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24)

[桃園大溪].八結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二層坪古道俯瞰石門水庫及環湖公路

百吉,舊稱「八結」,位於桃園北橫公路進入復興鄉的山區入口,行政區域屬於大溪鎮復興里。

百吉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聚落多集中於大漢溪及其支流沿岸的河階及谷地平原。復興里的範圍, 包括了現在的百吉、湳仔溝、二層坪、大溪坪、阿姆坪等地,日據時代都屬於八結地區。

八結與大溪市區隔著溪洲山脈,交通不便,在北橫公路百吉隧道貫通之前,對外聯絡, 須翻山越嶺,大艽芎古道湳仔溝古道石龜坑古道等, 都是昔日八結通往大溪的道路。至於八結境內各聚落之間的聯絡道路,則有「二層坪古道」、 「大溪坪古道」、「杉仔崎古道」等,這些古道在八結山區交會互通,可統稱為「八結古道」。

此外,北橫公路(台七線)、桃51(承恩路)、桃63(環湖公路)環繞於八結地區的外圍,古道加公路, 便可組成各種環形路線組合,可依個人興趣及腳程規劃出各種不同的踏青路線。八結古道,多彩多姿, 除有傳統古道上可看見的古厝、土地公廟、幽林雅徑之外,還因臨近石門水庫而又有一般古道難得一見湖光山色的美景。

圖:石門水庫,湖光山色

今天從龍珠灣附近的龍珠山登山口,展開八結古道之旅。

從大溪出發,走北橫公路過百吉隧道後(約8K處), 右轉桃51鄉道(承恩路),直行,往龍珠灣方向,至石門水庫標誌的叉路口,再左轉過「懷德橋」。

沿著環湖公路前行,上坡轉彎後,即可看見左側路旁有一處停車場及「龍珠山登山口」的標誌, 這裡即是二層坪古道的入口。前方有一間臨湖景觀餐廳,招牌寫著「Tony House」, 目標相當明顯。

登山口豎立一塊導覽圖,名為「復興里自然生態園區的導覽圖」,只是略圖而已,與實際路線不盡相同。 整裝後出發,一小段陡坡,隨即轉為迂迴盤升於林間,約十四、五分鐘,遇叉路,左右路殊途同歸, 皆可通往二層坪。但要欣賞石門水庫的湖光山色,應取右路,較接近環湖公路。

取右行後,約一、兩分鐘,青山綠林間,驀然出現一片碧波,湖水瀲灩如鏡。石門水庫正值豐水期, 湖水豐盈,水波不興,靜謐幽雅,周遭有層層山巒環繞,山色湖光,景色如畫。前行不久,抵達一處賞湖平台區。 這裡視野更遼闊,景色愈勝,湖水更美。於是在此佇足賞景。

圖:二層坪福興宮(建造於大正13年,1924年)

飽覽風光後,繼續前行,山路平緩,沿途多農墾遺跡,間有農徑歧路,循主徑而行,約十分鐘,古道接二層坪農路。

順著柏油路向下行,約四分鐘,左側接古道。先不取,繼續往下走,去參觀二層坪土地公廟。

約三、四分鐘, 抵達二層坪紅磚民宅,路旁有一土地公廟,名為「福興宮」。福興宮建造於日據時期大正十三年(1924年), 石砌的廟身,造型簡樸而典雅,旁側及背後有鵝卵石砌成的半圓狀的駁坎護牆,古樸有致,駁坎之上, 則有一棵老樟樹,樹齡預估應當至少八十年以上。

參觀完土地公廟,順道參觀附近的紅磚厝。男主人在門前埕院整理漁網,平時在漁村才能看見的景象, 竟在山區出現,男主人說是用於石門水庫捕魚。石門水庫附近活魚餐廳林立,是當地的的觀光特色之一, 石門活魚,吸引不少饕客慕名而來。我原以為餐廳的活魚來源應來自於養殖場,原來石門水庫還有鮮肥活魚可捕。

從民宅返回走,回到剛才經過的古道登山口,繼續二層坪古道的路程,前往百吉。前行約兩分鐘,遇叉路, 應取左下行。此後迂迴腰繞而行, 雖有起伏,但大致平緩,林蔭幽然,走在其間,頗為適意。約二十二、 三分鐘,遇叉路,取右行,穿過竹林,前往附近不遠的「覓龍亭」休息。覓龍亭,可眺覽石門水庫, 但受地形及附近樹林遮蔽影響,僅見水庫一隅而已。亭旁有兩顆小基石,一舊一新,一為石堡界、一為石門水庫特區基石。

圖:好漢坡

從覓龍亭返回叉路口,繼續前行,約幾十公尺,即看見右側有一座廢棄的燒炭窯遺址。

窯內雜草叢生, 但炭窯外觀大致完整。續前行,約兩分鐘,遇叉路。左往湳仔溝,為「杉仔崎古道」,右為二層坪古道, 前往百吉國小。

取右行,古道開始爬坡,約三、四分鐘,抵達一高點,為「崙頂」。接著下坡至鞍部, 有一條山徑橫越鞍部,與二層坪古道交會,為「大溪坪古道」。

從鞍部往左下,可走大溪坪古道至百吉國小約20分鐘;往右下,則通往大溪坪聚落。從鞍部直行的山徑則是上下起伏的山徑, 途經「大石公」及「好漢坡」,至百吉國小約40分鐘。我們繼續取直行。沿途多竹林,路況良好。 大石公只是幾塊突起的巨岩而已,好漢坡只是坡度稍陡,並不難行。

古道的終點抵達百吉國小。百吉國小,一所小學校,學生不滿百人。這所小學創立於日據時代昭和3年(1928年), 最初為大溪「內柵公學校八結分教場」,次年才獨立為「八結公學校」,已將近八十年歷史。 校園內有一口老井及一棵肖楠老樹。

百吉街上,已看不到太多舊式建築,街上還蓋了一間廟宇金碧恢宏的財神廟。「復興宮」則是當地的老廟, 主祀開漳聖王,也反映出八結的移民以閩南人為主,例如開墾湳仔溝的潘永清,開墾阿姆坪的呂阿姆, 都是來自閩南。復興宮開彰聖王的神靈則是由阿姆坪的「南雅宮」移駕而來的。「南雅宮」是八結地區最早的開漳聖王廟。 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興建石門水庫時,阿姆坪屬於淹沒區,南雅宮及附近的阿姆坪聚落沈入湖底。後代子孫若想要一睹民國四十年代的傳統聚落風采, 或許在阿姆坪的水世界裡,還可以找到一個保存完整的聚落風貌。

圖:杉仔崎古道

返程時,由百吉國小旁的產業道路上行,這條產業道路即是大溪坪古道,已鋪上了柏油路。

約10分鐘, 道路終止,才變為傳統山徑,沿著溪岸上行,約10分鐘,即爬回到鞍部,與剛才走過的二層坪古道會合。

越過鞍部,走大溪坪古道,約15分鐘,抵達古道終點的環湖公路,可走公路繞回龍珠山的登山口, 預估時間約30分鐘左右。但為了走杉仔崎古道,只好再爬回鞍部,然後走往杉仔崎古道。

循原路,由鞍部爬回崙頂,再回到二層坪古道與杉仔崎古道的交叉路口,轉往杉仔崎古道。前行約兩、 三分鐘,路旁出現一棵百年勾藤,藤蔓綿延纏繞樹木,不知根部生自何處。續前行,遇叉路,右往百吉; 取左行,往湳仔溝。

杉仔溝古道較少人走,路況不如二層坪古道,但路徑仍算清晰。前行十餘分鐘,遇叉路,左往湳仔溝, 路況明顯變差,於是取右行,約10分鐘,古道出口接北橫公路(台七線)。公路旁的溪岸有河濱步道, 沿著河岸前行,約20分鐘抵達湳仔溝的「客家麵」小吃店。由於上午已先在此停放接駁車,所以可搭車返回龍珠山登山口。

圖:百吉隧道

「客家麵」至龍珠山的登山口約2.5公里。

走路約30至40分鐘,可沿著「湳仔溝溪」的溪岸新建的河濱步道而行, 沿途有不少三合院古厝。

其中較著名的是「秀才宅」,是一棟建於大正年間的三合院古厝。 這次來時,發現湳仔溝的三合院屋頂都已經過翻修,古味不如往昔。

關於八結地名的起源,有幾種不同說法,大致與拓墾土地有關。有人認為,「結」是指向政府提出的土地開發請願書, 在土地開墾的請願書上署名的代表者,即稱為「結首」。或說八結是指八個股份集資開墾土地。

八結改為「百吉」是在民國五十年代(1960s),八結隧道重新打通後,台灣省省主席黃杰題字為 「百吉隧道」。八結居民覺得「百吉」的字義比「八結」理想,於是在里民大會中提案將「八結」改名為「百吉」。

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百吉隧道通車後,才有公車來到百吉,居民前往大溪才不再需要辛苦走古道 翻山越嶺。地處遍僻,交通不便的八結,讓人心有千千結,隧道貫通後,八結居民歡喜地迎接百吉的到來。

旅記日期:2006.11.05 (寫於2006.11.10)


[路程時間記錄]
龍珠灣登山口---14分鐘---叉路---5分鐘---賞湖平台---10分鐘---產業道路---8分鐘---二層坪福興宮

二層坪福興宮---4分鐘---二層坪古道另一登山口---2分鐘---叉路(取左)---25分鐘---覓龍亭---2分鐘--- 炭窯---2分鐘---叉路(取右)---5分鐘---鞍部---40分鐘---百吉國小

百吉國小---20分鐘(大溪坪古道)---鞍部---5分鐘---叉路(往杉仔崎古道)---2分鐘---百年勾藤--- 4分鐘---叉路(取左)---14分鐘---叉路(取右)---10分鐘---河濱步道---24分鐘---客家麵(客家麵至龍珠山登山口預估30-40分鐘)


[行旅照片]

二層坪古道(龍珠山登山口)。
俯望石門水庫及環湖公路。
石門水庫,湖光山色(1)
石門水庫,湖光山色(2)
開闊的林間,陽光潑灑古道。
接二層坪農路(水泥路),往下走往二層坪。
二層坪福興宮。(建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
二層坪紅磚厝民宅。
繼續走二層坪古道(往百吉國小)。
山徑平緩,林間雅緻。
燒炭窯遺址。
又瞥見石門水庫。
竹林路。
大石公。石頭未繫紅帶,不注意就會錯過。
好漢坡。連續上下起伏路段。
抵達終點-百吉國小旁側的涼亭。
百吉國小,創校於日據時期昭和三年(1928年)。
八結復興宮,主祀開漳聖王。
大溪坪古道(有一段已鋪上柏油路)。
大溪坪古道,至鞍部與二層坪古道交會。
走往杉仔崎古道(通往湳仔溝)。
百年鉤藤。藤蔓綿延,未見其根。
杉仔崎古道。
湳仔溝河濱步道。
百吉隧道 (檔案照片)。
「客家麵」,外貌不揚,卻小有名氣 (檔案照片)。
湳仔溝古厝(檔案照片)。
湳仔溝古厝(秀才宅)(檔案照片)。

[行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