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78)

桃園觀音.甘泉寺.白沙岬燈塔.古厝風情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甘泉寺

甘泉寺,是桃園縣觀音鄉的地標,就位於觀音的市區。我二十年前就曾來過這裡。

甘泉寺歷史雖久, 不過舊廟經過多次改建,樓臺新宇,金碧輝煌,已無古廟的風貌。

即使如此,來到觀音,很自然地會 先來甘泉寺走一走,進廟繞一圈,行禮如儀。

觀音鄉的地名,與甘泉寺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清咸豐十年(1860年),有位鄉民在耕作返家途中, 發現小溪中有一酷似觀音的石塊,於是將石塊帶回,並築草庵奉祀,稱為石觀音。其後,信眾愈多, 於是地方人士募捐建廟,稱「福龍山寺」。光緒十二年(1886年),因廟年久失修,於是重建, 而因神明指示,發現泉水,相傳飲此泉水可治病,於是將廟名改為「甘泉寺」。甘泉寺成了觀 音地區的信仰中心;觀音,也因此成為鄉名。

如今的甘泉寺,不僅供奉觀音,也奉祀各種道教神祉,大殿的神桌上也供奉著一整排的石觀音, 可能是後來信徒蒐羅而來各種酷似觀音的石塊,一一供奉於此。我在廟內簡短繞一圈, 甘泉寺香火依舊鼎盛,一如二十年前。

一百多年前發現的泉井至今仍然存在,就位於甘泉寺右側的巷道內,泉井處建有一小廟亭, 祀奉觀音神像,廟方引泉水至觀音手持的寶瓶,涓涓細流自瓶口而出,信徒至此膜拜, 並以手接捧甘泉,以沾福澤。

圖:白沙岬燈塔

參觀完甘泉寺,隨即前往今日觀音之行主要的目標-白沙岬燈塔。

白沙岬燈塔位於白沙岬, 離觀音海水浴場不遠。這座燈塔高三十七公尺,為全台第二高的燈塔,僅次於鵝鸞鼻燈塔, 在台中港燈塔未興建前,曾是台灣本島最西邊的燈塔。

白沙岬燈塔,曾於民國九十年 (2001年)被票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次年,被列入桃園縣縣定古蹟。

白沙岬燈塔建造於日據時代,歷經數年施工,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完工開燈。 塔身的構造為磚石圓形建築,採用古法以糯米拌黑糖、石灰黏合,歷史已超過百年。 白沙岬燈塔並未開放參觀,大門鐵柵深鎖,門禁森嚴,門柱上白底的招牌寫著黑字「財政部關稅 總局白沙岬燈塔」。我只能透過鐵柵縫隙窺視燈塔。燈塔卻被龍柏遮住,難睹全貌。 退至遠處,隔著白色的圍牆,眺望燈塔,也只能看見燈塔的上半身而已。

既然無法進入參觀燈塔,站在門口徘徊痴望,無聊,便好奇研究大門的招牌。原來,白沙岬燈塔 隸屬於財政部關稅總局。我很難將燈塔跟財政部扯上關係。燈塔與關稅又有何關係呢?若說是要 查緝走私,那也應該是屬於海巡署的任務。或許背後有一段歷史淵源吧!

關稅總局的歷史比白沙岬 燈塔還古老,可溯源自清朝的同治年間(1860年代)成立的總稅務司署。當時清廷聘任英國人赫德, 建立起中國現代海關制度。或許是當年的外國船隻向清廷的海關部門建議港口設置燈塔,確保船隻 航行安全,以免商船觸礁沉沒,就課不到關稅了。所以最初才由海關部門負責設置燈塔,並負 責管理燈塔。註1

圖:東海堂(六護龍的古厝格局)

白沙岬燈塔旁有一簡短的健康步道,右去左回,繞一小圈回到燈塔,才約十分鐘而已。

隨後我轉往附近參觀「東海堂」古厝。從燈塔前的道路走出來,遇岔路右轉,不久,右彎繞過樹林後, 開始出現接二連三的紅磚古厝,又一左彎後,前方竟出現一排齊整的紅磚古厝,眼睛為之一亮。

這裡的地名是「新坡下」。「坡」應是「埤」的改寫。意指此處位於一座新的埤塘的下方。「東海堂」 是徐姓人家,一間傳統的三合院,左右各有雙護龍,而右護龍旁,又擴建兩排護龍,因而形成難得 一見的六護龍的格局。我在其它地方還不曾見過這種多護龍的古厝。古厝背倚小丘竹林,前臨開闊 的平野,散發出迷人的風采。

附近還有兩、三間三合院古厝,也是掛著「東海堂」的門匾,形成一古厝聚落。古厝的年代雖不 如新屋的范姜古厝久 遠及精緻,但樸舊的紅磚風采,依然能夠打動旅人的心。

沒想到今天的觀音之行,印象深刻的,既不是甘泉寺,也不是白沙岬燈塔,而是「東海堂」的古厝群。 這時心動,翻閱觀音地圖,附近還有一座標示為「紫霞其室」的古厝,於是決定前往尋訪。

圖:「紫霞其室」古厝

觀音的郊外,古厝還真不少,尋找古厝也不難。 開著車,很容易從空曠的綠野田疇中認出那紅瓦屋影。

「紫霞其室」位於仁愛路(桃89)路旁附近的田園中,為傳統的三合院古厝。

古厝左右各有兩排護龍, 如今左二護龍已翻建為水泥樓房,部份的卵石牆基及舊窗也已翻新為洗石子材質,但大致仍保持完整, 頗有古意。

正廳的門額上寫著「紫霞其室」,顯得古雅。紫,比喻地位顯貴,也象徵著祥瑞。古代的官 員帶金印、佩紫綬,以突顯地位尊貴。因此,紫色,也被視為是祥瑞的徵兆。「紫霞其室」,則突顯 了屋主對子孫深切的期勉。

參觀完「紫霞其室」古昔,我開著車在附近的鄉野閒繞,尋找其它古厝。又發現了幾間古厝。其中一 間為「廖氏家祠」,也擁有一字排開的多護龍格局,規模則更大於「東海堂」,家祠前還有風水池, 池上有金亭,宛如水中閣樓。可惜之處則是紅磚古厝已改建成以大理石為主的現代宗祠,豪華宏偉, 卻失古意。

圖:觀音鄉的蓮花

廖氏家祠風水池的對面有一大片蓮花池。近年來,觀音鄉推廣種植蓮花,桃園「觀音蓮花節」與台南 「白河蓮花節」齊名,有「北觀音,南白河」之稱。

今天進入觀音鄉,終於在這裡看見了蓮花。 停車於路旁,蓮花近在咫尺。眼前有一朵粉色的秀蓮正含苞待放。

這片蓮花池屬於武威村社區所經營的休閒農場。農場搭起棧道伸入蓮花池,棧道之上,搭著遮蓬, 遊客可以在棚下賞蓮。

蓮花池旁又有一整排紅磚古厝,門牌為「塘背8號」。這時,天空下起雨來。我撐著傘,漫步在附 近的鄉間巷道,在附近又發現一間「武威堂」古厝。「武威堂」是廖姓人家的堂號,這裡地名為「塘背」 ,屬於觀音鄉武威村,「武威」的村名也正反映出廖氏家族開墾塘背這塊土地的歷史。

後來,雨勢漸大,於是收傘上車,踏上歸途。途中,不時可看見公路旁竹林間微露的紅磚三合院古厝。 觀音鄉是蓮花之鄉,也可稱得上是古厝之鄉。或許台灣各地的鄉村都還保留著無數紅磚三合院古厝, 觀音鄉並非特例。這樣的發現,讓這來自台北的旅人特別感到驚喜。蓮花栽育的時間短,一年的工夫, 便可栽出朵朵嬌柔的蓮園美景,古厝則不然,非得經過百年歲月涵養不可。發現古厝,當然比看見蓮花 更多了一分歲月的感動。

旅遊日期:2006.06.03 (寫於2006.06.13)


註1:感謝山友大砲兄提供以下資訊:
關稅總局原名「海關總稅務司署」,成立於咸豐四年(1854年),早期除徵收關稅外, 也曾負責籌建海軍、港務、郵政、助航設備、氣象、教育、外交等業務。民國成立以後, 其組織制度一直沿襲下來,直到「財政部關稅局組織條例」經立法院三讀通過, 總統於民國八十年二月一日明令公布後,正式改名為「財政部關稅總局」。
中國早期僅有土造的燈塔,設備相當簡陋。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後,咸豐十年(1860)簽訂 「北京條約」,清廷於同治五年(1866)清償賠款完畢,各國同意海關代徵的船鈔,提撥 十分之一交由海關總稅務司統籌保管,做為發展港務工作之用,為海關成立海務專責機構 的原因。海務專責機構的主要職掌為港務管理、燈塔浮標及一切便利航行設備的裝置與維護、 沿海及內河航道的測量、河海航道圖表的繪製,與氣象報告的紀錄等。因此,燈塔的建造與 管理便由海關負責,這項制度沿襲至今,台灣成為世界上唯一由海關經管燈塔業務的國家。
----Tony補註

註:交通資訊如下:
◎白沙岬燈塔&東海堂&甘泉寺:
1.由中山高平鎮交流道接「台66觀音-大溪快速道路」,至台15平交匝道右轉台15縣, 直行至濱海路大潭段與武威段交會處,左轉信義路,直行至中正路口左轉光明路,即可通往白沙岬燈台。 若信義路繼續直行,即可抵達甘泉寺。
2.由中山高中壢交流道下,走112縣道,抵達觀音甘泉寺,繼續直行信義路,至中正路右轉光明路, 即可通往白沙岬燈台。 3.或由中壢或桃園搭乘桃園客運至甘泉寺下車。
由白沙岬燈台前的叉路取左行(若由燈塔出來,則取右行),車行約一分鐘,即可抵達東海堂古厝。

◎紫霞其室&廖氏家祠&武威堂:
由甘泉寺走「桃89」(仁愛路),越過台15線武威段,不久即可發現位於路右側田間的「紫霞其室」 三合院。至前方的十字路口,左轉可通往「紫霞其室」,右轉則通往廖氏祖祠及武威堂(參考行旅地圖)。


[旅行照片]

甘泉寺。
甘泉井。
白沙岬燈塔。
白沙岬燈塔大門。
白沙岬健康步道(1)
白沙岬健康步道(2)
東海堂古厝,擁有六護龍。
東海堂。
東海堂三合院(新坡下25號)。
東海堂遠照。
附近另一間東海堂古厝(新坡下18號)。
附近另一間東海堂古厝(新坡下20號)。
「紫霞其室」三合院古厝(1)
「紫霞其室」三合院古厝(2)
正廳。
門楣匾額。
「紫霞其室」古厝全景。
廖氏家祠(1)
廖氏家祠(2)
風水池。
池上金亭。
蓮花池。
蓮花特寫。
武威社區休閒農業園。
紅磚古厝(塘背8號)。
武威堂三合院古厝(1)
武威堂三合院古厝(2)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