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34)

[新竹新埔].燒炭窩古道.雙堂屋.義民廟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雙堂屋(上枋寮劉宅),國家三級古蹟

新埔「燒炭窩古道」為昔日湖口與新埔之間農產運銷往來的道路。

這條古道從新埔上枋寮「雙堂屋」附近的燒炭窩口出發, 走至燒炭窩底,然後爬過湖口台地,抵達湖口老街,全長約7公里。

隨著公路開通之後,這條舊路便漸漸荒廢;民國六十年代,軍方在湖口台地闢建戰車射擊場, 阻斷舊路,於是燒炭窩古道遂隱沒於荒煙蔓草之中。

後來雖然經過地方人士的探查及整理, 但也僅保存了一小段古道而已,而古道又經過軍事營區,不易維護,久而久之,古道又漸被蔓草侵擾。 就探訪古道尋幽踏青的目的而言,燒炭窩古道的吸引力稍嫌不足,但若結合燒炭窩附近的古厝及寺廟古蹟景點, 則仍不失為一條可以尋幽攬勝的旅行路線。

最近我曾兩次來到新埔的燒炭窩,上次來探路,時間已晚,來不及走古道,所以只先走訪上枋寮劉宅的 「雙堂屋」及附近的新埔義民廟(褒忠亭),今天則以探古道為主。我停車於雙堂屋的門前廣場。

上枋寮劉宅雙堂屋位於義民路(竹14鄉道)二段460巷內,是新埔最著名的古厝。古厝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由粵籍人士劉延轉仿大陸故鄉舊居形式而興建的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所以又稱「雙堂屋」。最初僅是土埆牆、 茅草頂,後來家業興盛,子孫繁昌,日據時代大正七年(1918年),劉家將祖堂擴增為雙堂六橫屋(左右各三護龍), 歷十年而完工,格局恢宏,美輪美煥,成為新埔著名的古厝。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雙堂屋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九十年政府撥款整修,兩年後完工,對外開放參觀。

雙堂屋前堂庭埕廣闊,屋前圍欄之外,有一半月池,前堂屋脊採雙燕尾,其格局類似於大溪的李騰芳古厝, 古樸典雅,年代則稍晚於李騰芳古厝,規模也略小。 目前只開放兩廳堂供遊客參觀。左右護龍的廂房則未對外開放。

圖:天祿堂

雙堂屋左側的小路,已規劃為自行車道,可繞往燒炭窩。

循自行車道的方向往雙堂屋後方走, 約150公尺遠的山麓,有一大型墓園,名為「瑞閣園」,是劉家的祖塔。

「瑞閣園」之名,取自於劉氏第十一世祖劉瑞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劉瑞閣的妻子攜子來台,其長子劉延在上枋寮這個地方開基立業。 瑞閣園墓園廣大,前庭開闊,黃瓦三角造形的祖塔,上下匾額分別寫著「陶唐遺澤」、「彭城衍派」, 透露出劉氏家族宗派源遠流長。

由「瑞閣園」往前走,一路皆為鄉間小路,埤塘、紅磚屋,一幅農村圖畫景象,約0.5公里,即可繞回竹14鄉道。 然後右轉,沿著馬路走,約150公尺,過台灣高鐵高架橋後的第一個巷口(義民路二段530巷),即是燒炭窩口。 這裡起,就算是進入燒炭窩古道了,古道已鋪上柏油路,成為鄉間道路及自行車休閒車道了。這樣的鄉間小路, 無遮蔭,自不宜夏日行走,但秋冬涼爽,走在其間,頗為舒適。

沿著530巷的鄉間小路前行,右側小路不遠處,為劉宅古厝,年久多有破損,已修補成半新半舊。又不遠, 又有一棟「天祿堂」三合院古厝。古厝廳堂屋簷亦採為雙燕尾,典型的客家卵石牆基、白灰牆,古樸典雅。 但大門口幾隻家犬忠心耿耿固守,無法趨近,只能在安全距離之外欣賞而已。

繼續前行,右側又有一棟新式兩層水泥樓房的三合院建築,門匾亦高懸「天祿堂」。「天祿」是劉家的堂號, 可見這一帶是以劉氏子孫為主的聚落。再往前走,小路左側出現一池綠水,池塘水面佈滿水芙蓉,塘裡有魚蹤, 池畔有竹林,景色優雅,周遭幽靜。路右側有一土地公廟,為「涼井伯公廟」,廟旁大樹下有一古井。前方不遠處, 則有幾間紅磚民宅,旁有水池,池裡有白鵝悠游戲水。

圖:燒炭窩古道

小路由民宅旁右轉,開始明顯的上坡路,路右側不遠處有一古墓。

上坡路至末段的叉路口,又有標誌,取左行, 往燒炭窩古道。接著是一小段石階下坡路,來到燒炭窩溪。

步道沿著溪岸往上游方向而行,溪的對岸有一大型建築物 ,為「崇德護理之家」。沿著溪岸至上游,遇一水泥橋,越過燒炭窩溪,前方有一間土地公廟,就是「燒炭窩伯公廟」了。廟已改建,了無古意。

由「燒炭窩伯公廟」往前走約幾十公尺,就看見路右側有一條鋪著鵝卵石的山徑,路口寫著「燒炭窩古道」, 這裡就是地方人士重新整理的一段古道舊徑。入口處有被剪斷的鐵絲網路障殘跡。這段燒炭窩古道所經過的土地, 目前屬於軍方所有。鐵絲剪了又架,架了又剪,這軍民拉鋸之間,也顯示出台灣有趣的民主化現象。

踏著石塊小徑往上走,古樸的殘階及幽幽竹林,頗有氣氛,但沒多久,路況轉差,雜草變多,前方又豎起一道鐵絲網圍籬, 水泥柱上,以紅漆噴著斗大的「軍事重地」。兩根水泥柱之間的鐵絲網已被剪破剷平。穿過之後, 便進入燒炭窩古道最完整的路段。一塊塊平整的石塊鋪成的山路,是昔日為方便挑夫行走,而鋪上的石塊,由此爬往湖口台地。

古道左側有卵石堆砌的駁坎,右側則為繁茂的竹林。古道幽致,可惜路短,約前行5分鐘就碰壁了。前方已被陸軍的水泥圍牆阻絕。 這麼一小段卵石古道,固然古樸有味,但前後受限,遠不如新埔另一條三段崎古道來得迷人。

前行無路,左側則另有一條山徑,可沿著陸軍的圍牆邊緣走,約5分鐘,小徑的出口,接柏油馬路,馬路的前方又被軍方的高牆堵住, 這裡是陸軍戰車砲射擊陣地的練習場。於是再折回小徑。根據資料,附近應有山路可繞往下枋寮的「槺榔伯公廟」, 可接「土牛溝古道」,但附近竹林的路徑不明顯,路況不佳,而時間又不太充裕,於是決定放棄,循原路折返。回到燒炭窩古道的入口, 再繼續沿著鄉間小路前行,經過崇德護理之家、「盧江堂」古厝,約前行0.8k,接竹14鄉道約3.5K附近,公車站名為「土牛溝」。 然後再走竹14鄉道返回雙堂屋取車。途中,經過「西河堂」古厝。新埔鄉間,有不少傳統古厝,令人印象深刻。

圖:新埔義民廟(褒忠亭)

新埔義民廟,又稱「褒忠亭」,就位於竹14鄉道上。

從雙堂屋前往至義民廟,約幾分鐘車程而已。

新埔義民廟, 創建於清朝乾隆時期,歷史悠久,是全台著名的義民廟之一,為國家三級古蹟。

乾隆51年(1786年),發生林爽文事件,全台灣大部份地區都遭受戰火波及,震驚朝廷。於是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軍來台平亂。 事件期間,竹塹地區新埔、六堆的客家庄共組一支一千多人的義民軍,協助朝廷平亂。客家軍戰歿300人, 合葬於此地。

事平之後,竹塹客家各庄於義民墓塚前興建義民廟,以祀英魂,感念義軍犧牲生命以保鄉衛民。乾隆55年,義民廟落成, 乾隆皇帝御賜「褒忠」,以表揚義軍忠義精神,所以義民廟又稱為「褒忠亭」。

如今的新埔義民廟已成為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廟前兩側有形象商圈,販賣當地名產小吃,廟右側有公園綠地, 園內小橋流水,亭台閣宇,遊人如織。義民廟經過歷年的擴建增修,已不見兩百年古廟的古味風采,到了廟後方的墓地時, 才可感受到古蹟的氣氛。古樸的墓碑上刻著「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塚」。此墓建於乾隆51年, 而現在的格局則是日據時代大正12年(1923年),由新竹十四大庄合資重修的。

圖: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塚

這是我第二次遊覽新埔義民廟,距離上次初訪,已相隔二十年。

二十年前,我在中壢上班,公司舉辦旅遊活動, 前來新竹旅遊,義民廟是其中的一站。中壢人口以客家人居多,公司廠內員工頗多客家人。

猶記得當時遊覽此地,義民廟內, 同事們競相焚香虔誠敬拜義民爺,而我的心情卻有些不知所措。當時年輕,難免有所困惑。林爽文是閩南漳州人。 林爽文起義,我的同鄉想必也有不少死難者。

二十年後,再訪義民廟,心中已無當年微妙的情結,我虔誠地向義民爺頂禮致敬。二百多年前,閩客雙方都算是義軍, 只是立場不同而已,無所謂孰是孰非的問題。人生的閱歷漸廣,便漸能明白,面對土地的滄桑,要能相互體諒、同情及理解, 才能化悲為愛,才不會悲恨相續不已。這道理雖簡單,卻知易行難。二十年後,我再度踏進義民廟時,才清楚看見了自己的成熟與轉變。

旅遊日期:2006.11.24 (寫於2006.12.11)


◎路程時間記錄:
雙堂屋---10分鐘---燒炭窩口---10分鐘---涼井伯公廟---20分鐘---燒炭窩古道入口---15分鐘---軍營管制區(柏油路)
燒炭窩古道入口---15分鐘---竹14鄉道土牛溝站牌---15分鐘---雙堂屋


[行旅照片]

雙堂屋(上枋寮劉宅),國家三級古蹟。
前堂門廳,採雙燕尾屋脊。
六護龍(六橫)三合院,左右各三護龍。
護龍之間的廊道。
瑞閣園。
燒炭窩口(義民路二段530巷)。
劉宅古厝。
天祿堂古厝。
燒炭窩古道(通往湖口台地),已成鄉間小路。
天祿堂,新建的水泥層房三合院。
涼井伯公廟前,一池綠水,環境清幽。
涼井伯公廟。
開始上坡路。
燒炭窩溪旁的步道。對岸建築為「崇德護理之家」。
燒炭窩伯公廟。
燒炭窩古道入口。
燒炭窩古道,保存的精華路段(1)
燒炭窩古道,保存的精華路段(2)
山徑繞往下枋寮。
前方為陸軍戰車砲射擊陣地(在此折返)。
走鄉間小路,約0.8公里,接竹14鄉道(土牛溝站牌)。
西河堂,走竹14鄉道經過的一棟古厝。
新埔義民廟牌樓。
新埔義民廟,又名褒忠亭。
義民廟經過增修,已看不出二百年古廟的風采。
步道走往廟後方。
由廟後方俯瞰義民廟。
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塚。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交通資訊
●北二高下關西交流道,接118縣道至新埔市區,再右轉義民路(竹14鄉道), 至義民路二段460巷,即可看見右側巷內的雙堂屋。
●中山高下竹北交流道,沿117 縣道前行,再左轉118 縣道,至義民廟,再右轉義民路 (竹14鄉道),至義民路二段460巷,即可看見左側巷內的雙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