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一本游记文学
台湾第一本游记文学,是三百年前郁永河所写的《裨海纪游》。郁永河于康熙36年(西元1697年)
来台采硫,事后写了一本小书,记载他这次来台的所见所闻。郁永河因《裨海纪游》这本书而名留
历史,被誉为是台湾游记文学的开创者。
说《裨海纪游》是台湾第一本游记,对荷兰人并不公平。在郁永河之前,荷兰人统治台湾时,
做过不少踏查,留下许多关于台湾的记录。只是荷兰人退出台湾后,
这些荷文撰写的文字记录尘封于荷兰海牙的“国家档案馆”。历经数百年,早已被世人遗忘。
直到晚近,才渐有学者注意到这些文史宝藏,已陆续译述为中文。
此外,明朝万历三十年(西元1603年),陈第随同福建都司沈有容追剿倭寇至台湾,
事后写了一篇《东番记》,叙述台南附近的风土民情,创作年代比郁永河早了九十几年,
但内容较为简略。因此,一般都将《裨海纪游》视为是以中文创作的台湾游记文学
之始 (注1)。
300年后的今天,阅读《裨海纪游》,却颇觉得吃力,一则是它的文体是文言文,
二则是内容所叙的地名及村社都是古代的名字,不容易与现在的地名及村落连结,
读时觉得生涩。幸好坊间有《裨海纪游》的白话文译本,以译本为辅,对照原文,
就更容易亲近这本300年前的游记了。
我最近阅读《裨海纪游》。所谓“独‘阅’乐,不若众‘阅’乐”,所以摘录其
内容及个人心得,与读者分享。分上中下卷。已写完上卷,中、下卷待他日完成
后再陆续发表。
◎郁永河的台湾行
郁永河是浙江杭州人,生性喜欢冒险,四处游山玩水。
康熙30年(西元1691年),他来到福建省,在省会
福州市觅得一份幕僚工作。几年之间,已游遍福建境内八府之地。
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后,设立“台湾府”,将台湾编入为福建省的
第九个府。喜好旅行的郁永河,对这块新领土,兴趣盎然,却苦无机会前往游览。不料,
一场意外事件,促成了郁永河的台湾行。
康熙35年(西元1696年)的冬天,福州城火药库发生爆炸,五十余万斤硫磺火药全部焚毁。朝廷下令严办,
要求看管火药库的官员负起赔偿责任。当时台湾的鸡笼、淡水生产硫磺。于是福州官府决定派员前往
台湾开采硫磺,以弥补焚毁的损失。
然而当时台湾的北部还是一个充满危险的蛮荒之地,该派谁去采硫?又有谁肯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呢?
郁永河听到这个消息时,却手足舞蹈地笑说:“我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该派谁去呢?
当然就是不怕死的郁永河了。
◎出发:福州至泉州
康熙36年(西元1697年)农历一月,郁永河准备妥当,准备起程,在福州的亲朋好友纷纷来与他郑重话别
,颇有生离死别的气氛。他的三个仆人则是有情有义的愿意跟随他到台湾,踏上这趟命运未卜的旅程。
一月二十四日,中午时分,郁永河由福州城南门出发,却遇到大雨,晚上留宿于吕阳家。二十五日,
天气转晴,继续前行三十里,渡过乌龙江,雾气初散,可远望马尾港口外海的罗星塔及“五虎门”,
景色极为优美。“五虎门”,位于闽江口附近,是五座岛礁,形状似五只老虎,守在闽江与台湾海峡
的交会处,这条水道,为船舶出入闽江必经之路,所以称为“五虎门”。
当天晚上抵达坊口。郁永河会晤了台湾府诸罗县令的长子董赞侯,还有董赞候的舅舅,
于是彼此约定一起前往台湾。
二十六日,越过相思岭,夜宿渔溪;二十七日经浦尾、涵头,夜宿兴化府的府城莆田。
二十八日继续赶路,二十九日抵达泉州府。一路上,郁永河多所感触,随兴作了几首诗。
或许有感于这趟台湾行的危险,他在相思岭上吟诗感叹自己齿落发白,年华老去;途中
看见农民牵着牛只悠然地走在田埂上,则感慨地吟咏:
“年来已识躬耕乐,何事劳劳又远征?”
对于台湾行,郁永河的心情似乎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
◎厦门至金门
二月初一日,郁永河夜宿沙溪。初二,抵刘五店渡口,渡海至厦门。航行途中,遇到狂风巨浪,
船只激烈摇晃,差点翻船,郁永河衣帽全湿,体验到渡海的危险。抵达厦门时,已是傍晚。
初三,郁永河拜访厦门水师官署的萧子卫,请他帮忙找船。那几天风浪很大,
船只无法开航。当天,郁永河与同行的董赞侯、石先生等一起游览厦门著名的“万石岩”。
初四,又前往著名的“虎溪岩”游览。山顶有巨岩,高十几丈,周围圆圆的好像一面大鼓,
有小径可攀登上去。山顶怪石壁立,郁永河站在岩顶,遥望台湾,又感慨赋诗:
“扶桑遥在望,落日晚潮红。”
厦门曾经是郑成功的复兴基地,虎溪岩还有当年的历史遗迹。倾颓的残墙及小径,
据说是当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郑聪读书的地方,如今已变成荒堙蔓草,只闻虫声唧唧而已。
郁永河因爬万石岩及虎溪岩太过劳累,腰部旧疾复发,接连休养了几天,得靠仆人搀扶才能走动。
郁永河在厦门待了十二天,一方面休养身体,一方面等待风平浪静。
图:福建、台湾地图(法国耶稣会教士所绘,1735年;晚于《裨海纪游》38年)
◎渡黑水沟
二月十六日,天气转好,海面风浪平息,船家催着上路,于是启航。没想到一出港,
不久之后,又风云变色,刮风下雨,风浪大,船只只好暂泊于厦门港外的海面,
整整三天三夜地在海上摇晃。郁永河登上甲板眺望附近形势,厦门港外的左侧有山峰,
右侧则为“鼓浪屿”,两山对峙,中有水道流向大海。
大海出口处有一小岛,船夫称之为“大旦门”(今日金门县的大胆岛)。大旦门的地理形势
相当重要,郁永河说:“大旦门为厦门门户,金、厦门又漳泉门户矣。”
二月十九日,风浪平息。才终于正式起航。前行约二十里,抵达大旦门。这次同行航往
台湾的船只共十二艘,都停泊在靠山的海岸过夜。
二十日,无风,无法航行。
二十一日,黎明时,船夫敲锣打鼓,郁永河被声音吵醒,披衣起来探望,船已乘着微风驶出
大旦门。眼前一望无际的海面。不久,海面无风,船只又无法续行,于是暂泊于金门的辽罗
(料罗湾),等起风时,再继续航行。郁永河这才明白,海上航行,既怕大风大浪,但也怕无风无浪。
海上航行,无法靠人力划桨前进,得藉风力助航,才能渡过台湾海峡。
二十二日,船只行经黑水沟。台湾海峡,以黑水沟最危险。原本碧蓝的海水,至黑沟水时,却变成
像墨水般,水流又低于海面,所以被称为“黑水沟”。黑水沟广约百里,水流急速,有时带有腥臭
的气味。船夫因心生恐惧,而投纸钱入海,以求神明保佑能平安渡过。
台湾海峡还有一条“红水沟”,不危险,所以船夫较不担心它。
黑水沟与红水沟都在台湾海峡中,虽然有海浪冲荡,但海沟的水色与大海却不会混淆。
当时船夫所说黑水沟,就是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太平洋环流,通过台湾海峡的“黑潮”,
因海水较深,又夹带着大量的浮流生物,所以海水的颜色看起来较黑。台湾海峡的黑水沟有两道,
一在澎湖之西,一在澎湖之东。至于红水沟的说法,可能是因为澎湖附近的海域盛产珊瑚,
因珊瑚鲜红颜色反射造成的影响。澎湖曾因盛产珊瑚,大量开采外销,使台湾一度有“珊瑚王国”的美誉。
不过后来因滥采过度,如今珊瑚产业已经式微。
渡过黑水沟及红水沟,一段时间之后,船上响起锣鼓声,船夫说已望见澎湖群岛了。
郁永河登上船尾远眺,只见天际微微的云彩,海面与天空连成一线,澎湖岛只是一小点而已。
船只荡漾于大海中,宛如一粒微小的尘埃飘浮在明镜之上。不久,远方的一线,愈来愈大。
中午左右,抵达澎湖的马祖澳;船离码头只差几十丈而已,但风不顺,船只几次试泊都失败,
无法入港。直到傍晚,才顺利入港。
二月二十三日,郁永河改乘小舢板登岸。澎湖为台湾门户,这里配置一名水师副将,
率领二千名士兵驻防,并设有巡检司衙门。澎湖群岛的居民,都以捕渔维生。
澎湖的沙砾不适合种稻,所以居民所需的稻谷,都仰赖台湾供给。居民居住于海边,涨潮时,
海水会涌入屋里,即使官署也是如此。
郁永河的游记里提到澎湖共有六十四个岛澳,还一一列出岛名。这是因为澎湖自元朝起就已纳入
中国的版图,所以300年前的中国人对澎湖群岛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而当时的台湾,大部份的地
区则都还是属于不为人知的蛮荒之地。
当晚船只夜泊于澎湖。半夜起风,船家准备趁着风势起航。
图:澎湖至大员(台湾)之海图(法国耶稣会教士所绘,约1640年,早于《裨海纪游》约57年)
◎鹿耳门
二十四日,船只航向台湾,海水逐渐由深绿转为淡黑色(东黑水沟)。这时,回望澎湖群岛,
已逐渐没入烟云里,而台湾的高山已隐隐约约可见。更向前行,海水变为淡蓝色,有时转为白色,
而这时台湾的山峦已清晰可见。
不久,望见“鹿耳门”位于海岸沙洲突出合拢的地方,开口约一里宽。进入鹿耳门后,
海域变大(台江)。鹿耳门有海防官兵驻守,盘诘进出船只,船只都必须栓船等候检查通关。
盘检过后,又继续向迂回前行了二、三十里,才到至“安平城”下。再横渡至对岸的
“赤?城” (注2),
已经是下午三、四点了。
当时鹿耳门内的台江,辽阔浩瀚,就像是内海,但水底下都是浅沙,船只容易搁浅。
水道狭窄,又左右曲折,若不是熟悉水道的船夫,也不敢轻易进入鹿耳门,
所以号称为天险。进入鹿耳门后,直向东北行,距离赤?城约十里,但船只却得迂回
航行二、三十里,由此可见鹿耳门航道的曲折与危险。
抵达赤?城时,因风浪大,所以郁永河未上岸,留宿于船上。
二十五日,郁永河雇小船接驳登岸,近岸的水更浅,连小船都无法行驶,只好改用牛车,
船夫在浅水中牵挽牛车上岸。总计郁永河从二月二十一日清晨出海,二月二十五日抵达台湾府,
共经历四个昼夜。
从福建到台湾的路程需多久?其中变数很大。一般而言,厦门至台湾,航行时间约28小时,
其中厦门至澎湖约17小时,澎湖至鹿耳门约11小时。这是顺风的情况,若遇逆风时,
则难以预料。有的船只即使已抵达鹿耳门外,遇到逆风,无法进入,而鹿耳门外的
海底又有坚硬的铁板沙,船只无法停泊,只好折返回澎湖。万一又遇到月黑,无法辨识
澎湖群岛时,船只就不得不返回厦门,等待天亮时再重新启航。这种情况常常发生。
若没有遇到顺风,船只逆风航行极为辛苦。
与郁永河同行的十二只船只,只有半数同时抵达,其余的船只,有的延迟三、五日,
有至七、八日,最后一艘船遇到逆风,整整晚了十天才抵达赤?城。郁永河的朋友和仆人
都在那艘船上。
既然同日同时航行,为什么境遇差别这么大呢?郁永河颇为不解。在台的友人告诉他说,
这是因为海风没有定性,常常两艘船并行,但海风一转向,有时一艘船仍是顺风,另一艘
船却变成逆风而行,境遇不一,祸福难料,这其中似乎有鬼神在操作。
历经四画夜的海上航行,郁永河抵达台湾后,仍然晕船,整日头脑昏沈,身体感觉摇晃。
休息了两天,才展开拜会行程。他会晤了当地的官员,也与他昔日的朋友吕鸿图见面。
他乡遇故知,郁永河特别的高兴,每天与吕鸿图往来,畅谈古今时事。郁永河也趁这段
时间研读《台湾府志》,多认识台湾的地理形势,并时时与吕源图讨论。
图:明郑时期的行政区域图(1662-1683年)
◎台湾简史
郁永河在书中,略为提及台湾史。台湾在福建的东南方,隔着海水千余里,
不曾与中国相通,中国人也不知道有这个地方。中国的《舆图》、《一统志》等书,
有记载外夷,却没有提到“台湾”这个地名。
明朝的
会典《太监王三保赴西洋水程》有“赤?汲水”一语,但却没说明赤?位于何地。
只有澎湖群岛,有许多漳州、泉州人定居于此,以捕鱼为生。
台湾的原住民,则是土番,无法以言语沟通,又无文字,所以没有任何历史记录。明朝
天启年间,荷兰人的势力进入台湾,兴建了台湾城(安平城)及赤?城,时间是在天启
4年(1624年) (注3)。
这两座城堡像是西洋人所画的房屋图,四周的宽度不超过十亩,功能只是在设置大炮,
用来防守港口水道而已,并不像中国的城郭是用来供百姓居住的。
大清帝国建立以来,四方臣服,惟独郑成功守于金门、厦门,顽强抗拒朝廷。后来,郑成功遭遇到南京之役
的失败,打算觅地养兵休息,于是谋划攻取台湾。顺治18年(1661年),郑成功的大军船舰齐发,
攻取台湾,荷兰人则严守于“大港”(在鹿耳门的南方),以防郑军入侵。当时荷兰人认为鹿耳门
是天险,水浅港曲,所以故意放松鹿耳门的守卫,希望诱使郑成功的船舰进入,使船舰搁浅其中。
郑成功的战舰抵达鹿耳门时,无法顺利进入大港,这时看见鹿耳门无守卫,于是下令船舰驶进
鹿耳门。荷兰人正暗暗高兴,认为郑成功的船舰必定会搁浅于鹿耳门的水道;不料,这时海水
突然涨高三丈,于是船舰顺利进入鹿耳门的水道,兵临安平城及赤?城。
荷兰人作战不利,于是竖旗请降。顺治19年(1662年),荷兰人退出台湾。郑成功能够占领台湾,
似乎得到天助,于是将台湾更名为“承天府”,设“天兴”、“万年”二州,又以厦门为思明州,
而自己就住于“台湾城”。郑氏所谓的台湾城,就是“安平城”,与今天的台湾府官署相隔着海港,
约十里许远。安平城虽与鲲身相连,实际上是海岸沙洲,荷兰人和郑成功都驻守于这里,主要是为
了防守海口,而且若有紧急状况时可以随时登船。
郑成功殁于康熙元年(1662年),儿子郑经继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
郑经死亡,儿子克塽继位;克塽才十四岁,不谙国事,而大清总督姚启圣锐意计划征讨,
多遣间谍,离间郑氏官员,使人心离叛,无固守台湾的意志。康熙二十二(1683年),大清
提督施琅发兵渡海,征讨台湾。六月十六日,清军与郑军战于澎湖;二十二日再战,
郑军溃败,施琅进入澎湖的天妃港。澎湖是台湾的门户,门户失守,台湾人心溃散。
于是郑克塽决定投降。郑成功统治台湾,历经三世,计二十二年。
郁永河对郑成功颇持肯定态度,认为郑成功二十岁时,就能率领军队,在厦门建立基业,
又夺取台湾,传承三代,终能保全台湾,归顺朝廷,确实有超乎常人的才华。
图:清初台湾行政区域图(1683年)
◎台湾府的行政组织
台湾纳入版图后,大清帝国将“承天府”改为“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将天兴州改为“诸罗县”,
分万年州为“台湾”、“凤山”二县;县各设一令一尉,台湾县为台湾府的附郭,增置一丞,
另设台厦道负责管辖台湾府。
台湾县(在台南市附近),是台湾府治的所在,范围最小,东西广五十里,
南北长四十里,但官署及内地居民都居住在这里。诸罗县、凤山县因辖区地处偏僻,多尚未开化,所以
未在辖区内设置衙署,而是暂寄于台湾县办公。澎湖群岛也归台湾县管辖。
凤山县在台湾县的南方,自台湾县分界而南,至沙马矶(恒春的猫鼻头)大海,
长四百九十五里。自海岸而东,至山下打狗仔港,广五十里。管辖的土番十一社,
其中八社在平地,分别为上淡水、下淡水、力力、茄藤、放索、大泽矶、哑猴、答楼,
须向朝廷纳税,并提供徭役;另外的三社,茄洛堂、浪峤、卑马南在山地,只须纳税,
无须提供徭役。此外,还有傀儡番(排湾族)及山中生番,但都没有社名。
诸罗县在台湾县的北部,管辖的番社有新港、加溜湾、殴王、麻豆等二百零八社外,
另有蛤仔难(噶玛兰)等三十六社,虽然不是生番,但无须纳税,所以无法有正确
的记录。诸罗县的范围最广,至台湾的西北隅,转至东北角大鸡笼社大海,长二千三
百十五里。
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所管辖的区域,只是山地之外的沿海平地,其它的深山野番,
不与外界往来,外人也不能进入深山,无法得知野番的情况。台湾府的的形势,东
受阻于高山,西临大海,自海岸至山地,广约四五十里;自凤山县南沙马矶至诸罗
县北鸡笼山,长二千八百四十五里,这是大概的情况。
◎物产丰富
郁永河的游记中,对当时台湾的物产及风土,多有介绍。他提及,台湾的土地肥沃,很适合
种植,树木茂密,种出来的稻米粒大如豆。而且台湾湿气重,虽是干季,往往过了一夜,因
露水重,土地便转为湿润;近海没有水患,所以秋天的收成倍于大陆内地。
此地更能生产甘蔗等杂粮,只要有种就必定有收获。所以内地穷苦人家,都很愿意渡海来
台湾谋生。可惜荒芜的土地还非常多,已开发的大概只有千分之一而已。
台湾的五谷俱备,尤其多芝麻。水果则有芒果、黄梨、香果、波罗蜜,都是内地所无。但水果一过海,
随即腐败,所以无法带进内地。其它的水果,还有荔枝、龙眼、杨梅、桃子、李子、蕃石榴、香蕉、
槟榔、西瓜等,种类相当多。
台湾府城内则没有树木,只有绿竹长得非常茂密。台湾的竹子支叶粗,又有刺,走进
竹林里,头发容易被勾住,皮肤也会被刺伤。郁永河开玩笑地说,就算嵇康、阮籍
等“竹林七贤”来到台湾,恐怕也会对这些竹子退避三舍。这些带刺的竹子,却成了日后
台湾各地筑城的主要材料,例如“竹围”地名,就是以竹子做为围篱防御的聚落。
◎风土民情
台湾的街道,中间的通道是供牛车经过,两旁则是小摊贩。街道狭窄,而且相当简陋。台湾的女人
很少缠足。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则是以荷兰人铸造的番钱为主。番钱是银币,币面有洋人的头像。
台湾人喜欢这种钱,若是给他大清帝国的银锭,反而不被接受。
郁永河这段叙述颇值得玩味。荷兰
人从西元1662年就已撤出台湾了,历经明郑时期22年(1662-1683年),大清帝国又统治了15年
(1683-1697年),然而荷兰人的钱币竟然还是台湾最主要流通的货币 (注4)。
台湾不出产马,而大陆内地的马匹又不易运送过海,因此全台驻扎一万名士兵,马匹却约只有
一千匹。文武官员出门都坐轿子。民间运送货物及交通工具都以牛车为主。家家户户都养牛。
郁永河也提到,台湾府市街治安良好,这是因为郑成功统治台湾时,执法严格,
曾经有人偷砍别人家一根竹子,马上被拖去斩首,因此人民安分守己,有“路不拾遗”的风气。
街道摊贩摆的货物,即使露天摆着,无人看管,也没有人敢偷盗。
◎台风
郁永河也提到了台风。台湾海峡经常出现大风,每年都有固定时间,或早,或晚,相差不会超过
三天。更强烈的大风,称为“台风”。台风经常挟带着豪雨,狂风会拔起树根,吹倒房屋,将停
靠在港口的船只打得粉碎。
郁永河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现代气象学的知识,民众只能凭着经验来预测台风。郁永河提及一些他听到
的经验谈。例如,夏季应吹南风,却吹起不寻常的北风;秋、冬、春应吹北风,却刮起南风,都是形
成台风的征兆。还有风向突然转个不停,如同四面而来,也是台风来袭所产生的现象。
初春及晚冬的台风较可怕。六月听到雷声,表示台风要停了;七月听到雷声,则表示台风要来了。
七月产生的台风,变化莫端,最难预料。如果发现海面上各种鱼及乌龟浮出水面,也是台风将来
的征兆。这些经验谈,有的有科学根据,有些则只是胡乱猜测而已。
郁永河还做了12首竹枝词,来描述他在台湾的所见所闻 (注5)。
(~待续)
日期:2006.08.30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注1:《裨海纪游》的“裨海”(ㄆ?ˊ ㄏㄞˇ),是指小海,
语出《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传》:“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
司马贞着《史记索隐》注:“裨海,小海也。”
注2:
安平城:最初,荷兰人于1623年在“一鲲身”建立一座简单的城堡。
1624年,荷兰人正式占领台湾,于是在原来的城堡旧址上,兴建“奥伦治城”
(Orange);1627年,改名为“热兰遮城”(Zeelandia),于1632年完成建城。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将“热兰遮城”更名为“安平城”,
就是今日的“安平古堡”。因郑氏三代都驻居此城,故又称“王城”。
赤?城:荷兰人建造“热兰遮城”之后,为了加强统治,
又于于热兰遮城对岸的赤?(Saccam)建立了“普罗民遮城”(Provintia),于1653年完工,
就是今日的“赤?楼”。郑成功攻占台湾以后,将“普罗民遮城”改名为“东都承天府”,做
为全岛最高的行政机构。当时“赤?城”与“安平城”之间,隔着广阔的台江内海。
台江内海就是地理学上的“?湖”。道光3年(1823年)的一场大风灾,大量泥沙冲入台江内海,
使台江淤积而成为海埔新生地。今日的赤?楼及安平古堡距离海岸有一大段距离,已无法通航。
注3:《裨海纪游》原写天启元年(1621年),
正确应为天启4年(1624年)。郁永河在《裨海纪游》中所写的荷据
及明郑时期的年代错误的部份,本文直接修正为年代,不再注记。
注4:关于当时台湾通用外国银币一事,
据历史学者法宾兄指出:“有清之世,台湾以西班牙银币最为通行,最常见者为‘佛银’或‘佛头银’,
以其正面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类佛头而得名。至清季又有日本洋银(龙银)、美国洋银(鹰洋)等流入台湾。
荷人银币则甚少于市面流通。”郁永河认为“番钱者,红毛人所铸银币也。”可能是误将西币看成是荷币。
谢谢法宾兄指正。
注5:“竹枝词”是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
郁永河所作的12首竹枝词,原文如下:
铁板沙连到七鲲,鲲身激浪海天昏;任教巨舶难轻犯,天险生成鹿耳门。
(安平城旁,自一鲲身至七鲲身,皆沙岗也。铁板沙性重,得水则坚如石,舟泊沙上,
风浪掀掷,舟底立碎矣。牛车千百,日行水中,曾无轨迹,其坚可知。)
雪浪排空小艇横,红毛城势独峥嵘;渡头更上牛车坐,日暮还过赤?城。
(渡船皆小艇也。红毛城即今安平城,渡船往来络绎,皆在安平、赤?二城之间。
沙坚水浅,虽小艇不能达岸,必藉牛车挽之。赤?城在郡治海岸,与安平城对峙。)
编竹为垣取次增,衙斋清暇冷如冰;风声撼醒三更梦,帐底斜穿远浦灯。
(官署皆无垣墙,惟插竹为篱,比岁增易。无墙垣为蔽,远浦灯光,直入寝室。)
耳畔时闻轧轧声,牛车乘月夜中行;梦回几度疑吹角,更有床头蝘蜓鸣。
(牛车挽运百物,月夜车声不绝。蝘蜓音偃忝,即守宫也;台湾守宫善鸣,声似黄雀。)
蔗田万顷碧萋萋,一望茏葱路欲迷;捆载都来糖廓里,只留蔗叶饷群犀。
(取蔗浆煎糖处曰糖。蔗梢饲牛,牛嗜食之。)
青葱大叶似枇杷,臃肿枝头着白花;看到花心黄欲滴,家家一树倚篱笆。
(花叶似枇杷,花开五瓣,白色,木本,臃肿,枝必三叉;花心渐作深黄色,
攀折累三日不残。香如栀子,病其过烈;风度花香,颇觉浓郁。)
芭蕉几树植墙阴,蕉子累累冷沁心;不为临池堪代纸,因贪结子种成林。
(蕉实形似肥皂,排偶而生,一枝满百,可重十筋;性极寒。 凡莳蕉园林,绿阴深沉,荫蔽数亩。)
独干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纷披;摘来还共蒌根嚼,赢得唇间尽染脂。
(槟榔无旁枝,亭亭直上,体龙鳞,叶同凤尾。子形似羊枣,土人称为枣子槟榔。
食槟榔者必与篓根、蛎灰同嚼,否则口且辣。食后口唇尽红。)
恶竹参差透碧霄,丛生如棘任风摇;那堪节节都生刺,把臂林间血已漂。
(竹根迄篠以至于叶,节节皆生倒刺,往往牵发毁肌。察之皆根之萌也,故此竹植地即生。)
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见黄金果,番?何劳向客夸?
(番?生大树上,形如茄子;夏至始熟,台人甚珍之。)
肩披鬓发耳垂?,粉面红唇似女郎;马祖宫前锣鼓闹,侏离唱出下南腔。
(梨园子弟,垂髻穴耳,傅粉施朱,俨然女子。土人称天妃神曰马祖,称庙曰宫;天妃庙近赤?城,
海舶多于此演戏愿。闽以漳泉二郡为下南,下南腔亦闽中声律之一种也。)
台湾西向俯汪洋,东望层峦千里长;一片平沙皆沃土,谁为长虑教耕桑?
(台郡之西,俯临大海,实与中国闽广之间相对。东则层峦叠嶂,为野番巢居穴处之窟,
鸟道蚕丛,人不能入;其中景物,不可得而知也。山外平壤皆肥饶沃土,惜居人少,
土番又不务稼穑,当春计食而耕,都无蓄积,地力未尽,求辟土千一耳。)
|
include('../footbar_his.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