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405)

四百年前臺灣初體驗-讀《東番記》雜感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坤輿萬國全圖(利瑪竇繪,1602年)局部圖

中國史書很早就有關於澎湖的記錄註1,然而臺灣本島卻一直若隱若現,位置曖昧不明。

三國時代的東吳皇帝孫權,曾於黃龍二年(230年)派兵一萬人出海尋求「夷州」, 擄獲千人而還。

史學家推測,夷州可能就是臺灣,但缺乏直接的證據。 臺灣,一直到了十六世紀,才漸漸與世界接軌,躍上了歷史的舞臺。

明神宗萬曆三十年(1602年),明朝將領沈有容率艦追剿倭寇,渡過大洋,追至臺灣。明軍於大員(臺南)附近登陸, 擊垮海盜。當地的原住民頭目大彌勒,率領族人數十位,獻鹿餽酒,以感謝明軍為民除害。當時已62歲的參謀陳第隨同沈有容來到臺灣, 因此有機會接觸到了臺南附近的原住民(西拉雅族),親身體驗了臺灣的原住民風土民情。

陳第返回大陸後,向友人談及在臺灣的所見所聞。友人聽後,鼓勵陳第為文記之,陳第於是寫下了約一千五百字的《東番記》(1603年),成為最早記錄臺灣實際情況的文獻。

《東番記》的篇幅不長,成就無法與郁永河所著的《裨海紀遊》 相比,但《東番記》創作的年代比《裨海紀遊》更早了近一百年,可說是漢人對臺灣的初體驗,自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東番記》寫作於十七世紀初,正是所謂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船艦紛紛東來, 尋求海外殖民地及貿易商機。剛結束戰國時代的日本,一度亦對海外殖民與貿易興趣濃厚。當時中國的明朝政府則對海外拓張領土興趣缺缺,且苦於應付騷擾中國沿海數十年的日本及中國海盜集團。

福爾摩沙、澳門及廣東地圖(約1636年)。臺灣南部的大海灣,漢人稱之為「大灣」(閩南語;「臺灣」)。

在大航海時代,荷蘭人、西班牙人都曾經佔領臺灣,統治的時間,或長或短,最後都黯然退出臺灣。臺灣終於成為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耐人尋味的是,中國的海盜集團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這些中國海盜,有學者用較為中性的稱呼,稱其為「中國民間海上武裝力量」。

最早進入臺灣的,就是這股來自中國民間的海上武裝力量。這些海盜肆掠中國沿海,橫行海上,遇到明朝派兵追剿時, 則遠遁大洋,以避官軍。臺灣就成了這些海盜的巢穴,做為養兵休息及後勤補給的基地之一。

早在沈有容及陳第登陸臺灣之前,嘉靖42年(1563年),明朝都督俞大猷就曾追剿海盜林道乾至臺灣外海。 林道乾遁入臺灣,俞大猷偵知港道迂迴,船艦不敢入;於是留偏師駐澎湖,派船艦於鹿耳門外警戒。後來成為海盜集團首領的顏思齊、 李旦、鄭芝龍,都曾待過臺灣。早在各國勢力進入臺灣之前,中國民間海上武裝力量就已踏上臺灣這塊土地上。

陳第登陸臺灣的那一年(1602年),荷蘭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次年,在爪哇萬丹設立商館, 積極擴大東亞貿易。隔年(1604年),荷蘭提督韋麻郎(Wijbrandt van Waerwijk)率領的艦隊就已登陸澎湖了。明朝政府急派都司沈有容前往談判,初生之犢的荷蘭人不願 得罪大明帝國,於是乖乖退出澎湖註2

明熹宗天啟2年(1622年),荷蘭人捲土重來,再佔領澎湖,這次打算長期佔領。明朝派兵征討, 雙方在澎湖長期對峙。兩年後,雙方談判,荷蘭人同意退出澎湖,明朝則默許荷蘭人轉據臺灣。

1624年,荷蘭人正式佔領臺灣。這一年,鄭芝龍的日本妻子在平戶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鄭森(鄭成功)。

兩年後(1626年),西班牙艦隊從基隆社寮島登陸,佔領基隆。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臺灣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另一個東海強權日本,則在這個時候改採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退出了東亞海上霸權的角逐。1642年, 荷蘭人驅逐西班牙,獨霸臺灣。

熱蘭遮城(英國攝影學家John Thomson攝於1871年,同治10年)

當荷蘭人與西班牙人角逐臺灣時,縱橫海上的中國海盜首領之一的鄭芝龍則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降,從黑漂白, 由海盜變身為官員,趁勢將其它海盜一一剿滅。

鄭芝龍擁有強大的艦隊,成了新的海上霸主。

1633年,已立足臺灣的荷蘭人企圖侵略福建沿海,卻不敵鄭芝龍的艦隊,只得與鄭芝龍妥協合作,由鄭芝龍壟斷臺灣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坐享鉅利。

不久,明朝局勢急轉直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思宗自殺;接著清兵入關,鄭芝龍擁唐王即位福州。清兵大軍壓境時, 鄭芝龍為保富貴,於是不戰而降。兒子鄭成功則不屈,帶領鄭芝龍遺留下來的船艦抵抗清朝。滿清八旗兵席捲神州, 所向無敵,而鄭成功以金門、廈門兩島為基地,恃海為險,頑強抵抗清軍。

新興的大清帝國無力消滅這股海上反抗勢力,康熙皇帝只好下令採取堅壁清野政策,將沿海居民全部內遷30里, 寸舨不許下海,以斷絕鄭軍取得後勤補給。

1661年,鄭成功率領龐大的艦隊進軍臺灣,從鹿耳門登陸,攻下普羅民遮城,並包圍熱蘭遮城。荷蘭人不敵,次年, 與鄭成功簽定和平條約,荷蘭人放棄臺灣。鄭成功能夠擊敗當時西方新興的海上強權,憑恃的不是明朝政府軍的力量,而是他父親縱橫海上數十年所累積的「中國民間海上武裝力量」。

鄭氏三代統治臺灣22年,清康熙22年(1683年),清朝派遣平臺將軍施琅率大小船艦二百餘艘征臺,澎湖一戰, 擊潰鄭軍,於是明鄭政權投降。大清帝國能夠擊敗明鄭的艦隊,倚靠的是善於海戰的將領施琅。而施琅原是鄭成功的舊部屬, 後來投降清廷。清朝取得臺灣,所憑恃的仍是來自於「中國民間海上武裝力量」的傳承。

清廷消滅明鄭政權後,在施琅極力建議下,康熙皇帝終於下令將臺灣納入版圖。十七世紀初,臺灣初躍上了國際政治舞臺, 在各國勢力角逐下,最後由中國民間的海上武裝力量取得勝利,使臺灣成為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

大航海時代的東亞海上霸權爭奪戰,何以「中國民間海上武裝力量」能夠擊敗荷蘭這樣一個新興的西方海上霸權, 也成了一些歷史學者感興趣的主題。

這些中國海盜不是魔法師,無法用魔法擊敗船堅砲利的荷蘭艦隊。背後當然有一些歷史條件做為支撐。

中國至兩宋時期,科技文化發展臻於高峰,領先全世界;元朝時,泉州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港。明朝的明成祖時代, 鄭和在1405年至1433年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艦隊遠及東非,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還早了八、 九十年。鄭和的龐大船隊,正是以中國兩宋以來的造船科技做為憑藉。

明成祖歿後,繼位的皇帝改弦易轍,認為鄭和七次下西洋,造成國家財政嚴重耗損,因此下令禁止。 並將造船技術及鄭和下西洋所有的相關檔案全部銷毀,以杜絕將來有好大喜功的皇帝起而仿效。學者認為, 明朝政府的這項措施,使中國先進的航海科技失傳,甚至倒退,以至於讓西方國家後來居上。

中國的航海技術是否因政府銷毀而失傳?答案應是否定的。國家銷毀航海技術,船匠師傅紛紛遣散,這技術自然流入民間。 這樣的航海技術,成為後來福建、廣東沿海居民遠渡重洋,移民東南亞的憑藉。擁有航海技術的人民,在承平時期,為善良漁民百姓;遇到戰禍荒年時,則變成了海上盜匪。

明朝中葉以後,政局日非,民不聊生,中國民間海上武裝力量於是興起, 騷擾中國東南沿海,直到明末才被政府收編。 明朝滅亡,這股力量在鄭成功領導下,成為反清復明的主力。最後,靠這股來自民間的力量擊敗了荷蘭艦隊,取得了福爾摩沙臺灣島。

陳第登陸臺灣之後的22年,荷蘭人在臺灣正式建立了政府組織,統治臺灣38年。這已是380年前的陳年往事了。 往事雖然如煙,但荷蘭人留下的統治痕跡,在今日的臺灣仍隨處可見。例如,臺灣人衡量土地單位,習慣稱「甲」,而不是用「畝」,就是源自於荷蘭統治的時代。臺灣的水牛,也是荷蘭人引進的; 還有臺灣人習慣稱水泥為「紅毛土」(台語發音),也是因為荷蘭人的緣故;我從小就會唱的《安平追想曲》, 也有一句歌詞這麼唱著:「啊∼∼伊是荷蘭的船醫。」

讀《東番記》,遙想大航海時代的臺灣,天馬行空的漫抒雜感,謬誤之處,敬請讀者諒察。最後,趕緊回到正題, 讓我們一起來瞧瞧四百年前陳第先生的「臺灣初體驗」註3

日期:2006.09.14


註1:例如:
(1)宋朝趙汝括著《諸蕃志》:「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
(2)元汪大淵著《島夷誌略》:「(澎湖)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年間(約西元1335-1340年),立巡檢司。」

註2:事平之後,沈有容的友人為他立碑,以紀念沈有容這次諭退荷蘭人 的功蹟。這塊「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現保存於澎湖馬公天后宮(國家一級古蹟)內,為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石碑。

註3:《東番記》全文翻譯如下:

東番記

東番人居住於澎湖島之外,大洋中的海島,不知起源於何時;從魍港(嘉義布袋)、加老灣(鹿耳門附近), 一直到大員(臺南)、堯港(高雄茄定)、打狗嶼(旗津)、小淡水(屏東東港)、 雙溪口(嘉義溪口)、加哩林(臺南佳里)、沙巴里(金包里或淡水)、 大幫坑(臺北八里)等地,都是他們的居住地。南北長約一千多里,番族的種類甚多,分為許多社(部落),或千人, 或五、六百人。東番人沒有設立酋長制度,凡是子女生得眾多的,大家就奉為頭目,聽從他的號令。

東番人生性勇猛,喜歡戰鬥,習於走路,腳底皮厚,可以輕鬆地踏在荊棘上行走。他們走路的速度不輸給 馬匹,跑一整天也不會累,一天可走數百里。東番人與鄰社有怨,則兵戎相見,雙方約定日期戰鬥, 當天拼命廝殺,但第二天就和解,往來如初,不會彼此記恨。東番人獵取人頭時,將肉剔去,留下頭骨, 高懸在屋門前。門前懸掛骷髏頭愈多者,就會被族人尊為壯士。

東番的氣候溫暖,婦女結草裙,稍為遮住下體,沒有繁文縟節,沒有文字。東番人也沒有天文曆法, 每次月圓時,當作一個月,以十個月為一年,但久了便忘記。無論年輕或年長,都不知道自己的歲數。

東番人交易貨物時,則在以結繩作為記號。耕種沒有水田,而是放火燎原,然後再耕種; 山花開的時候,就是農作季節;收割時,用手拔取稻穗,所產米粒比中國內地的還要大顆, 而且味道甘香。東番人又採苦草,來混雜稻米來釀酒,釀出的酒若夠香甜,則能豪飲一斗。

東番人歡宴時,則放置盛酒的大容器,大家團團圍坐,沒有準備飯菜,只是以竹筒盛酒暢飲,然後高興的 跳舞作樂,嘴裡也嗚嗚地叫,好像在唱歌。

東番的男人會剪短髮,在兩側保留幾寸,散垂而下,女人則不剪髮。男人穿耳朵,女子則鑿斷牙,做為裝飾 (女人約十五、六歲時斷去嘴唇旁邊的兩顆牙齒)。


東番當地盛產竹子,竹子高約十丈,大的竹叢要幾個人才能圍抱。東番人砍竹子來蓋房子,然後用茅草覆頂。 房屋長寬各好幾丈。同族的人住在一起,而保留一區較大的空間,稱為「公廨」,年輕力壯,還沒結婚的男子就集體 住在「公廨」裡。部落議事就在公廨舉行,以方便召集大家。

東番人的婚姻採自由戀愛,年輕男子會送一對瑪瑙珠給喜歡的女子,女方若不接受,則戀情就告吹;一旦女方 接受禮物,男子當晚就前往女子的住處。男子來時不敲門,而是吹口琴以表達情意。口琴由薄鐵製成,咬著 吹氣,就會發出聲音。女子聽到琴聲,就開門引導男子其入內,天亮時男子自行離去,不拜見女方父母。 從此之後,男子夜來晨去,長期維持這種關係。等到女子生產後,女方才到男方家迎親;迎回家時,這時男子才 拜見女方的父母,然後住在女方家,終身奉養女方父母。男方的父母反而得不到奉養。 因此,東番人重女輕男,生女兒比生兒子更為高興,因為女兒可以繼嗣。

男子喪妻,可以再娶;女子喪夫,則不再改嫁,稱為「鬼殘」,終身都不再嫁。家裡有死人,則擊鼓哭泣,將屍體放置在地上, 以火烘乾屍體,放置於屋內,並不棺殮。一直等房子壞損,要重蓋房子時,才在房子的地基挖個墓穴, 再將屍骨以直立的方式埋葬於墓穴中;房子就蓋在墓穴上面。若沒新蓋房子,則乾屍就一直不埋葬。 東番人用竹子及茅草蓋的房子,可以使用十幾年,所以最終還是將屍骨埋於墓穴裡,沒有祭祀的問題。

東番人耕作的時候,不講話,也不爭鬥,男女在山野耕種,都默默無語;遇到年長者,年輕人會轉身背對, 讓長者經過,不會問答。這個時候,即使有漢人欺負東番人,東番人也不會生氣。 等到稻子成熟了,東番人才又恢復原來的習性。他們認為,如果不這麼做,則老天不會保佑,神明不會降福, 農作將會歉收。東番人的婦女都勤於耕種,常常辛苦忙碌,男人反而過得很悠閒安逸。

東番人嚴禁盜賊,若有觸犯者,則加以處死,所以夜不閉戶,稻穀堆放在廣場,也沒人敢偷竊。屋內只有床,沒有 器具桌椅,都席地而坐。穀類有大小豆、胡麻,又有薏仁,吃了可以除去瘴癘之氣。蔬菜則有蔥、薑、番薯、蹲鴟(芋頭)等; 水果有椰子、毛柿、佛手柑、甘蔗等。家畜有貓、狗、豬、雞,但沒有馬、驢、牛、羊、鵝、 鴨。野獸有虎、熊、豹、鹿。鳥有雉、鴉、鳩、雀。山裡的環境最適合鹿生長,經常百千隻的成群結隊而行。


東番人善長用鏢,鏢柄用竹製,鏢頭鐵製,長約五尺,非常的銳利。番人出入隨身攜帶,射鹿、射虎,都靠這長鏢。 平時,東番人不許族人私自捕鹿;等到冬天,鹿群跑出來,則約一百多人合力追逐鹿群,追及時,圍住鹿群,然後發鏢 射鹿。捕獲的鹿隻,堆積如山,每個部落都能飽食鹿肉。吃剩的餘肉,則切下來曬乾,做成臘肉,鹿舌、鹿鞭、鹿筋 亦做成臘肉。鹿皮及鹿角則堆聚積極多。小鹿則加以馴養,可與人親近。

東番人喜歡剖開鹿的胃腸,取出鹿剛吃下去,尚未消化完畢的青草,稱為「百草膏」。東番人覺得「百草膏」是人間美味, 百吃不膩。漢人看見時,卻覺得噁心而嘔吐。東番人吃豬肉,不吃雞肉,養雞任其自生自滅,只拔雞尾羽毛做為裝飾之用。 東番人看見漢人吃雞肉,卻覺得噁心想嘔吐,同樣是人,彼此的飲食習慣卻如此不同。

東番人居海島中,不會造船,又害怕大海,所以只在溪澗裡抓魚。老死不與其它蠻夷往來。明成祖永樂年間 ,鄭和率艦出海諭告各地蠻夷國家,唯獨東番人遠竄,不理會朝廷的諭告。於是鄭和遺留一個銅鈴給東番人, 讓他們掛在脖子上。其實是將他們鄙視成未開化的狗,東番人則至今仍將銅鈴視為寶貝。

東番人最初聚居在海邊,明世宗嘉靖(1552-1567年)末年,遭海盜入侵焚掠,於是避居於山區。 海盜使用威力強大的鳥嘴銃(長槍),而東番人只使用鏢槍,所以打不贏海盜。東番人居山地之後, 才開始與中國有所往來,貿易逐漸興盛,漳州、泉州的惠民、充龍、烈嶼等港口人民,能翻譯東番土語, 與東番人貿易,用瑪瑙、磁器、布、鹽、銅簪環等物品,向他們交換鹿肉、鹿皮及鹿角。漢人贈送他們一些舊衣, 東番人都會高興的收藏起來。與漢人見面時,會穿起衣服;事後,則又脫去衣服。東番人得到布料,也會收藏起來 ,但東番人不戴帽子,也不穿衣服,以裸身出入,認為這樣比較簡單方便。

(作者)論曰:東番真是一個奇異的地方!從烈嶼等港口趁著北風航海,一天一夜可至澎湖,又一天一 夜可至加老灣。中國與東番距離相當近。這裡卻存在著一群沒有歲月、沒有天子、裸體結繩的原始民族, 不是很奇異嗎?這些東番人靠海,卻不以捕魚為生、男女雜居而不會紛擾、重女輕男、住所和墓地在一起, 整年捕鹿,而野鹿也不會竭盡。若將這些小島(當時台南及附近外海的幾個沙洲島)合起來,也相當於中 國一個縣,好好加以教養,也都會有曆法及文字,應不會有如此差異。

中國南方的倭夷與北方的野蠻民族,都有文字,字跡就像古代篆書及鳥爪痕,或許是最初有聰聖的賢人所創制 的。為何獨獨東番人沒有文字呢?雖然如此,東番人每天吃飽嬉戲,自得其樂,又何必有聰聖賢人制禮作樂呢? 東番人就像是上古時代的無懷氏、葛天氏那般,無知無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自從東番人與中國接觸後,漸漸喜愛物質,而一些奸巧的漢人又以濫惡的東西欺騙他們,東番人也漸漸懂事明白, 恐怕他們的純樸本性也將會逐漸消失。萬曆三十年(1602年)冬天,海盜盤據東番島,禍及當地的原住民。沈有容將軍 前往征剿,我也隨同前往。擊敗海盜之後,船艦停泊大員(臺南附近),東番原住民頭目大彌勒率數十人前來叩謁, 並獻酒餽肉,以感謝我們為民除害。我親自目睹了東番原住民的人物與民情,回來之後,告訴友人陳志齋先生這趟東番行 的經歷,陳志齋說,不可不將它寫出來以做為記錄,於是我寫出大略的情形。

更多Tony譯述的...《前人台灣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