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0437)

[苗栗三湾].三湾国小.五榖庙.觋姊医生娘祠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图:三湾五谷庙

第一次经过苗栗三湾乡,是前往狮潭乡探访鸣凤古道的途中, 只是路过而已,并没有停留。今天再次前往狮潭的纸湖古道, 事先曾搜寻三湾的景点资料,但搜寻的结果,三湾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古迹或景点,只好作罢。

今天会停留三湾,最初只是想停车休息而已。当时,车子经过三湾中正路(台三线)及文化街口, 看见了“五榖庙”的标志,于是临时起意,便转进文化路,前往五谷庙。我看过的资料,曾提及五谷庙是 当地著名的庙宇,但已经过翻建,毫无古味。不过既然到了三湾,想停车休息,不妨顺道去庙里参观。

不久就来到了五榖庙。庙前有广阔的停车场,可免费停车。停车场旁就是三湾国小。由于庙前有大片空地, 视野开阔,五榖庙看起来壮丽雄伟,格局恢宏。五榖庙祀奉神农大帝(因发明钻木取火,所以又称为“炎帝”)。 神农氏发现五谷(稻麦粟梁稷),教导人民耕种,使人民脱离狩猎采集的原始生活,因此被尊为“神农”。 五谷庙的正面二楼石栏高挂着“五谷养万民”五个大字,令人肃穆以对。三湾五榖庙创立于咸丰二年(1852年), ,由竹南的五谷宫分灵而来。

具有150年历史的三湾五榖庙,70年前曾遭到台湾新竹州大地震的破坏, 加上年代久远,木柱梁栋多遭蚁蛀虫蚀,逐渐凋敝,于是在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展开重建, 就是今日所看到的外貌。庙里庙外已看不到旧庙遗迹,连旧匾额都换成新匾。只有金亭前的石阶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子, 古朴可喜,雕刻因长年风吹雨打而磨损,我猜想这对石狮应是五谷庙咸丰时代的遗物,如今却被放置于户外,任风吹 日晒雨淋。

图:三湾国小新建校舍纪念碑(明治42年)

我由庙前的停车场逛进三湾国小开放式的校园。校门口有花圃,草地上竖立着蒋介石的铜像。我注意到铜像左后方有一块纪念碑, 写着“创校百年纪念”,立于民国八十五年(1996年)。

这时又瞥见不远处,有一块直立尖状的石碑,竟是一块日据时代的古碑。 石碑四面都有模糊的刻字,正面写着“校舍新建纪念碑”,两侧为捐款者芳名录,背面已被涂抹,只见“..四..年八月” 等字迹。

被涂抹掉的文字,不难解开答案。这校舍应是明治四十几年时修建,大约在1897年至1912年之 间注1。我问在一旁经过的小朋友,知不知道这被涂抹的字迹是写什么, 她们摇摇头说不知道。

既然三湾国小是一所百年小学,或许校园内还有旧时遗迹。于是我便走进学校内,想找寻看看。这时有位小姐迎面走来, 询问我有什么事。这位小姐姓陈,我后来才知道她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她听了我的来意后,表示欢迎之意。但她说学校经过改建, 已没有保存任何日据时代的遗迹,只有校史室有一些旧照片。于是她带我进校史室参观。

三湾国小校史室内的墙上,贴着校史简介注2, 整面墙上则挂满了日据时代泛黄的旧照片,大都是学生毕业期礼的团体纪念照。观览一张张旧照片,一下子就让 人跌入了历史情境里。三湾国小竟然保存着这么多的学校旧照片。陈主任说,这些照片是庆祝创校百年时, 向校友一一搜集来的,保存于校史室内展览。

图:三湾公学校旧照片

我观赏这些旧照片,其中有明治时代,有大正时代,也有昭和时代的学生 毕业照。照片中的小学生,个个都是童稚的脸庞,而明治年代毕业的小朋友,多已不在人世。

昭和时期的孩子, 或已离开人世,或已垂垂老矣。我的父亲约于昭和5年就读松山公学校,母亲则约于昭和11年进入兴雅公学校念书。 从这些老照片中,我也仿佛看到了父母亲童年时的身影。

我问陈主任,这附近有没有什么古迹或古厝,她说,三湾没有什么古迹,但学校附近有两间特殊的小庙, 问我有没有兴趣?我说当然有兴趣。于是我问:“是什么庙?”陈主任却卖关子不说。“我带你去,你自己看看。” 她笑着回答。我们走出校园后,先左转,然后沿着学校围墙旁的巷子,走往学校后方。不久就看到一间小庙,背对着马路, 面向中港溪。我脱口问:“是伯公庙吧!?”陈主任却摇摇头,说:“你自己看看。”

步下石阶,来到庙前,我终于看到庙的神主牌,一块石制、特殊造形的神主牌,写着“大坑塍觋姊医生娘” 。这时陈主任才说:“你曾看过这种庙吗?”我摇摇头。陈主任说,她在别的地方也不曾见过这种庙。 我问:“大坑塍注3是不是当地旧地名呢?” 陈主任也不清楚,她是外地人,来此地任教。觋姊医生娘祠到底是什么庙呢?陈主任听别人说,这是祀奉当地一位产婆, 因为帮人接生无数,造福百姓,死后居民因感念而立庙祭祀,但是否如此,她并不确定。从神主石碑牌及石香炉判断, 这庙的历史应已久远,现在庙的外观是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时改建的。

图:觋姊医生娘祠

后来,我上网搜寻资料,只找到一篇文章《苗栗县三湾乡五谷庙沿革概史-含崇仙宫、石母娘娘祠、 觋姊医生娘祠》,中港溪上游文史工作室出版,但只有篇名,而无内容。所以无法得知其内容, 不知是否与陈主任所说的内容相符。

我查辞典,觋,音ㄒ|ˊ,是指替人向鬼神祝祷的男巫。“觋姊”,应是指“女性的巫师”。 “医生娘”是否就是指“产婆”的意思呢?神主牌的两侧墙壁贴着一幅对联则引起我的好奇,上面写着 “觋姊道传三奶法,医生救世四方沾”。什么是“三奶法”呢?

我好奇上网查询,终于解开谜团。原来“三奶法”是道教的一个流派,大奶(大妈)陈靖姑 、二奶林纱娘、三奶李三娘,而以陈靖姑为代表人物。陈靖姑唐代福州人,曾追随许逊真人学法, 精通法术,学成后下山传道。唐德宗六年,当地遭遇大旱,当时陈靖姑已身怀六甲,但念黎民之苦, 仍然带孕祈雨,却不幸动了胎气,流产而亡,年仅二十四岁。陈靖姑临终遗言:“吾死后必成神,专营救难产妇女。” 死后,被民众祀奉为神灵,成为安胎保产的神祇。因此,“觋姊医生娘祠”是祀奉一位济世救人的产婆,应当无误。

图:走往旧渡船头(三湾昔日的古道)

看完觋姊医生娘祠,陈主任告诉我,沿着小路继续往前走,约五分钟,就可看见右侧叉路附近有另外一 座小庙。她因为还有事,所以无法陪我前去。她还说,我们刚才走过来的这条小巷子,就是以前三湾对外的 古道。

这条古道通往前方的渡船头,渡船头旁的这间小庙,为“渡船伯公庙”。这也是很特殊的一间伯公庙, 因为一般土地公是管土地的,这个土地公却是管渡船的。

陈主任也告诉我说,“三湾”地名的由来,是因为中港溪流经本地,河道迂回,总共形成三个 大弯,所以称为“三湾”。三湾就位于中港溪第三个弯道处。她说,虽然三湾发展较落后,但这里环 境好,比较适合人居。我觉得不只环境好而已,这里还有浓浓的人情味。

我向陈主任致谢之后,独自向前走。沿着小 路前行,小路贴近中港溪,河岸已筑堤,溪水稀薄,三湾河运时代已是久远以前的往事,如今三湾仰赖陆运,靠着 台三线对外联络,北接峨眉、北埔、竹东,南接狮潭、大湖、卓兰。

约三、四分钟,就抵达了这座小伯公庙。这间庙也已改建,看不出古味。庙联写着:“渡 溪平稳幸叨福庇,船筏安全托赖神呵” ,清楚的道出这座庙的历史。庙内的香炉的红字条则写着“渡船福德正神香位”。

继续走至路底,就来到河堤旁了。旧渡船头已无迹可寻,只有堤上竖立着一块经济部水利署的警告标志而已。站上河堤, 只能遥想三湾百年往事而已。往事已矣,只剩残迹与小景,虽然如此,或许也可写一篇旅记,为三湾文史留下一丝记忆。

旅游日期:2006.10.20 (写于2006.12.21)

 


注1:后来参观校史室,得知学校校舍于 民国前3年(明治42年)落成。

注2:校史摘述如下:
三湾公学校创立于明治31年(1898年)12月28日,学校校舍设于五谷庙。明治32年3月举办开学典礼, 学生入学受业。明治37年(1904年)3月31日第一届毕业。明治42年(1909年)校舍落成。 昭和10年(1935年),中部大地震,校舍倒塌严重。台湾光复后,改称三湾国民小学。民国86年11月2日,举办创 校百年纪念活动。

注3: 大坑塍,“塍”,音ㄔㄥˊ,指稻田间的路界。大坑塍不知是什么意义,网路搜寻查不到这个地名。

[行旅照片]

五谷庙。
金亭前的古朴石狮,唯一可见的五谷庙古物。
三湾国小。
三湾国小就在五谷庙旁。
三湾国小创校百年纪念碑。
校门口花园竖立的古碑。
校舍新建纪念碑。
纪念碑设立于“OO四OO年八月”。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三湾公学校卒业式纪念照。
大正二年(1913年)三湾公学校第十回卒业式纪念照。
昭和十年(1935年)三湾公学校第三十二回卒业式纪念。
昭和十一年三湾公学校第三十三回卒业式纪念。
三湾公学校旧照片。
三湾公学校旧照片。
位于学校左后方的觋姊医生娘祠。
觋姊医生娘祠,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改建。
神主牌写着“大坑塍觋姊医生娘”。
走往旧渡船头(昔日三湾对外的古道)。
渡船伯公庙。
香炉上挂牌写着“渡船福德正神香位”。
小路至底,前方为昔日的渡船头。
渡船头已变成河堤,旧迹无迹可寻。

[行旅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