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369)

新竹橫山.茶亭古道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圖:茶亭古道

新竹縣橫山鄉的豐鄉村,昔稱「大山背」,意思是指「大山的背後」,有偏僻的意思。

這座大山,即是「大山背山」,海拔705公尺,又名「大旗棟山」。

大山背開墾的年代較晚,清同治十年(1871年)間,鐘石妹等人才來此開墾,當時這裡還是原住民的居住地, 歷經衝突,最後才成為漢人的聚落。

豐鄉村境內擁有不少古道,在公路陸續完工後,原有的古道便荒廢於山林裡。近年來為發展觀光, 橫山鄉公所陸續整建了大山背地區的三條古道,分別是茶亭古道、騎龍古道及大旗棟古道。

大山背的山區,有竹34、竹35、竹35-1三條鄉道經過,形成一個環狀的道路系統, 沿著這幾條公路繞一圈,便可依序遊覽這三條古道。我今天原本的計劃也是如此, 但最後只走完茶亭、騎龍兩條古道。其實時間應該足夠,只是沿途賞景,一路走走停停,耽誤不少時間。 而且今天的天氣較悶熱,若連走三條古道則會太疲累。旅行時,不貪心,不趕路,才能輕鬆悠遊。 今天的「大山背」之行,收穫頗為豐盛。

圖:石拱糯米橋(小粗坑橋)

從台北出發,走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接120縣道,往竹東方向,約7公里,接台三線。

右轉台三線,過油羅溪大橋及內灣線鐵道後,第一個的紅綠燈左轉,直行,再左轉竹34鄉道。

沿著竹34鄉道前行,至公路3.1公里處,即可看見右側的茶亭古道登山口。附近設有停車場, 停車方便。

茶亭古道僅剩一小段,約800公尺長而已。古道已鋪上新的石階,路況良好。從登山口出發, 拾階而上,約一百公尺,進入森林裡,路轉而平緩。續前行約百來公尺,抵達石拱糯米橋。 橋下有潺潺溪水,附近林蔭怡然。

所謂的糯米橋,是指橋樑以糯米做為黏著劑。早期先民以木材搭橋,容易被洪水沖毀, 後來改用石頭造橋,先將大石塊切砌成小方塊狀,然後以糯米和糖加入石灰製成黏著劑,用來黏合石塊,建成石拱橋。 這種石拱橋堅固耐用,經歷歲月風霜之後,顯得古樸而有質感,很能引發旅人的思古幽情。

過了橋,發現右側草叢似有一塊碑石。俯身看,果然是一塊石碑,碑面的字跡已漸模糊, 上頭寫著「小粗坑橋」,而密密麻麻的捐款者姓名已不易辨識。碑末刻著「中華民國四十年」(1951年), 令我有點驚訝,原以為這石拱糯米橋可能是清代或日據時代建的,沒想到是台灣光復後才建造的, 約半個世紀的歷史,卻已有古橋的感覺。小粗坑橋才年長我十歲而已。

我事先蒐集茶亭古道資料,卻沒有資料提到糯米橋旁有這麼一塊小粗坑橋建橋石碑。 石碑就豎立於橋前的步道旁,其實位置還蠻明顯的,或許是草叢半掩,遊客稍不留意就可能會錯過,或者視而不見。

圖:伯公廟及茶亭

一過小粗坑橋,開始陡上的石階路,約三、四百公尺長。

茶亭古道是昔日大山背地區往返竹東必經的一條道路,走此路段時, 可以想像昔日農民挑擔往返於陡坡的辛苦。

大山背位於橫山鄉偏遠的山區,昔日的生活環境艱苦,謀生不易,當地有一首客家順口溜這麼唱著:

有妹仔毋好嫁大山背註1
上崎堵嘴,下崎捋背註2
食蕃薯頭傍豬菜,好天摘茶菜,落水割田磊(註3

如今走在茶亭古道的陡上石階路,已沒有昔日「上崎堵嘴,下崎捋背」的艱險,只是爬來汗流而已。這個季節, 沿途還有油桐花的蹤跡。但才五月上旬,油桐花季似乎已接近尾聲。這時已看不到油桐花在空中旋舞的曼妙美姿, 而石階上的油桐落花,則多已接近枯萎。踏花而過,想起辛棄疾的一首詞句: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爬到上方,坡度稍緩,出現一小段的古樸石階舊路,不久就抵達古道終點,接竹35-1鄉道約5.4公里處。 古道路口有一座伯公廟(土地公廟)和一座茶亭。伯公廟半新半古,廟前紅磚矮牆的石香爐最有古意。 昔日先民辛苦爬坡至此,先向土地公致意,祈求平安,然後進茶亭裡休息。喝口茶,聊聊天,然後再上路。 如今茶亭已被改建,紅色的屋瓦,頗失古味。茶亭有大樹遮蔭,坐在裡頭真覺得涼快,可以一消爬坡上來的滿身暑意。

茶亭古道,慢慢走,上坡路30分鐘,下坡路20分鐘,來回還不用一個小時,算是古道輕鬆小品而已。
(∼待續

旅遊日期:2006.05.09 


[路程時間] 上坡…30分鐘…下坡…20分鐘(來回約1小時)

註1:意指「有妹不要嫁到大山背」。

註2:意指大山背的山路地形陡峭。 上坡時,滾落的石頭會「碰到嘴」;下坡時,滾落的石頭會「撞到背」。「上崎」, 上坡;「堵」,碰到;「捋」,丟擲。

註3:形容生活清苦。「食蕃薯頭」, 是吃地瓜和瓜藤連結的部分。「傍豬菜」,吃飯配地瓜莖葉煮成的豬食。「落水」,下雨。 「割田磊」,割除田埂的雜草。

[照片]

茶亭古道入口之一,位於竹34鄉道約3.1公里處。
茶亭古道入口,旁有停車場。
前行約一百公左右,進入森林裡。
來到古道唯一的平緩路段。
前方出現一座糯米橋。
糯米橋。
糯米橋。
過橋後,步道右側旁的草叢有一座建橋石碑。
橋名為「小粗坑橋」,建造於民國四十年(1951年)。
古道開始爬升,連續的石階路陡上。
油桐花灑落於古道途中。
油桐殘雪。
古道大多已鋪上新的石階。
一小段保持原味的古道。
古道舊石階。
古道終點的伯公廟(土地公廟)。
伯公廟前的古香櫨。
伯公廟旁的茶亭。
茶亭已改建,略失古味。。
茶亭裡涼爽舒適。


[行旅圖]

[交通地圖](可用箭頭上下左右移動及放大縮小)

檢視較大的地圖