞」改為「硐」,以求吉利之意。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 政府以「猴」字不雅而改名為「侯硐」;直到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因當地居民陳請,於是政府又將「侯」改回「猴」。 猴硐的「硐」,國語發音為「ㄊㄨㄥˊ」,但我一直習慣將「硐」發音為「洞」,以符合其原始意義及當地居民的習慣稱呼。

猴硐煤礦博物館的計畫啟動之後,在建設資源挹注之下,猴硐最近新建造了一條由猴硐越嶺至三貂嶺瀑布的步道,名稱就稱為「猴硐至三貂嶺步道」。 這條步道並非完全新闢,而是將昔日聯絡柴寮、中坑、烏塗窟、五分寮一帶山間聚落農家的古道加以重新修整,崩處架橋,陡處設階, 險峻處另闢小路繞過,高坦處新設休憩木椅,使這條少人行走、漸漸荒蕪的古道,蛻變成為一條怡人的踏青路線。

「猴硐至三貂嶺步道」由猴硐瑞三本礦附近的礦工宿舍旁出發, 越嶺至三貂嶺瀑布群最上方的五分寮土地公廟「福興宮」,全長約5公里, 全程幾乎都走於林壑幽美的森林中,有潺湲水流,有古厝古廟,將來必能成為一條受遊客喜愛的踏青路線。

圖:柴寮古道

走出猴硐車站,取右行,沿著柴寮路前進,道路與火車鐵軌平行。

約十分鐘,經過復興橋頭,繼續前行至路底, 即可看見整修過的礦場事務所及沉沙室等礦場設施,瑞三本鑛就在穿過鐵路涵洞的另一側。

鐵路的這一側建有觀景台,站在觀景台,可隔著鐵道欣賞對面的瑞三本鑛。反過身來, 則可俯覽基隆河水,附近有一吊橋遺址。

瑞三本鑛開礦於日據時代昭和15年(1940年),至民國79年(1990年)停採, 開採半個世紀,曾是台灣煤產量居冠的礦坑。

沿著礦場沉沙室旁前行,前面出現一條新鋪的碎石子步道,不久,便抵達一棟紅磚三層樓房,這裡已豎立一塊「猴硐至三貂嶺步道」的路線圖。 這裡是登山口,由此出發,穿過鐵路涵洞之後,路右側出現一條石階路。

走產業道路,或走石階路,殊途同歸,最後都會相接。石階路是古道舊路,不必像產道那麼迂迴繞圈。 這條山路是昔日柴寮與猴硐地區的聯絡道路,可稱之為「柴寮古道」。

轉入古道,約走幾分鐘,便又與產業道路交會,沒多久,右側又有古道小徑,總共三出三進,最後又接回產業道路。 古道部份路段雜草較多,目前步道路標是跟著產業道路走,較特別是,步道每隔0.5公里,地上就設置一塊附有GPS(衛星導航)座標的路標, 可說是相當先進的步道規劃。當然,手上無GPS亦無妨,沿途步道的標誌相當清楚。 不走入古道舊路,沿著主要步道走,路徑相當清楚明瞭。

圖:古道沿溪行,水潺境幽,令人驚艷連連

古道併入產業道路後,沿著寬闊的土路前進,沿途可眺望左前方,當地著名的獅子嘴奇岩。

這座山山形雄麗, 從猴硐車站附近就可遠遠看見它的稜角連綿分明的山峰。古道左側叉路有一間石頭厝(柴寮路7號), 屋後有山路可越嶺獅子嘴奇岩的鞍部註1

繼續沿著泥土產道前行,約七、八分鐘,抵達柴寮路13號民宅。這間古厝已重建為鐵皮屋,附近有農圃, 有農民在整理農地。過了這戶民宅,此去已無民家,泥土產業道路至此,縮減為寬約一公尺的山路, 才進入古道的菁華路段。不久,通過一條二十米長的鋼骨木橋,古道開始彎繞爬向鞍部。

古道爬坡段已鋪設好走的枕木碎石子,踏踩舒適,沿途林蔭怡然,並有設置解說牌,介紹路旁的植物,如筆筒樹、 觀音座蓮、相思樹等,途中路旁草叢亦有一座古墓,墓碑字跡斑駁難辨。 約20分鐘,爬抵鞍部,有一休息平台,這裡也有一條叉路可循稜通往獅子嘴奇岩。

由鞍部而下,隨即來到叉路口,右叉路往106公路附近垃圾掩埋場(約1.5公里),亦為古道舊徑,途中有一座萬善堂。 我們先前往探訪,約十分鐘,遇倒木阻路,費了一番勁才再抵達溪對岸的萬善堂,這座有應公廟幾乎已被青苔綠草所遮掩。探訪到此,再折返回主步道的叉路口。

圖:中坑福龍宮土地公廟

古道繼續前行,朝中坑前進,後續的路段可稱之為「中坑古道」。

這時古道沿著溪岸而行, 溪流潺潺,水色清澄,有小瀑小潭,令同行的山友驚艷連連,不時停下腳步取景拍攝。

這段沿溪而行的古道,雖然沒有三貂嶺瀑布群步道上有巨瀑可賞,但溪谷地形平緩,古道景幽境清,不遜於前者。 途中有廢棄的石頭厝。

前行約30分鐘,遇左叉路,可通往三貂嶺瀑布群步道的觀布台(約3K)。 古道至此,右折爬坡,漸離溪谷,翻向另一山頭,沿途已鋪枕木步道。爬上坡後, 來到一處廢棄的石厝,石厝保存相當完整,有石頭拱門,厝前有休息平台,於是在此用餐。

餐畢,繼續前進,此後的路段尚未完全完工,下坡林間泥路稍滑,又有一小段河床水路,踏石而過,山徑臨溪崖,小心通過。 下坡後,又是一段溪谷路,溪淺水清,溪流多姿,直可媲美雙溪鄉的坪溪古道。 不久,古道又離溪,繞向山腰,遇見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福龍宮」。 廟聯寫著「山福地千年庄,水德龍萬家富。」由此確認當地地名為「中坑」。

由此前行,不久,便翻過小山頭,下坡行,約20分鐘,出古道, 接五分寮的福興宮。再走出去,約六、七分鐘,即可抵達產業道路的停車場, 我上次走五分寮古道時曾抵達福興宮。

在福興宮前的涼亭休息,兼避小雨。由福興宮再出發,有兩條路線可選,一是經由新寮,走往大華車站, 一是走三紹嶺瀑布群步道繞回三貂嶺車站,再搭火車返回猴硐。兩者路程的距離差不多,但前者得走一大段產業道路,後者則有三座瀑布可賞,自然是選擇後者。

圖:瑞三鑛業運煤橋及選洗煤場

三貂嶺瀑布群步道,是我喜愛的一條步道,我曾走過三次,沿途景物皆是舊識。

為趕搭火車,我走在最前頭, 一路採捷兔式快步前進。然而沿途的三座美麗瀑布,枇杷洞、摩天及合谷瀑布,還是不禁令人停下腳步駐足欣賞。

雨後的瀑布,水量更豐盈,瀑水自崖頂奔騰而下,奔騰沖盪山林間,瀑聲淙淙,瀑布的氣勢更勝於我前兩次所見。

終於順利趕上火車,返回猴硐。回想今天走過的這條路線,去程走古道,回程賞瀑布,可稱得上是一條夢幻組合路線。 這條新整建的步道,不但使兩條古道(柴寮、中坑)重見天日,而這種「猴硐-三貂嶺」的O形路線, 無論就自然景觀或人文內涵,都勝過於傳統的「三貂嶺-大華」O形路線。 而台北近郊的山區竟隱藏著如此優美的溪谷山徑,在驚喜讚嘆之餘,心中不禁懷想,應還有更多的山林古道小徑 正在森林深處等待著我們一一去發掘與認識。

回到猴硐車站,讓我有機會再多看車站前這棟選洗煤場一眼。這巨大的建築物裡,曾是機器喧嚷,人聲鼎沸,煤味煙硝, 工作繁忙的礦場;猴硐各坑開採出來的煤炭,透過台車道及運煤橋,運送至此,經選洗之後,再經由鐵路運往全台各地。 全盛時期,猴硐的煤產總量佔全台十分之一,創造出傲人的「黑金」歲月。

曾經燦爛,走過繁榮,歷經蕭條,忍過寂寞, 猴硐逝去的黃金歲月,如今正以另一種形式逐漸風華再現。 猴硐,猴洞,終於又動了起來,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感動。

旅遊日期:2006.12.30 (寫於2007.01.07)


◎路程時間記錄:
猴硐車站---10分鐘---瑞三本鑛---3分鐘---登山口---30分鐘---柴寮路7號---15分鐘--- 柴寮路13號---5分鐘---鋼骨木橋---25分鐘---鞍部---2分鐘---叉路往106公路「垃圾掩埋場」(約10分鐘至萬善堂) ---30分鐘---叉路口(通往合谷瀑布觀瀑台)---10分鐘---廢棄石厝---30分鐘---福龍宮---20分鐘---福興宮 (約3小時)
福興宮---三貂嶺車站(約70-90分鐘)

註1:這條越嶺山徑,應也是一條古道,因通往烏塗窟附近, 可暫稱之為「烏塗窟古道」。


[行旅照片]

瑞三鑛業選洗煤場-煤礦博物館預定地。
柴寮路,走往瑞三本鑛,遠處為獅子嘴奇岩。
瑞三本鑛。
沿著鐵軌旁,走往登山口。
前方紅磚樓路底為登山口。
從猴三公路隔著基隆河眺望登山口(檔案照片)。
登山口步道導覽圖。
柴寮古道,古樸的舊石階路(分三小段)。
古道併入泥土路產業道路,一路上行。
古道叉路附近的石頭厝(柴寮路7號)及獅子嘴奇岩。
二十米鋼骨木橋,通過崩塌地。
新鋪的枕木碎石子步道。
萬善堂,幾乎已被掩沒於蔓草溪岸旁。
進入中坑古道,沿溪行,水潺境幽,令人驚艷連連。
誰料山中竟有此佳地?令人流連。
古道、小橋、流水。
新完工的步道。冷僻的山徑,成為舒適的踏青路線。
途中廢棄的石頭厝。
一小段尚未完工的路段,踏溪床而過。
遇一段平淺清澄的溪流。
古道沿溪行。
古樸的土地公廟(福龍宮)。
接近古道終點,路旁有木杆細索做為護欄。
古道終點的福興宮。由此可以繞往三貂嶺瀑布群步道。
枇杷洞瀑布。
摩天崖壁幾近垂直的木梯,高約三、四層樓。
摩天瀑布。
合谷瀑布。
瑞三鑛業運煤橋。(檔案照片)
瑞三鑛業選洗煤場。(檔案照片)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