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层坪古道俯瞰石门水库及环湖公路
百吉,旧称“八结”,位于桃园北横公路进入复兴乡的山区入口,行政区域属于大溪镇复兴里。
百吉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聚落多集中于大汉溪及其支流沿岸的河阶及谷地平原。复兴里的范围,
包括了现在的百吉、湳仔沟、二层坪、大溪坪、阿姆坪等地,日据时代都属于八结地区。
八结与大溪市区隔着溪洲山脉,交通不便,在北横公路百吉隧道贯通之前,对外联络,
须翻山越岭,大艽芎古道、湳仔沟古道、
石龟坑古道等,
都是昔日八结通往大溪的道路。至于八结境内各聚落之间的联络道路,则有“二层坪古道”、
“大溪坪古道”、“杉仔崎古道”等,这些古道在八结山区交会互通,可统称为“八结古道”。
此外,北横公路(台七线)、桃51(承恩路)、桃63(环湖公路)环绕于八结地区的外围,古道加公路,
便可组成各种环形路线组合,可依个人兴趣及脚程规划出各种不同的踏青路线。八结古道,多彩多姿,
除有传统古道上可看见的古厝、土地公庙、幽林雅径之外,还因临近石门水库而又有一般古道难得一见湖光山色的美景。
图:石门水库,湖光山色
今天从龙珠湾附近的龙珠山登山口,展开八结古道之旅。
从大溪出发,走北横公路过百吉隧道后(约8K处),
右转桃51乡道(承恩路),直行,往龙珠湾方向,至石门水库标志的叉路口,再左转过“怀德桥”。
沿着环湖公路前行,上坡转弯后,即可看见左侧路旁有一处停车场及“龙珠山登山口”的标志,
这里即是二层坪古道的入口。前方有一间临湖景观餐厅,招牌写着“Tony House”,
目标相当明显。
登山口竖立一块导览图,名为“复兴里自然生态园区的导览图”,只是略图而已,与实际路线不尽相同。
整装后出发,一小段陡坡,随即转为迂回盘升于林间,约十四、五分钟,遇叉路,左右路殊途同归,
皆可通往二层坪。但要欣赏石门水库的湖光山色,应取右路,较接近环湖公路。
取右行后,约一、两分钟,青山绿林间,蓦然出现一片碧波,湖水潋滟如镜。石门水库正值丰水期,
湖水丰盈,水波不兴,静谧幽雅,周遭有层层山峦环绕,山色湖光,景色如画。前行不久,抵达一处赏湖平台区。
这里视野更辽阔,景色愈胜,湖水更美。于是在此伫足赏景。
图:二层坪福兴宫(建造于大正13年,1924年)
饱览风光后,继续前行,山路平缓,沿途多农垦遗迹,间有农径歧路,循主径而行,约十分钟,古道接二层坪农路。
顺着柏油路向下行,约四分钟,左侧接古道。先不取,继续往下走,去参观二层坪土地公庙。
约三、四分钟,
抵达二层坪红砖民宅,路旁有一土地公庙,名为“福兴宫”。福兴宫建造于日据时期大正十三年(1924年),
石砌的庙身,造型简朴而典雅,旁侧及背后有鹅卵石砌成的半圆状的驳坎护墙,古朴有致,驳坎之上,
则有一棵老樟树,树龄预估应当至少八十年以上。
参观完土地公庙,顺道参观附近的红砖厝。男主人在门前埕院整理渔网,平时在渔村才能看见的景象,
竟在山区出现,男主人说是用于石门水库捕鱼。石门水库附近活鱼餐厅林立,是当地的的观光特色之一,
石门活鱼,吸引不少饕客慕名而来。我原以为餐厅的活鱼来源应来自于养殖场,原来石门水库还有鲜肥活鱼可捕。
从民宅返回走,回到刚才经过的古道登山口,继续二层坪古道的路程,前往百吉。前行约两分钟,遇叉路,
应取左下行。此后迂回腰绕而行, 虽有起伏,但大致平缓,林荫幽然,走在其间,颇为适意。约二十二、
三分钟,遇叉路,取右行,穿过竹林,前往附近不远的“觅龙亭”休息。觅龙亭,可眺览石门水库,
但受地形及附近树林遮蔽影响,仅见水库一隅而已。亭旁有两颗小基石,一旧一新,一为石堡界、一为石门水库特区基石。
图:好汉坡
从觅龙亭返回叉路口,继续前行,约几十公尺,即看见右侧有一座废弃的烧炭窑遗址。
窑内杂草丛生,
但炭窑外观大致完整。续前行,约两分钟,遇叉路。左往湳仔沟,为“杉仔崎古道”,右为二层坪古道,
前往百吉国小。
取右行,古道开始爬坡,约三、四分钟,抵达一高点,为“仑顶”。接着下坡至鞍部,
有一条山径横越鞍部,与二层坪古道交会,为“大溪坪古道”。
从鞍部往左下,可走大溪坪古道至百吉国小约20分钟;往右下,则通往大溪坪聚落。从鞍部直行的山径则是上下起伏的山径,
途经“大石公”及“好汉坡”,至百吉国小约40分钟。我们继续取直行。沿途多竹林,路况良好。
大石公只是几块突起的巨岩而已,好汉坡只是坡度稍陡,并不难行。
古道的终点抵达百吉国小。百吉国小,一所小学校,学生不满百人。这所小学创立于日据时代昭和3年(1928年),
最初为大溪“内栅公学校八结分教场”,次年才独立为“八结公学校”,已将近八十年历史。
校园内有一口老井及一棵肖楠老树。
百吉街上,已看不到太多旧式建筑,街上还盖了一间庙宇金碧恢宏的财神庙。“复兴宫”则是当地的老庙,
主祀开漳圣王,也反映出八结的移民以闽南人为主,例如开垦湳仔沟的潘永清,开垦阿姆坪的吕阿姆,
都是来自闽南。复兴宫开彰圣王的神灵则是由阿姆坪的“南雅宫”移驾而来的。“南雅宫”是八结地区最早的开漳圣王庙。
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兴建石门水库时,阿姆坪属于淹没区,南雅宫及附近的阿姆坪聚落沉入湖底。后代子孙若想要一睹民国四十年代的传统聚落风采,
或许在阿姆坪的水世界里,还可以找到一个保存完整的聚落风貌。
图:杉仔崎古道
返程时,由百吉国小旁的产业道路上行,这条产业道路即是大溪坪古道,已铺上了柏油路。
约10分钟,
道路终止,才变为传统山径,沿着溪岸上行,约10分钟,即爬回到鞍部,与刚才走过的二层坪古道会合。
越过鞍部,走大溪坪古道,约15分钟,抵达古道终点的环湖公路,可走公路绕回龙珠山的登山口,
预估时间约30分钟左右。但为了走杉仔崎古道,只好再爬回鞍部,然后走往杉仔崎古道。
循原路,由鞍部爬回仑顶,再回到二层坪古道与杉仔崎古道的交叉路口,转往杉仔崎古道。前行约两、
三分钟,路旁出现一棵百年勾藤,藤蔓绵延缠绕树木,不知根部生自何处。续前行,遇叉路,右往百吉;
取左行,往湳仔沟。
杉仔沟古道较少人走,路况不如二层坪古道,但路径仍算清晰。前行十余分钟,遇叉路,左往湳仔沟,
路况明显变差,于是取右行,约10分钟,古道出口接北横公路(台七线)。公路旁的溪岸有河滨步道,
沿着河岸前行,约20分钟抵达湳仔沟的“客家面”小吃店。由于上午已先在此停放接驳车,所以可搭车返回龙珠山登山口。
图:百吉隧道
“客家面”至龙珠山的登山口约2.5公里,倘若走路,则约30至40分钟,可沿着“湳仔沟溪”的溪岸新建的河滨步道而行,
沿途有不少三合院古厝。
其中较著名的是“秀才宅”,是一栋建于大正年间的三合院古厝。
这次来时,发现湳仔沟的三合院屋顶都已经过翻修,古味不如往昔。
关于八结地名的起源,有几种不同说法,大致与拓垦土地有关。有人认为,“结”是指向政府提出的土地开发请愿书,
在土地开垦的请愿书上署名的代表者,即称为“结首”。或说八结是指八个股份集资开垦土地。
八结改为“百吉”是在民国五十年代(1960s),八结隧道重新打通后,台湾省省主席黄杰题字为
“百吉隧道”。八结居民觉得“百吉”的字义比“八结”理想,于是在里民大会中提案将“八结”改名为“百吉”。
民国五十八年(1969年)百吉隧道通车后,才有公车来到百吉,居民前往大溪才不再需要辛苦走古道
翻山越岭。地处遍僻,交通不便的八结,让人心有千千结,隧道贯通后,八结居民欢喜地迎接百吉的到来。
旅记日期:2006.11.05 (写于2006.11.10)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路程时间记录]
龙珠湾登山口---14分钟---叉路---5分钟---赏湖平台---10分钟---产业道路---8分钟---二层坪福兴宫
二层坪福兴宫---4分钟---二层坪古道另一登山口---2分钟---叉路(取左)---25分钟---觅龙亭---2分钟---
炭窑---2分钟---叉路(取右)---5分钟---鞍部---40分钟---百吉国小
百吉国小---20分钟(大溪坪古道)---鞍部---5分钟---叉路(往杉仔崎古道)---2分钟---百年勾藤---
4分钟---叉路(取左)---14分钟---叉路(取右)---10分钟---河滨步道---24分钟---客家面(客家面至龙珠山登山口预估30-40分钟)
[行旅照片]
二层坪古道(龙珠山登山口)。
俯望石门水库及环湖公路。
石门水库,湖光山色(1)
石门水库,湖光山色(2)
开阔的林间,阳光泼洒古道。
接二层坪农路(水泥路),往下走往二层坪。
二层坪福兴宫。(建于大正十三年,1924年)
二层坪红砖厝民宅。
继续走二层坪古道(往百吉国小)。
山径平缓,林间雅致。
烧炭窑遗址。
又瞥见石门水库。
竹林路。
大石公。石头未系红带,不注意就会错过。
好汉坡。连续上下起伏路段。
抵达终点-百吉国小旁侧的凉亭。
百吉国小,创校于日据时期昭和三年(1928年)。
八结复兴宫,主祀开漳圣王。
大溪坪古道(有一段已铺上柏油路)。
大溪坪古道,至鞍部与二层坪古道交会。
走往杉仔崎古道(通往湳仔沟)。
百年钩藤。藤蔓绵延,未见其根。
杉仔崎古道。
湳仔沟河滨步道。
百吉隧道 (档案照片)。
“客家面”,外貌不扬,却小有名气 (档案照片)。
湳仔沟古厝(档案照片)。
湳仔沟古厝(秀才宅)(档案照片)。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图]
include('../footbar_tpe.php');
?>
include('../sta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