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37)

[苗栗三灣].三灣國小.五榖廟.覡姊醫生娘祠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三灣五穀廟

第一次經過苗栗三灣鄉,是前往獅潭鄉探訪鳴鳳古道的途中, 只是路過而已,並沒有停留。

今天再次前往獅潭的紙湖古道, 事先曾蒐尋三灣的景點資料,但蒐尋的結果,三灣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古蹟或景點,只好作罷。

今天會停留三灣,最初只是想停車休息而已。當時,車子經過三灣中正路(台三線)及文化街口, 看見了「五榖廟」的標誌,於是臨時起意,便轉進文化路,前往五穀廟。我看過的資料,曾提及五穀廟是當地著名的廟宇, 但已經過翻建,毫無古味。不過既然到了三灣,想停車休息,不妨順道去廟裡參觀。

不久就來到了五榖廟。廟前有廣闊的停車場,可免費停車。停車場旁就是三灣國小。由於廟前有大片空地, 視野開闊,五榖廟看起來壯麗雄偉,格局恢宏。五榖廟祀奉神農大帝(因發明鑽木取火,所以又稱為「炎帝」)。 神農氏發現五穀(稻麥粟梁稷),教導人民耕種,使人民脫離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活,因此被尊為「神農」。 五穀廟的正面二樓石欄高掛著「五穀養萬民」五個大字,令人肅穆以對。三灣五榖廟創立於咸豐二年(1852年), ,由竹南的五穀宮分靈而來。

具有150年歷史的三灣五榖廟,70年前曾遭到台灣新竹州大地震的破壞, 加上年代久遠,木柱樑棟多遭蟻蛀蟲蝕,逐漸凋敝,於是在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展開重建, 就是今日所看到的外貌。廟裡廟外已看不到舊廟遺跡,連舊匾額都換成新匾。只有金亭前的石階兩側各有一隻石獅子, 古樸可喜,雕刻因長年風吹雨打而磨損,我猜想這對石獅應是五穀廟咸豐時代的遺物,如今卻被放置於戶外,任風吹日曬雨淋。

圖:三灣國小新建校舍紀念碑(明治42年)

我由廟前的停車場逛進三灣國小開放式的校園。校門口有花圃,草地上豎立著蔣介石的銅像。

我注意到銅像左後方有一塊紀念碑, 寫著「創校百年紀念」,立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

這時又瞥見不遠處,有一塊直立尖狀的石碑,竟是一塊日據時代的古碑。 石碑四面都有模糊的刻字,正面寫著「校舍新建紀念碑」,兩側為捐款者芳名錄,背面已被塗抹,只見「..四..年八月」等字跡。

被塗抹掉的文字,不難解開答案。這校舍應是明治四十幾年時修建,大約在1897年至1912年之間註1。我問在一旁經過的小朋友,知不知道這被塗抹的字跡是寫什麼, 她們搖搖頭說不知道。

既然三灣國小是一所百年小學,或許校園內還有舊時遺跡。於是我便走進學校內,想找尋看看。這時有位小姐迎面走來, 詢問我有什麼事。這位小姐姓陳,我後來才知道她是學校的教務主任。她聽了我的來意後,表示歡迎之意。但她說學校經過改建, 已沒有保存任何日據時代的遺跡,只有校史室有一些舊照片。於是她帶我進校史室參觀。

三灣國小校史室內的牆上,貼著校史簡介註2, 整面牆上則掛滿了日據時代泛黃的舊照片,大都是學生畢業期禮的團體紀念照。觀覽一張張舊照片,一下子就讓人跌入了歷史情境裡。 三灣國小竟然保存著這麼多的學校舊照片。陳主任說,這些照片是慶祝創校百年時, 向校友一一蒐集來的,保存於校史室內展覽。

圖:三灣公學校舊照片

我觀賞這些舊照片,其中有明治時代,有大正時代,也有昭和時代的學生畢業照。

照片中的小學生,個個都是童稚的臉龐,而明治年代畢業的小朋友,多已不在人世。

昭和時期的孩子, 或已離開人世,或已垂垂老矣。我的父親約於昭和5年就讀松山公學校,母親則約於昭和11年進入興雅公學校唸書。 從這些老照片中,我也彷彿看到了父母親童年時的身影。

我問陳主任,這附近有沒有什麼古蹟或古厝,她說,三灣沒有什麼古蹟,但學校附近有兩間特殊的小廟, 問我有沒有興趣?我說當然有興趣。於是我問:「是什麼廟?」陳主任卻賣關子不說。「我帶你去,你自己看看。」 她笑著回答。我們走出校園後,先左轉,然後沿著學校圍牆旁的巷子,走往學校後方。不久就看到一間小廟,背對著馬路, 面向中港溪。我脫口問:「是伯公廟吧!?」陳主任卻搖搖頭,說:「你自己看看。」

步下石階,來到廟前,我終於看到廟的神主牌,一塊石製、特殊造形的神主牌,寫著「大坑塍覡姊醫生娘」。 這時陳主任才說:「你曾看過這種廟嗎?」我搖搖頭。陳主任說,她在別的地方也不曾見過這種廟。 我問:「大坑塍註3是不是當地舊地名呢?」 陳主任也不清楚,她是外地人,來此地任教。覡姊醫生娘祠到底是什麼廟呢?陳主任聽別人說,這是祀奉當地一位產婆, 因為幫人接生無數,造福百姓,死後居民因感念而立廟祭祀,但是否如此,她並不確定。從神主石碑牌及石香爐判斷, 這廟的歷史應已久遠,現在廟的外觀是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時改建的。

圖:覡姊醫生娘祠

後來,我上網蒐尋資料,只找到一篇文章《苗栗縣三灣鄉五穀廟沿革概史-含崇仙宮、石母娘娘祠、 覡姊醫生娘祠》。

這篇文章是中港溪上游文史工作室出版,但只有篇名,而無內容。所以無法得知其內容, 不知是否與陳主任所說的內容相符。

我查辭典,覡,音ㄒ|ˊ,是指替人向鬼神祝禱的男巫。「覡姊」,應是指「女性的巫師」。 「醫生娘」是否就是指「產婆」的意思呢?神主牌的兩側牆壁貼著一幅對聯則引起我的好奇, 上面寫著「覡姊道傳三奶法,醫生救世四方沾」。什麼是「三奶法」呢?

我好奇上網查詢,終於解開謎團。原來「三奶法」是道教的一個流派,大奶(大媽)陳靖姑、二奶林紗娘、 三奶李三娘,而以陳靖姑為代表人物。陳靖姑唐代福州人,曾追隨許遜真人學法, 精通法術,學成後下山傳道。唐德宗六年,當地遭遇大旱,當時陳靖姑已身懷六甲,但念黎民之苦, 仍然帶孕祈雨,卻不幸動了胎氣,流產而亡,年僅二十四歲。陳靖姑臨終遺言:「吾死後必成神,專營救難產婦女。」 死後,被民眾祀奉為神靈,成為安胎保產的神祇。因此,「覡姊醫生娘祠」是祀奉一位濟世救人的產婆,應當無誤。

圖:走往舊渡船頭(三灣昔日的古道)

看完覡姊醫生娘祠,陳主任告訴我,沿著小路繼續往前走,約五分鐘,就可看見右側叉路附近有另外一座小廟。

她因為還有事情, 所以無法陪我前去。她還說,我們剛才走過來的這條小巷子,就是以前三灣對外的古道。

這條古道通往前方的渡船頭,渡船頭旁的這間小廟,為「渡船伯公廟」。這也是很特殊的一間伯公廟, 因為一般土地公是管土地的,這個土地公卻是管渡船的。

陳主任也告訴我說,「三灣」地名的由來,是因為中港溪流經本地,河道迂迴,總共形成三個大彎,所以稱為「三灣」。 三灣就位於中港溪第三個彎道處。她說,雖然三灣發展較落後,但這裡環境好,比較適合人居。我覺得不只環境好而已,這裡還有濃濃的人情味。

我向陳主任致謝之後,獨自向前走。沿著小 路前行,小路貼近中港溪,河岸已築堤,溪水稀薄,三灣河運時代已是久遠以前的往事,如今三灣仰賴陸運, 靠著台三線對外聯絡,北接峨眉、北埔、竹東,南接獅潭、大湖、卓蘭。

約三、四分鐘,就抵達了這座小伯公廟。這間廟也已改建,看不出古味。廟聯寫著:「渡溪平穩幸叨福庇,船筏安全託賴神呵」 ,清楚的道出這座廟的歷史。廟內的香爐的紅字條則寫著「渡船福德正神香位」。

繼續走至路底,就來到河堤旁了。舊渡船頭已無跡可尋,只有堤上豎立著一塊經濟部水利署的警告標誌而已。站上河堤, 只能遙想三灣百年往事而已。往事已矣,只剩殘跡與小景,雖然如此,或許也可寫一篇旅記,為三灣文史留下一絲記憶。

旅遊日期:2006.10.20 (寫於2006.12.21)


註1:後來參觀校史室,得知學校校舍於 民國前3年(明治42年)落成。

註2:校史摘述如下:
三灣公學校創立於明治31年(1898年)12月28日,學校校舍設於五穀廟。明治32年3月舉辦開學典禮, 學生入學受業。明治37年(1904年)3月31日第一屆畢業。明治42年(1909年)校舍落成。 昭和10年(1935年),中部大地震,校舍倒塌嚴重。台灣光復後,改稱三灣國民小學。民國86年11月2日,舉辦創 校百年紀念活動。

註3: 大坑塍,「塍」,音ㄔㄥˊ,指稻田間的路界。大坑塍不知是什麼意義,網路蒐尋查不到這個地名。


[行旅照片]

五穀廟。
金亭前的古樸石獅,唯一可見的五穀廟古物。
三灣國小。
三灣國小就在五穀廟旁。
三灣國小創校百年紀念碑。
校門口花園豎立的古碑。
校舍新建紀念碑。
紀念碑設立於「OO四OO年八月」。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三灣公學校卒業式紀念照。
大正二年(1913年)三灣公學校第十回卒業式紀念照。
昭和十年(1935年)三灣公學校第三十二回卒業式紀念。
昭和十一年三灣公學校第三十三回卒業式紀念。
三灣公學校舊照片。
三灣公學校舊照片。
位於學校左後方的覡姊醫生娘祠。
覡姊醫生娘祠,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改建。
神主牌寫著「大坑塍覡姊醫生娘」。
走往舊渡船頭(昔日三灣對外的古道)。
渡船伯公廟。
香爐上掛牌寫著「渡船福德正神香位」。
小路至底,前方為昔日的渡船頭。
渡船頭已變成河堤,舊跡無跡可尋。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