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吴浊流故居-“至德堂”
今年五月份,我初次来到新竹新埔地区旅行,“载熙古道”是我在新埔走
过的第一条古道。当时颇好奇,这条古道命名的由来。后来经由网路搜寻,才间接得知古道名称是为了纪念
一位出生于当地的空军烈士吴载熙。
吴载熙毕业于空军官校,因优异成绩,而入选空军“黑猫中队”,赴美国受训。
冷战期间,吴载熙驾驶U2战略侦察机深入中国大陆从事高空侦拍,以获取军事资料。民国55年(1966年),吴载熙训练
飞行时,因飞机引擎故障,不幸于迫降时失事殉职。
前些日子,我搜寻资料时,又无意间得知,原来吴载熙与台湾前辈作家吴浊流是同一家族,论辈分,
吴浊流是吴载熙的叔公辈。吴浊流是新竹新埔人,出生及成长于大茅埔,是我景仰的台湾作家之一。
我大学时代曾读过他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解严之后,陆续读过他的两本大作《无花果》及《台湾连翘》
。这已是十几、二十几年前的往事了。
从网路新闻得知,新竹县文化局已计划将吴浊流故居“至德堂”登录为历史建物,并将积极向中央争取经费,
以进行故居整修,预估三至四年内完工。“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主委李永得亦曾亲访“至德堂”,答应协助完成吴浊流
生前的心愿,于“至德堂”成立“台湾文艺资料馆”。我最近正计划探访新埔地区的几条古道,于是趁着今
日的新埔行,先前往吴浊流故居参观。
来到新埔,循115县道,再接竹20乡道,往大茅埔的方向,向一位杂货店的老伯问路,终于在竹20乡道路标约4.5K处,
从马路上望见小路通过稻田的远处有一栋三合院古宅。小路巷口的站牌旁竖立着一块日据时代的古碑,
与网路资料叙述相符。稻田后方的那栋三合院就是我要找的“至德堂”了。
图:“督宪光临纪念碑”(大正十四年)
路旁停好车,走近石碑。巷口民宅的门牌为“大茅埔24之1号”,石碑名称为“督宪光临纪念碑”,
一旁的公车站牌站名则写着“石牌”。
“石牌”是当地地名,就是源自于这块石碑。这块石碑立于日据时代大正十四年(1925年),
当时新埔庄举办柑桔评鉴会,大茅埔出产的柑桔荣获冠军,而台湾总督伊泽多喜男亲临指导,
使当地人倍觉光荣,于是立石碑以为纪念。石碑就于大茅埔吴家前的公路旁。
石碑上的碑文已渐模糊,亦曾遭到破坏而断裂成三块,如今已用水泥黏固,重新竖立起来。伊泽多喜男是第十任台湾总督,
任期还不到两年,并不知名,我仅知道当时台湾改良的新品种稻米“蓬莱米”,就是伊泽总督所命名的。
我第一次来新埔旅行时,就曾经过这里,却没注意到这块立于路旁的石碑。汽车行驶而过,除非车速极慢,
眼睛又刚好看向这里,否则实并不容易发现这块古碑的存在。
我走进小路,才几步路,就看到左侧路旁有一座古老小土地公庙,名为“镇安宫”,庙基及前庭虽已改铺水泥,
但石砌的庙身仍保持旧貌,古朴可爱。还没走到此行的目的地,在入口附近,先遇见古碑,又遇见古老的
土地公庙,而庙前的稻田,一片绿油油,稻穗结果累累,恬静而明媚的农村风光,令人惊艳。
再往里头走,不过一、两分钟,就抵达了“至德堂”,一栋古朴的传统三合院。外墙略有破损,正厅的屋
檐屋瓦则已翻新,但整体而言,仍散发着浓郁的古厝气氛,使人心情感动起来。更何况,这三合院不只是
一般的古厝而已。
图:吴浊流故居-“至德堂”
“至德堂”的庭院开敞,庭院分外埕、内埕。厅门及左右厢门的门窗都闭锁,似无人居住,埕庭空荡寂静。
我静静地在埕庭拍照,低徊流连。网路资料还提及吴浊流的墓园就在故居后方的山坡,但不知位于何处?
于是我向附近居民询问。
当地住户都是吴家子孙,告诉我说,关于
吴浊流的事迹,可去请问住在那里的吴老师,他最为清楚。于是我走向那间房子。靠近屋子时,守门的一只狗冲
了出来,对着我狂吠,惊动了吴老师出门来探望。我表明来意后,吴老师热情招呼我,愿意带我前往吴浊流的
墓园。他先引领我回到“至德堂”,打开正厅大门,带我进入参观。
“至德堂”是吴家的公祠,正厅供奉着吴家历代祖先牌位。吴浊流,本名吴建田,是吴家来台的第五代,
吴载熙则是第七代,两人同族,但分属不同支脉。厅堂匾额写着“望重蛮邦”,是出自吴浊流的父亲秀源公的题字。
厅堂两侧墙上悬挂着吴家来台历代祖先的画像,左墙则另外悬挂着吴浊流与吴载熙的肖像。吴浊流是拍侧面照,
一头苍苍白发,俯首孜孜写作,神情专注,而吴载熙则是一身戎装,英姿焕发,眼神炯炯。
吴老师,名载尧,是一
名退休老师,他是吴载熙的弟弟。他对着哥哥的照片感慨地说,吴载熙是空军官校39期毕业,比他晚期的学弟,
有人都已经是空军总司令退伍了。吴载熙殉职时,年仅32岁,正值壮年,而妻子正怀胎八个月。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其际遇令人怅然。
图:“至德堂”全景
吴老师引领我至正厅两侧的厢房,那是吴浊流曾住过的地方,目前已无人居住,只摆设一些农家工具等旧物,
屋内墙壁多处旧损待修。为了让“至德堂”顺利登录成为历史建物,吴老师努力居中协调,奔劳费心,
才顺利让拥有财权持分的家族成员六、七十人完成盖印同意。
厅堂右侧的厢房内有两个大的旧书柜,则是
吴浊流晚年订制的,准备在故居成立台湾文艺资料馆,但心愿未了,吴老就已不幸辞世。
吴浊流于民国
五十三年(1964年)创立台湾文艺杂志社,发行《台湾文艺》杂志,并提供退休金作为文学奖金基金,
为正处于黯淡的台湾文学尽一份心力。七等生、钟铁民、钟肇政、黄春明、李乔、郑清文等作家,都曾是
“吴浊流文学奖”的得奖人。吴老师说,几天前,新竹县文化局举办“吴浊流文艺奖”的颁奖典礼,特别选在
吴浊流的故居颁奖,以彰显文学传承的历史意义。
踏出“至德堂”,接着吴老师带领我从三合院左侧的小路走往后山。走过吴家的田埂,沿着山麓的水圳旁前行,
途经两座墓地,约莫五、六分钟左右,就抵达了吴浊流墓园。这墓园是吴浊流的祖父芳信公支脉的祖塔,
当年由吴浊流倡议兴建,墓园的字联由吴浊流亲撰,祖塔的颜额题着“忍辱负重”,特别引人注意。
吴老师说,当时同房的侄辈对此颇有意见,认为不宜,吴浊流却十分坚持,而成为定案。墓前另有二块方形石柱,
是当年吴家祖先由唐山渡海来台的压船石,吴浊流属意而立于墓园中,柱石上各有吴浊流的题诗。
望着墓园颜额“忍辱负重”的题字,我内心颇有感触。我建议吴老师,日后新竹县文化局整修“至德堂”时,或许
可考虑建一条步道通往吴浊流墓园,让游客可以来到这里缅怀吴浊流的精神。在“至德堂”正式整修之前,我建议
文化局可先在竹20乡道的路口竖立一块“吴浊流故居”的标志,让游客能更容易找到这里。
图:吴浊流先生
从墓园返回吴宅,吴老师进屋内取出一小册《吴浊流先生行谊、诗选、小传》赠送给我,我则感谢他热情亲自
带我参观“至德堂”及吴浊流墓园。相互道别之后,我又在“至德堂”前停留了一会儿。
三、四年之后,这里
将会诞生一座吴浊流的文学纪念馆,“至德堂”前也会规划一处小型停车场,以方便游客停车之用。不知文化局会如
何营造这座纪念馆的空间,以彰显吴浊流一生的创作精神?
如果要我给一点点建议,我会希望“至德堂”前规
划的停车场能拨出一小块空地,设个小园圃,栽种几株无花果及台湾连翘。吴浊流曾以这两种植物作为他的两本回
忆录《无花果》、《台湾连翘》的书名,藉由回顾自己的人生,来见证台湾的历史。吴浊流出生于日据时代明治三
十三年(1900年),病殁于民国六十五年(1976年),一生跨越两个悲情的时代。
台湾连翘,客家人称为“黄藤枝”,植物学称为“苦林盘”,是属于生命力坚毅的植物,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它常被种植在住家旁做为围篱之用,因而注定遭受经常被修剪的命运。即使知道会遭到割剪,台湾连翘也不会违背
自己的个性,依旧坚定地向上生长。吴浊流取其意,做为书名,象征意义明显可见。《台湾连翘》是吴浊流最后的著作,
内容颇多触及当权政治人物,因此吴浊流嘱咐要在他过世之后才能发表。吴浊流辞世十余年后,这份遗稿才终于正式出版问世。
无花果,没有美丽的花朵,是一种不起眼的植物。虽然如此,无花果却选择在没有人注意的地方默默开花,
悄悄地结出果实来。吴浊流以无花果为书名,意味含蓄而深远。
《无花果》是最早触及二二八禁忌的台湾文学作品之一。最初连载于《台湾文艺》杂志第19至21期(民国五十七年),
当时杂志的发行量低,流通有限,所以并未引起警备总部的注意,文章默默流传于台湾知识圈。民国五十九
年(1970年) 《无花果》正式发行单行本,随即遭到警总取缔,成为禁书。我看到这本书时,已是台湾解严之后的事了。
旅记日期:2006.11.17 (写于2006.11.27)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行旅照片]
吴浊流故居-至德堂,位于竹20乡道4.5K。
巷口马路边的“督宪光临纪念碑”。
“督宪光临纪念碑”,立于大正十四年(1925年)。
第十任台湾总督伊泽多喜男曾亲临本地视察。
走往“至德堂”。巷口民宅门牌为“大茅埔24之1号”。
巷内稻田旁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庙-镇安宫。
吴浊流故居-“至德堂”。三合院,庭院分内外埕。
“至德堂”。
“至德堂”右厢房。
“至德堂”左厢房。
“至德堂”全景。
“至德堂”侧景。
“至德堂”正厅匾额。
吴浊流生前订制的书柜。
吴浊流先生照片。
吴载熙烈士遗照。
吴浊流墓园在照片右上林间隐密处。
吴载尧老师引路,带我前往吴浊流墓园。
吴家祖塔墓园。
意味深长的颜额题字-“忍辱负重”。
墓园前庭左右两侧石柱有吴浊流的诗句题字。
踏上归途。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图]
[交通地图](可用箭头上下左右移动及放大缩小)
检视较大的地图
include('../footbar_his.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