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三段崎古道
三段崎古道位於新竹縣新埔、芎林兩鄉鎮的交界處,是昔日芎林鄉下山村農民運送柑橘等農作物前往新埔販賣所走出來的一條道路,
大約形成於清朝道光年間。
隨著公路及產業道路的開通,古道運輸的功能早已式微,
如今只成為單純的山間農路而已,然而沿途仍可看滿山坡的柑橘園,還有古樸的鵝卵石階路,以及老樟樹陪伴著古老的石棚土地公,默默地敘述古道逝去的歲月往事。
前往三段崎古道,可以從芎林鄉下山村「竹22」鄉道的「金鑑堂」或從新埔鎮寶石里的「三段崎」進入,但兩處入口都沒有清楚的指標。
幸好已有不少前輩山友們尋尋覓覓,探訪過這條古道,留下詳盡的圖文記錄,可以供我們依循及參考。
我今天是從新埔鎮的三段崎進入這條古道。
古道入口位於新埔鎮往芎林鄉的115縣道(文德路)途中,在公路里程32.5K處再往前走約50公尺,
巷口為「文德路二段339巷」,有一「彥楠堂國術館」的招牌。巷口附近的公路旁有新竹客運的站牌,站名為「三段崎」。
在這個巷口右轉,進入三段崎古道。
圖:三段崎古道之「風吹坳」,秋芒迎風招展
這裡是三段崎古道的起點。「崎」,客家話的意思是指「山坡、斜坡」。
三段崎是指這條古道沿途有三段山坡石階路(石崎仔)。
由新埔的三段崎前往芎林鄉,須翻越石頭坑山,先後經過三段石仔崎路,因此而得名。
隨著產業道路的開闢,目前「三段崎」只剩「一段崎」而已。只有在「下山64號民宅」至石頭坑山的稜線附近仍保存著昔日的古道舊貌,
前後段的古道都已鋪上柏油路。雖然實際的古道舊路並不長,但因石階古樸,竹林優美,
所以才會吸引著山友不辭辛勞,在冷冷清清的鄉間小路上,來回尋覓這條古道的入口。
若從339巷巷口出發,得走一公里多的產業道路(第一段崎)才能抵達古道山徑的入口。我抵達339巷巷口時,已將近下午三點,
由於擔心時間不足,所以決定開車上山。右轉進入339巷。產業道路狹窄,先下坡,通過「寶道橋」後,便一路爬坡。
前行約0.5公里,遇一右叉路,叉路口的水泥護牆有畫一紅色箭頭向右。右轉叉路之後,道路更狹小,
還有一小段泥土碎石路,隨後的柏油路路況尚佳,但車道仍然狹窄,不容易會車。幸好也沒遇到任何車子。
前行約0.4K,路左側有一民宅,鐵柵門「私有地,勿進入,入送辦」。過民宅,繼續爬坡,約200多公尺,路左側出現有一條泥土路,
這裡就是三段崎古道的入口。路口的電線桿編號為「寶崎幹11-27號」(註1),
電線桿上綁著一塊小小白色保麗龍,
寫著「三段崎古道」。小標誌很不明顯,稍為不注意就會錯過。由於產業道路相當狹窄,路旁無法停車,
只好繼續往前走,約一、兩百公尺遠,才在一間廢棄的紅磚民宅旁,找到一處停車空間。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下山64號」民宅古厝
三段崎古道的入口雖然不明顯,但進入古道之後,路徑隨即轉而明朗,路況好,
又寬闊,顯示農民仍然在使用這條道路,用來運送山間種植的農作物下山。
古道附近的山坡,芒花飛舞,搖曳生姿。這裡就是所謂的「風吹坳」,
因處於山坳處,常年強風灌襲,樹木難以生長,耐寒的芒草,便成為這裡的主要植物。
過了風吹坳,山坡地出現了柑橘園。經過一處轉彎處時,左側駁坎矮牆邊有一條不明顯的小徑。由小徑而上,
就可看見一棵巨碩的老樟樹,樹圍約3、4人才能圍抱,樹下旁側有一座石棚土地公。這處小徑入口不明顯,從對面方向走過來,才容易注意到小條小徑。
經過這座石伯公,前面就是「下山64號」民宅古厝了。古厝前有荒廢的菜園籬架,附近遍植柑橘,結果累累。
古厝大門閉鎖,外牆白漆幾已剝落,夯土泥垣裸露,顯得滄桑殘破,旁側還有一間半傾半圮的房子,荒涼荒蕪。
房子的門牌顯示,來到這裡,已經由新埔鎮進入「芎林鄉下山村」了。
圖:三段崎古道精華段-鵝卵石階路
古道由「下山64號」民宅前通過,之後就出現齊整的鵝卵石石階路了。
古道通過附近一座簡易木橋之後,便開始上坡,進入三段崎古道的「第二崎」路段。
從這裡起,進入三段崎古道保存最完整的路段,古道鋪著一塊塊或圓或方的大小石塊。部份石塊歷經歲月風霜,石塊沾染點點青苔,頗有古味。這樣的鵝卵石階路,
一路延伸至石頭坑山稜線之後,才變為開闊平緩的泥土路。
來到稜線,看見路旁有一人工水泥池,顯示這裡曾有過農墾,附近林木稀疏,拓墾遺跡明顯。這裡有一條右叉路,
可通往「下山62號」民宅。仍繼續取直行,約二、三分鐘,遇一左叉路,可通往石頭坑山。
路不遠,於是轉入左叉路。小徑平緩好走,末段雜草稍多,但路跡明顯,約三、四分鐘,便抵達石頭坑山。
石頭坑山擁有兩顆基石,前後相距不遠,先抵達編號「六號」的三等三角點基石,再往前走約二、三分鐘,又有一顆編號1029的二等三角點基石。
石頭坑山,海拔237公尺,卻讓人沒有站立於山頭的感覺,基石豎立於樹林中的平緩處,腹地狹小,毫無展望。三等三角點的編號為「六號」,
則引起我的好奇。這種以漢字數字直書的基石編號,
是日據時代較早期所豎立的基石,全台現存的這種漢字基石還不到一千個,材質多為花崗岩。編號「六號」,則是我遇過的最名列前茅的基石。
圖:竹林綠色隧道
返回古道正途,繼續直行,古道變為緩緩下坡路,前面就是三段崎古道最迷人的竹林了。
古道兩側茂密的竹林向中間內側彎拱,
形成綠色隧道。竹葉落片則覆蓋泥土,蕭瑟幽雅,踏踩舒適。
通過竹林,又出現一小段鋪著鵝卵石的古道舊路,但不久之後,鵝卵石階路卻突然消失,被新鋪的花崗岩石板路所取代。我驚訝之餘,也頗為感慨。
古道變了容顏,
有時並非由於歲月風霜的摧折,而是來自地方的建設。建設有時有必要,有時不必要。這個段路,有必要嗎?不必要。
花崗岩石板路的終點,有一新建的涼亭,在此可以俯瞰芎林及竹北一帶的景致,綠野平疇,美不勝收。可惜此刻視野逆向陽光,
相機難以拍出這大地美景。這裡是三段崎古道「第二崎」的終點, 接著便是「第三崎」了,一路下坡通往芎林。
第三崎的路段,已上鋪柏油路了。根據資料,從這裡走下去,可抵達下山村「竹22」鄉道下山村40號附近的「金鑑堂」(客家祠堂)。
但不知要走多久?若無接駁車,則應以在此折返為宜。若是從新竹、竹北方向來走三段崎古道,則可以停車在「金鑑堂」,從芎林的方向走上山較為方便。
我的行程只到涼亭為止。本想繼續沿著涼亭旁的柏油產業道路走至「下山62號」民宅,然後由民宅旁的一條鵝卵石小徑繞回三段崎古道在石頭坑山附近的人工水泥池,
而時間已是下午四點過後。我擔心萬一走錯或找不到路,
回程便要摸黑,所以還是選擇循原路折返。回程快步走,約二十幾分鐘,就回到了三段崎古道入口的電線桿。
三段崎古道確實路線不長,若時間不匆促,其實可考慮停車於115縣道的文德路二段339巷口附近,然後慢慢地走上來。
這樣雖然會多花半個小時的爬坡路。但一則可以避免走狹窄產業道路面臨的會車及停車問題,二則可以對三段崎古道的這個「崎」字會有更深刻的體驗。
旅記日期:2006.11.17 (寫於2006.11.30)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路程時間記錄
文德路二段339巷巷口→約1公里(估計約30分鐘)→三段崎古道入口(寶崎幹11-27號)→10分鐘
→下山64號民宅→15分鐘→石頭坑山叉路→10分鐘→涼亭
石頭坑山叉路→4分鐘→石頭坑山三等三角點(六號)→3分鐘→二等三角點(no.1029)
註1:有些登山記錄寫著「寶崎幹6-16號」,可能是電線桿已重新編號。
請特別注意,以免錯過入口。
[行旅照片]
進入339巷,前行約0.5K,遇叉路右轉(箭頭方向)。
產業道路狹窄,還有一小段碎石土路。
三段崎古道的入口。只有一小塊保麗龍標誌。
岡崙「風吹坳」,芒花迎風招展。
古道土路寬闊好走,沿途山坡地有柑橘園。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柑橘結果累累。
古道途中左側小徑上方的老樟樹及石伯公。
石伯公(石棚土地公)。
芎林鄉下山村64號民宅(1)
芎林鄉下山村64號民宅(2)
過民宅之後,開始出現鵝卵石階路。
簡易木橋。
進入三段崎古道的精華段。
沿途都是古樸的鵝卵石階路。
來到石頭坑山附近的稜線,變為寬闊的泥土路。
人工水泥池,拓墾遺跡。
遇左叉路,可通往附近的石頭坑山。
約三、四分鐘,抵達石頭坑山。基石編號「六號」。
回到古道,前面就是竹林隧道了。
竹林隧道。
出竹林,不久,古道已鋪新石階了,取代了泥土路。
古道變了容顏,不是歲月風霜,而是地方建設。
新建的觀景涼亭。
過涼亭,往芎林的三段崎古道也已鋪上柏油路。
涼亭展望佳,綠野平疇(1)
涼亭展望佳,綠野平疇(2)
戀戀三段崎-綠竹林隧道。
戀戀三段崎-鵝卵石階路。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