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三聖宮
(∼續前篇)
蓮華山三聖宮,主祀關聖帝君,創建於日據時代初期,是一間百年古廟,
不過已無古廟的風貌。現在的外觀是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整修過的。
日據時代晚期,由於推行「皇民化運動」,三聖宮一度被廢置,神像被遷往新埔街上的廣和宮,直到台灣光復後,民國
三十六年(1947年),信徒重修三聖宮,才又迎回關聖帝君。
在日據時代的台北市,似乎不曾發生這種廢廟,並將神像集中管理的事情。我記得曾聽學者提及,
皇民化運動時期,日本殖民政府企圖消滅傳統宗教,然而顧及台北的輿論反應較容易引起外界的
注意,因此當局不敢過於打壓;至於台北以外的地區,愈偏遠,愈無顧忌,對宗教的打壓,便執行的
愈徹底。
如今三聖宮的廟內已看不到任何古匾。年代最早的匾額是民國三十六年,其餘大多是當代人物的題
匾。匾額上的人名及其職稱多已經與事實不符,由此可見這些年來,台灣政壇人物的起落浮沉,極為頻
繁,令人眼花撩亂。
圖:從三聖宮俯瞰霄裡溪及對岸稻田
三聖宮廟前的山川景色則依然如昔。
憑欄望,蓮華山山腳下的霄裡溪依舊緩緩悠流而過,
河岸對面田疇沃野,綠油油一片,秧苗在風中舞動。
今天的氣象特殊,受
「珍珠颱風」外圍環流影響,風不小,平野又空曠,助長風勢。風陣陣吹來,整片稻田便
化為一片綠色大海,稻苗隨風擺動,如層層波浪,一波接一波,煞是迷人。我不曾見過如此的稻海綠波。
感動在心頭。
廟旁,有巨碩的老榕樹及涼亭,成了理想的用餐及休憩地點。用餐畢,洗把臉
,休憩一會兒,然後再繼續我的古道之行。三聖宮的後方有山徑可直登蓮華山,地圖被
標示為危險地段,已少有人走。現在的登山口位於山麓的「崇聖亭」。由三聖宮拾階而下
,約兩、三分鐘,就來到了崇聖亭。亭內牆壁寫著密密麻麻的捐款芳名錄,引起我注意的是,
亭前一對石獅子,雕刻有些自然磨損,顯然石獅已有一段歷史。石獅的造型並非傳統的中國獅,
而是具有日式風格。這石獅是否為三聖宮早期的石獅呢?這可能性似乎不大。我猜想可能是來自
於新埔地區某一座日本神社的遺物。
include('adsense_cont.php');
?>
圖:飛龍登山步道
由崇聖亭旁的石階步道而上,約爬至三聖宮同等的高度時,步道右折,木橋過小溪,又迴折向下,
然後開始爬坡。
這時步道變為枕木步道,踏踩的質感不錯。途中有小徑叉路,但只要循著枕木步
道前進就對了。
這條步道比飛龍池登山口上來的步道路線清楚,路況也更好、更單純,所以更適合於一般遊客。
上坡路,有林蔭遮蔽,又有涼風輕拂,所以爬坡不覺疲累。約十分鐘,
枕木步道終止,變為泥土路,又六、七分鐘,抵達休息站,腹地寬闊,有早覺會設置的一些休憩設施。
剛才一路爬上來的枕木步道是「飛龍登山步道」的「龍腳」,現在則已到了「龍臀」
的部位。從龍臀至龍頸的龍背稜線部份,屬於國軍的軍事訓練場地,步道至此變為寬闊的泥土路,
路旁林間散置各種障礙物,做為軍事操練之用。在剛抵達休息站之前,左側有條林間小徑,
則才是「迴龍古道」的正路。古道與訓練區內的泥土路大致互相平行,中間也有小徑相通。
這片位於稜線的軍事訓練場地已經廢棄,不少障礙設施已腐朽,被圍了黃色的繩索及豎立
安全警告標誌。我隨意走進去逛了一小圈。這片稜地的地形平緩,區域又遼闊,若能將這
障礙設施加以整修,應是一處適合青少年做為健身休閒的森林公園。
圖:「迴龍古道」的芒萁路
只走一小段,便折回休息站,然後走往「迴龍古道」。
所謂的「迴龍古道」,應該只是一條登山步道而已,因為山徑繞著飛龍,所以稱「迴龍」。
為何被稱為古道?無從得知。或許現在的龍
背稜線曾是一條古道,平緩的地形,寬闊的土路,適合牛車行走。
資料上說,
載熙古道全長1.5公里,或許蓮華山的稜線土路,也曾是載熙古道的一部份。現在的迴龍古道,
可能是山頂被劃入軍事訓練區後,民眾另行開闢的替代山路。
走進迴龍古道,是今天所走的路段中最美好的經驗。質樸的泥徑,平緩的山路,走來相當愜意
。古人說:「天時不如地利」,但地利又有天時配合時,則境界更佳。今日陽光和煦,又有涼風
送爽,則走來更適意。
沿路走,並沒有看見蓮華山的基石,倒是望見三聖宮後方直上蓮華山的危險路段,山徑通過
稜線崩壁,看來極危險,無怪乎這條山徑少有人走。迴龍古道的沿途不時出現「陸軍營地」的石柱,
古道與訓練場地的泥土大路維持平行,時而貼近,時而拉遠,有小徑可相通。沿途茂盛的芒萁,
在林間地表形成一片綠,則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圖:「手榴彈實彈投擲場」
走約二十分鐘,來到一處白色圍牆邊,牆上纏繞著鐵絲網,戒備森嚴,可能是仍在使用的軍事營地。
步道繞著圍牆而行,不久,遇叉路。先取左行探路,約三分鐘,接到我早上走過的路,正是前往採茶古道的路上。
至此,我終於對蓮華山區步道有概略的了解。於是折回到圍牆邊,循著圍牆直行出去。
走出去,來到白色圍牆的大門。大門深鎖,前面豎立一塊牌子,竟寫著「手榴彈實彈投擲」
。看到牌子,心裡小嚇一跳,隨即覺得有趣。這真是一次特殊的登山體驗。古道旅行,
行走於山林裡,卻同時身處於軍事情境中,曾聽到陣陣的實彈槍聲,目睹各種步兵的訓練
設施,現在則又經過手榴彈投擲場。這也勾起我的軍旅回憶。
我屬於預官三十三期,步兵科,
曾在鳳山步兵學校受訓數週。鳳山步校後方有一片綿延的小山丘,都是步校的野戰訓練場地,
這些小山丘大多沒有名字,多以高度來命名,例如一二0、一三八高地等。當兵時的記憶猶新,
實則已是二十幾年前的往事。退伍後,還曾被點召過幾次。如今我已屆滿四十五歲,正式除役。
倘若國家有事,我也不會被徵召赴前線。除役固然高興,但也有人易老的感慨。
圖:「手榴彈實彈投擲場」前面的草地
「手榴彈實彈投擲」前方有連綿的草坪,踏草前進,發現前方草地上有迷彩的矮牆障礙物,
似曾相識,原來正是我早上經過的「地形地物識別訓練場」。
穿過草地,來到水泥小路。
我取左行,再走至路底,取右行,穿越森林小徑;果然如我判斷地,小徑可接回載熙古道。
然後踏著載熙古道的鵝卵石石階路,一路而下,回到「飛龍池」。總計從三聖宮出發,
回到飛龍池,含休息時間,費時1.5小時。
今天古道之行,上下午各走1.5小時,走完蓮華山區的四條古道,此行圓滿,收穫匪淺。其中,「載熙古道」
最短,卻無意而得知一段空軍往事;「採茶古道」上的巨楓神木,則是我見過最大的楓樹;「進香古道」
的鵝卵石舊路,則富饒古味。此外,「三聖宮」前的綠色稻海,「迴龍古道」上的芒萁路,還有沿途遇見的大小碧綠
草原及各式的軍事設施,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蓮華山之行,可說是一趟令人回味的豐富之旅。
旅遊日期:2006.05.11
include('leftbar_share.php'); ?>
include('sitetag.php'); ?>
include('adsense1.php');
?>
【延伸閱讀】
.第1649篇 - 2020.12.22 旅行影片:蓮華山古道
【路程時間】
三聖宮…3分鐘…崇聖亭…5分鐘…木橋…20分鐘…休息站…20分鐘…白色圍牆…2分鐘…
手榴彈實彈投擲場…1分鐘…地形地物辨別訓練場…10分鐘…載熙古道三叉路…10分鐘…
飛龍池 (約1.5小時,含休息)
[照片]
三聖宮。
從三聖宮俯瞰霄裡溪及對岸稻田。
稻海綠波(1)
稻海綠波(2)
想像力豐富的飛龍登山步道地圖。(註:不太實用)
include('adsense_pict.php');
?>
從三聖宮走往「崇聖亭」登山口。
「崇聖亭」。
「崇聖亭」前的石獅子,具有日式石獅的風格。
枕木步道,通往蓮華山。
枕木步道,踏踩舒適。
陸軍軍事訓練場。
軍事訓練場的寬闊土路。
迴龍古道的芒萁。
迴龍古道眺望稜線崖壁山徑。
芒萁路(1)
芒萁路(2)
遇見白色水泥牆。
原來是「手榴彈實彈投擲場」。
「手榴彈實彈投擲場」前面的草地。
接回「地形及地物辨識訓練場」。
從載熙古道下山。
回到飛龍池。
include('adsense2.php');
?>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
include('footbar.ph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