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埔小鎮(慈天宮)
「台一線」和「台三線」是縱貫台灣南北的主要省級公路。
台一線,俗稱「縱貫線」,歷史最為悠久,
可說是台灣第一條古道,聯繫著台灣西部各主要都市城鎮;台三線則是深入內山,縱合山區的各
個鄉鎮。
台三線因為行經山區,沿途有較多純樸的小鎮與山林美景。今年以來,我的行旅足跡漸及桃竹地區,所走過的景點大多集中於台三線沿線的鄉鎮。
台三線從台北出發,經過板橋、土城、三峽、大溪、龍潭、關西、橫山、竹東、北埔、峨眉、三灣、獅潭、
大湖、卓蘭、東勢、豐原,然後再往南行。
若將上述的鄉鎮連成一條直線,就會發現台三線幾乎等同於清朝時代的「漢番分界線」。
漢人在台灣的拓墾,始於沿海平原,然後逐漸向山區拓墾,由於逐漸侵入「番地」,
因此引起原住民的反抗,造成嚴重的「漢番」衝突。漢人拓墾的墾號(公司),不得不設崗哨,置屯丁,以防範原住民的襲擊。
漢人向山區的拓墾,可說是一種武裝屯墾。
台三線所經過的鄉鎮,有不少地名(例如十寮、八寮、錫隘等),都反映出這種武裝屯墾的特色。
圖:金廣福公館
這些鄉鎮中,最吸引我的是桃園大溪,再來就是新竹北埔了。
大溪,舊稱「大嵙崁」,劉銘傳主政時期,全台撫墾總局就設置於大嵙崁。
大嵙崁是全台「開山撫番」的總指揮部,由幫辦撫墾大臣林維源統籌全局。北埔,則是著名的「金廣福墾號」總部的所在地。「金廣福墾號」的歷史更為悠久。
道光十四年(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鄴諭示姜秀鑾及周邦正等人,向閩、粵兩籍富紳募款,組成「金廣福墾號」,以開拓竹塹東南山區的土地。「金廣福」的名稱,
「金」是指合夥或吉利之意,「廣」是指廣東,「福」是
指福建。
「金廣福墾號」成立後,閩籍墾戶首周邦正駐於竹塹城內,掌管戳記,主管衙門及會計相關的事務;粵籍墾戶首姜秀鑾則進駐墾區,擔任守隘防番和實際開墾的任務。
當時,姜秀鑾率領閩粵兩籍佃農數百人,從樹杞林(竹東)
前進北埔,在北埔、峨眉、寶山等地新設36處隘寮,形成一個大防禦線,稱為「大隘」。
36處隘寮的辦公室及指揮中心設於北埔,這裡也是招收墾佃及徵收隘租的行政中心,而被稱為「金廣福公館」。
「金廣福公館」現為國家一級古蹟,也是桃竹苗地區唯一的一級古蹟,顯示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姜阿新故宅
「金廣福公館」位於北埔老街中正路1號,附近還有不少古蹟。
除金廣福公館之外,「天水堂」是當年粵籍墾戶首姜秀鑾的宅第,
為一單進多護龍的三合院大宅。現與「金廣福公館」並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姜家後來又於金廣福公館北側另建「天水堂」二房,也是一棟古色典雅的三合院大宅。
「天水堂」前的廟前街上,「姜阿新故宅」為縣定古蹟,為一歐式巴洛克的現代建築。姜阿新以茶商起家,
成為北埔富商,於台灣光復初期興建這棟洋樓豪宅。目前這棟洋樓為「金廣福公館文教基金會」的辦公室。
北埔街底的「慈天宮」,為國家三級古蹟,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是「金廣福」進入北埔拓墾後,
才興建的,成為當地信仰的中心,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規模。
此外,廟前街底的轉角處,有一曾氏「忠恕堂」古宅。曾氏為北埔名門,但這棟古宅未被列為古蹟,又缺乏維護,屋瓦逐漸破敗,顯得十分落寞。
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姜阿新古宅、慈天宮等這些古蹟,除慈天宮為廟宇,可自由進入參觀之外,其餘都屬私人所有,未對外開放,所以遊客只能在門外觀看而已。
圖:大隘開闢百年紀念之碑
慈天宮後方的小山丘,名為為「秀巒山」,以紀念「金廣福」開墾戶首姜秀鑾先生。
山上有一座「大隘開闢百年紀念」石碑,建於昭和八年(1933年),已被改刻為「民國二十二年」。
秀巒山闢建「秀巒公園」,園內林蔭扶疏,
建有一座三合一的紀念碑,分別為「開拓大隘」、「姜紹祖烈士」、「復中興烈士」(北埔事件)紀念碑,以紀念北埔當地過往的三件重要史事。
「金廣福墾號」成立後,淡水同知頒給金廣福鐵記,負起隘防及維護地方治安的任務,成為具有準官方身分的民間機構,
並建立了一支私人的隘丁部隊。金廣福的武裝部隊曾與原住民發生大大小小十餘次戰鬥,數年之間,在竹塹東南山區開墾出數千甲的田地,歲入稻穀數萬石。
光緒十年(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北埔的姜紹基還曾組織團練北上,與官軍並肩作戰。事後,「金廣福墾號」獲頒「義聯枌社」匾額,以獎勵其保家衛國的義行。
清法戰爭後,台灣建省。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成立「撫墾總局」,將開山拓墾的工作收歸官辦,
解除金廣福墾號長達半世紀的墾務任務。之後,大嵙崁撫墾局在三角湧(三峽)、咸菜甕(關西)、北埔、南庄等地,
都設有撫墾分局。這些地區,都位於今日台三線公路所經過的鄉鎮。
圖:金廣福公館
光緒二十年(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讓台灣。
次年五月二十九日,日軍自三貂角登陸,展開接收台灣的軍事任務。六月十四日順利進入台北城。
接著,近衛師團數千名「混成支隊」
南下,二十二日順利攻佔新竹。日軍原以為接收台灣的行動會順利進行,不料此時卻遭到桃竹苗地區客家義軍的頑強抵抗,日軍整整花了兩個月時間才順利推進至苗栗。
當時,北埔的姜紹祖即是客籍義軍的領導者之一。姜紹祖為北埔墾首姜秀鑾的曾孫,當時廣散家財,
募集五百名義軍參與抗日戰爭。姜紹祖先後在平鎮、湖口、龍潭與日軍戰鬥,最後不幸戰歿於新竹,
年僅二十一歲。
在桃竹苗讓日軍初嚐苦頭的客家軍,正是一支來自民間的武裝力量,從這些保鄉衛土的客家義軍身上,
我彷彿看見了金廣福墾號的身影,也看到了客家人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所練就的不凡身手與堅毅的性格。日軍歷經五個多月的戰鬥,才終於平定全島。歷史學家稱這場戰役為「乙未戰爭」,
為台灣歷史上最大型的一場戰爭。
日軍接收台灣之後,各地陸續仍有反抗行動,一直到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5月,日軍在鳳山襲殺林少貓之後,
台灣全島才真正完全平定。之後,時勢平靜數年。明治四十年(1907年),
北埔的蔡清琳率領百餘名隘勇起義,將北埔支廳的日警與日籍平民共57名全數殺害,史稱「北埔事件」。
「北埔事件」開啟了另一個台灣人武裝抗日時期的序幕。
金廣福公館給我的第一印象,其實不太像是國家一級古蹟。僅就建築外觀本身而言,金廣福公館無論就規模或美感,
都遠不及桃園大溪的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或其它我曾見過的三級古蹟古厝。但古蹟的價值與意義,當然不僅在於建築物體的本身,也在於它所承載的歷史意義。
漫步在
金廣福公館附近的北埔老街上,紅磚舊巷,老街小鋪,散發著濃烈的客家懷舊氣氛。而感動遊客的,應不只是客家的擂茶、板條美味而已,其中也還有土地的滄桑與歷史的情感。
旅記日期:2006.09.25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交通資訊]
[南下]
北二高(約90K)下竹東交流道,往竹東方向,右轉竹林大橋,過橋後,於紅綠燈左轉北興路,至終點遇竹東榮民醫院右轉台三線,循台三線直行約6公里,即可抵達北埔。北埔位於台三線約 81K處。
[北上]
1.經中山高接新竹系統轉北二高,再下竹東交流道,路線如上述 。
2.中山高(約110K)下頭份交流道,走右側三灣匝道,至匝道終點的紅綠燈左轉,至珊珠瑚後,
與台三線(約 93K)相接,再循台三線往北走至北埔。
[行旅照片]
慈天宮,背倚秀巒山(秀巒公園)。
慈天宮,建於道光26年(1846年)。
姜阿新故宅,縣定古蹟。
巴洛克風格的窗飾。
天水堂-姜秀鑾故居。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姜家的郡號為天水郡,故取堂號為「天水」。
金廣福公館-金廣福墾號的大隘總部。
金廣福公館為小格局的四合院。
天水堂二房。
天水堂二房(右三護龍)。
北埔老街的客家店鋪(1)
北埔老街的客家店鋪(2)
北埔老街,古意盎然的巷道(1)
北埔老街,古意盎然的巷道(2)
忠恕堂,門院深瑣。
忠恕堂,落寞寂寥。
秀巒公園內的三座紀念碑。
開闢百年紀念之碑,立於昭和八年(1933年)。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