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39)

馬那邦山(馬拉邦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馬那邦山

馬那邦山,又名「馬拉邦山」,為泰雅族語Manapan譯音,是指山容壯麗的意思。

馬那邦山,為苗栗名山,名列台灣小百岳, 以秋冬賞楓著名。

不僅如此,馬那邦山還可以遠眺雪山至大霸尖山之間著名的聖稜線;此外,馬那邦山也是昔日的古戰場, 遺留不少歷史遺跡,可說是一座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豐富的名山。

我從苗栗大湖鄉的南湖進入「苗55鄉道」,至淋漓坪,再轉入「苗55-1鄉道」,約三、四公里,過東興國小, 隨即抵達馬那邦山第一停車場註1。停車場旁民營的遊客中心有提供導覽地圖及遊客接駁服務。

為何有接駁服務?因為從停車場出發,大約還要步行4公里的產業道路,才能抵達登山口。產業道路狹窄,假日遊客多,不易會車,遊客若開車進入,會造成塞車, 所以便產生了接駁服務的生意。

馬那邦山兩個主要的登山口,北線在「上湖」,南線在「天然湖」。非假日時遊客少,勉強可將車子開至北線的「錦雲山莊」附近的停車場。 從錦雲山莊出發,只需步行約30-40分鐘的產業道路,便可抵達「上湖」登山口。登頂馬那邦山後,可走南線從「天然湖」登山口下山,附近有一條連絡小路可繞回錦雲山莊,完成O型路線, 全程約3小時左右。

圖:登山途中一景

從錦雲山莊附近的停車場出發,產業道路沿途無遮蔭,俯覽東興村台地上,農村果園風光明媚。

遠處山巒疊嶂, 隱約可見鯉魚潭浮現於青山綠叢間。視野遼遠,最遠處,迷迷濛濛,海天一色。約40分鐘,抵達上湖登山口。

從登山口出發,踏著質樸的泥土路,穿梭於整大片的桂竹林,盤繞而上,坡漸陡,步道沿途地表多冷清草, 間雜青芋,又有倒木斜臥。途中殘存的舊石階,令人憶想起這裡曾是戰鼓喧嚷的征戰之地。泰雅族人的足跡、日本軍人的戰靴, 都曾踩過這古樸滄桑的石階路。

約20分鐘,抵達「天吊窿」,是一蝙蝠棲息的地穴岩洞,離步道旁約10公尺處,洞穴深邃,深不見底。續前行約3、 4分鐘,抵達稜線叉路口,左叉路通往「珠湖登山口」,出大湖鄉大南村。取右行,循稜前進,不久便抵達古戰場遺址。 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讓台灣。日軍從台灣北部登陸,展開接管任務,從北到南沿路遭到各地義軍反抗。 馬那邦山先後發生兩次泰雅族人抗日事件,雖然遭受鎮壓而失敗,但驍勇善戰的泰雅族人令日軍傷亡慘重,事平之後,日軍在馬那邦山戰場豎立多處紀念碑,以悼念戰歿的士兵。

圖: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

日軍在此地設立「弔魂碑」,原碑已消失,民國73年(1984年)民間團體重修,豎立「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

紀念碑旁的崖台上可遠眺附近細道邦山峭拔險峻的大山壁。

由紀念碑前行,約5分鐘,抵達一處空曠的平台處, 是昔日的日軍軍營遺址。營舍位於峭壁之上,居高臨下,視野極佳,可監控附近泰雅族人的行動,而遠方大霸尖山至雪山的聖稜線亦隱約可見。

這處軍營,當時日軍稱為「草坪營區」,為馬那邦山隘勇線上一個重要的據點,日軍在此設立營舍及配置火砲,歷經百年歲月, 僅存營舍周圍些許石砌牆殘基。營舍空地新植樹苗,土地的悲情已化為沃壤,陽光下, 樹苗欣欣生長。

過軍營遺址,稜線步道途中有優雅的櫸木林,樹樹蒼翠,這裡也出現台灣紅榨槭(ㄘㄨˋ)的蹤跡。綠林之間, 乍見楓樹紅艷嬌滴。馬那邦山以賞楓著名,這個季節正是時候,然而楓紅的規模並不大,只是驚鴻一瞥而已。

不久,來到著名的「石門」隘口。但見一座巨大石岩橫阻於陵線上。巨岩因地殼變動,斷裂為二,兩岩之間的隙縫,僅容單人通過, 因此形成天然的隘口。泰雅族人以此隘口為屏障,頑強抵抗日軍;日軍建立隘勇線後,亦派兵駐防,在石門附近建立草坪營區。 通過石門,2、3分鐘後,地勢陡起,平緩的山徑變為陡上的枕木土階路,盤繞而上。

此路段為「好漢坡」,又稱「慶榮坡」,約有一百七十幾個階梯。抵達上方後,與天然湖登山口上來的山路交會。再往上走,約幾十公尺,便抵達馬那邦山。

圖:馬那邦山眺望聖稜線

馬那邦山,海拔1406公尺,擁有一顆一等三角點。

山頂觀景平台約半個籃球場大,假日時常人滿為患。

今日登頂,則空無一人,山頂寧靜致遠。今天天氣清朗,能見度極佳,解說牌上所列的各座高山, 都一一能清楚看見,甚至雪山附近的冰斗地形(圈谷)都隱約浮現。大霸尖山聳矗突出的尖稜更明顯可見。

這是我第一次清楚望見大霸尖山至雪山的聖稜線。「聖稜線」之名,源自日據時代。昭和2年(1927年),日本登山家沼井鐵太郎登上大霸尖山後, 望向綿延至雪山主峰的險峻稜線時,不禁發出這樣的讚嘆:

「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地完成這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
戴上勝利的榮冠,敘述完成縱走的真與美?」

七、八十年來,縱走聖稜線成為許多登山客的夢想。登山客站在這裡,眺望這片綿亙壯麗的聖稜線時,倘若有所許願, 則內容則不問可知。

山頂有塊巨石,一塊蒼涼古樸的斷碑,傾倚著岩石,為昭和6年(1931年)所豎立的紀念碑,以紀念明治35年(1902年)馬那邦山戰役。 石碑斷裂成三截,僅存兩塊上下相疊,蒼勁的草書,刻寫著「(馬)那邦山戰諸地」,最上層的一塊已遺失, 只剩「那邦山戰諸地」等字。馬那邦山兩次戰役,一在1895年,一在1902年。

圖:馬那邦山俯瞰大安溪上游

獨自佇立山頂,眺覽千山萬巒,遠近岡巒相續,綿延不絕。

發源於大霸尖山的大安溪,流經附近, 蜿蜒繞山而出,流向台灣海峽,遠處迷濛,不見盡頭。念天地悠悠之情,油然而生。

山頂下方的平台處,另有一座紀念碑, 以紀念民國72年(1983年)攀登印度庇古巴特峰(6772公尺)殉難的一位年輕登山家徐慶榮。

讀碑文,頗感慨。登山的際遇,猶如真實的人生,冥冥之中,際遇有幸與不幸。同樣的身手及條件, 有人攀登時,幸運遇到天朗日晴的好天氣,有人則遭逢惡劣天候的逆襲。天氣是客觀的外在因素, 這其中還涉及個人主觀的選擇。天氣良好或天氣惡劣時,要前進或撤退,不難抉擇,而天氣飄忽不定之際, 最難取捨。前進有風險,撤退則可惜,在在考驗著登山客,不免會陷於天人交戰。而徐慶榮做出了他的選擇。

孔子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可以引伸用於登山情境。「天氣好,就前進;天氣不好,就撤退。」這道理清楚明白, 看似容易遵循,實則不然。真實的情境往往不是如此分明。倘若天氣在好壞之間變化不定, 則登山客如何抉擇?內心不免掙扎。倘若邦在有道、無道之間浮沉不定,則知識份子如何抉擇?心情不免煎熬。

圖:馬那邦山-天然湖登山步道

下山我改走另一條山路,走往天然湖登山口。

這條山徑路況頗富變化。陡峭處,有高架的木棧道; 微陡處,有枕木土階;平緩處,則為質樸的泥土路。

沿途林相更為豐富,杉林、櫸木林、竹林,森林更繁茂,綠意更迷人,樹林間不時傳來鳥兒「嘎嘎」或「唧瞅」的悅耳鳴聲。

下坡速度較快,約50分鐘,抵達「情人二號橋」,續往前走,約5分鐘,即可抵達天然湖登山口。 繞回錦雲山莊的連絡小路位於「情人二號橋」前約10公尺的右側竹林。 入口被放置砍倒的竹子,設為路障,並有黃色警示條。這僅是障眼法而已。 跨過障礙,10公尺外,路徑便恢復清晰。小路穿越杉林,約10分鐘,抵達柑橘園, 沿著水泥產業道路走出去,約20分鐘左右,便回到錦雲山莊附近的停車場。

這條連絡小路,可節省遊客不少時間,但入口卻毫無路標,又被路障阻絕,一般遊客豈敢擅闖? 我猜想是因為途中經過柑橘園,所以農民不希望遊客行走此路,才會設立路障。 後來聽山友談起,才知另有深層原因。天然湖當地商家擔心,倘若遊客都選擇走這條小路,繞回錦雲山莊, 則天然湖產業道路的商家生意會大受影響,馬那邦山南線的接駁生意也會受到波及, 所以才會有這封路之舉。

自私之心誰無?但若能不以私害公,則誰會埋怨?

旅遊日期:2006.12.27 (寫於2007.01.02)


註1:交通資訊如下:
中山高下苗栗交流道,取右往苗栗方向,再左轉72快速道路,至汶水,接台三線,南下至134K附近(南湖國小), 可看見馬拉邦山標誌,取左岔路轉入苗55鄉道,至淋漓坪再左轉55-1鄉道,前行約3、4公里,即可抵達馬那邦山 第一停車場。


[行旅照片]

錦雲山莊至「上湖登山口」的產業道路(約40分鐘)。
上湖登山口。
進入山徑,大片的桂竹林。
質樸的泥土路,偶有枕木土階。
倒木橫臥步道。
竹林路,爬向稜線。
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
日軍草坪營區遺址。隱約可見遠處的聖稜線。
楓紅。驚鴻一瞥。
石門-天然隘口。
好漢坡(由上往下拍照)。
馬那邦山,海拔1406公尺。
馬那邦山一等三角點及古碑。眺望聖稜線。
「馬那邦山戰諸地」紀念碑。
聖稜線。
大霸尖山(左側突出的尖峰)。
大安溪的上游。
徐慶榮紀念碑。
下山。走往天然湖登山口(馬那邦山南線)。
棧道及枕木土階。
大石壁。
枕木土階穿過柳杉林。
優雅的林間步道。
情人二號橋。不過橋。在橋前的10公尺處右轉岔路。
連絡小路穿過柳杉林。
從產業道路上俯瞰東興村果園。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